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76章 俄罗斯的命运(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6章 俄罗斯的命运(一)

看着苏联以这种方式灭亡,专擅政治的古代官员们在政治上窥见了部分原因。

“一个腐败到底,满朝廷都是利益纽系的官僚团体,那戈尔巴乔夫想要改革也的确没有中国那么简单。

想用多党制衡和民意来打击腐败官僚也不是完全不合逻辑,可他将苏联立国之根基的政党全部纳入了打击,甚至这个根基也是他自己权力的来源,他就没想过这个根基垮了,民心散了,国家会陷入何等万劫不复的境地吗?”

“方式方法全都过激过苛,作为最高掌权者来说实在称不上合格,就算初心是为国,可国家和百姓被折腾到这一步,也实在称得上罪人了。”

“一个从反抗压迫,一路革命斗争建立起来的国家,却因为官僚腐败和一时的过激而灭亡解体,到的最后也只能落下个以史为鉴。”

“不过苏联亡了,两极失衡了,美国再没了能与之抗衡的对手,后世的天下哪怕因为有核武器打不起来,也终将笼罩在美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世界规则之下,后世中国想崛起不知是更难了?还是没了北方威胁能调整经济从倾向军工到倾向经济发展变得更容易了?”

“美国要剥削世界,那么放开贸易封锁让中国为其制造廉价商品,并用高价值商品吸中国的血是其利益所在。

但为防止庞大体量的中国崛起挑战他美国的霸权,对中国进行贸易封锁也是其利益所在。

只能且看后世天下风云变化了。”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很关键的一个举措,就是开放市场,允许私有制发展。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继承苏联过半遗产的俄罗斯有着相似的目的,但是两者使用的方法截然不同。

俄罗斯的改革措施延续了戈尔巴乔夫过于激进,过于快速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变的特点。

俄罗斯首先取消价格管制,让市场决定价格。

然后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各种财政开支,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各类价格补贴、降低军费和行政开支等,并严格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提高对企业赋税来实现开源节流,减少财政赤字。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企图一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取消所有商品的进出口限额和对外经济活动的限制,让所有企业都可以自由从事对外经贸活动后,大规模推行私有化。

通过投标、拍卖、租赁等方式,将价值较小的国有资产变卖到私人手中。

对于大中型企业,则首先无偿向全体居民发放私有化证券,以股份制的方式实现私有化,之后再按照市场价格拍卖剩余国有资产。

这种试图通过采取一系列激进的、迅速的措施,在短时间内打破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使经济进入一种“休克”状态,然后期望在这种状态下,经济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市场机制,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像医学上通过休克治疗让机体重新恢复正常功能一样。

所以,人们将这种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称为“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虽然推动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但是其造成的结果却是弊远远大于利。

因为俄罗斯近乎一次性全面放开市场,并推动私有化建立的方式几乎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开放过程中如果发生预料之外的负面效果,那直接就是全国性的灾难,根本没有时间吸纳经验进行补救。

就拿俄罗斯改革的第一步,放开物价管控为例。

因为商品本就稀缺,开放的结果就是商品供不应求物价飞涨。

不过这里面的逻辑是让商品回到它本应该的价格后,企业生产销售就有足够的利润,以此就能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市场商品投送量。

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企业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也在飞速上涨。

物价的飞涨使货币大幅贬值,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急剧下降,储蓄变得一文不值。

加上市场需求因民众购买力下降而萎缩,生产出的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没有提高反而还有所下降。

导致的就是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出现严重问题,工业生产总量大幅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也随之锐减,1992 至199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50%。

而中国也是取消了票证制度,也就是取消商品按需定量供应,同时放开价格,可中国为什么没有面临市场萎缩,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如愿提高了?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不是一下子开放市场,而是根据国情逐步逐项有选择地放开管控。

就比如中国在1978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

这里的前提是农产品的产量极大增加了,中国才放开农产品的管控,足量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就不至于因为稀缺而引发抢购和物价上涨,而且依然是逐步放开。

先是取消供应最多的粮食和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然后才是放开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的价格和供应逐渐由市场调节。

再加上农民手里有积蓄了,对应低端市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一步吸收原材料扩大商品生产,同时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农民手里的钱进一步增加。

国家便又进一步放开其它商品的票证管控。

所以这一系列放开政策是顺应国情变化,是顺其自然的。

加工原材料的企业虽然也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但那是因为随着消费市场壮大,人民有钱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才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不是因为物价失控导致货币贬值。

这样的物价上涨则是可控的,因为商品总量已经超过了生存必须,商品卖得贵了老百姓可以选择不买,企业自然就会适时控制生产数量,物价也就不会持续上涨。

然后再是俄罗斯的第二步紧缩政策,其削减投资和增加赋税的开源节流举措,对物价上涨后生存维艰的企业更是加重了它们的艰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