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
光幕发出的光芒照在李斯那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
他看着所有人对他的种种评价,有赞誉,有责难,如同冬日的寒风,吹过他心中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李斯的眼神复杂,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有对历史评判的沉思。
他想起自己与韩非的师门情谊,想起在权力的漩涡中,他们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他的心中既有对韩非的惋惜,也有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文武百官中有人对李斯投来敬佩的目光,有人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
他能感受到同僚们眼神背后的故事,既有敬畏也有疏离,这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此刻,他不敢正视嬴政的眼神,那双曾经给予他信任与重用的眼睛,如今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与不安。
而嬴政此刻目光深邃,凝视着李斯的身影,心中波澜起伏。
这位曾以一纸《谏逐客书》助他明辨贤才、稳固江山的肱股之臣,或许早在权力的深渊中,锋芒毕露,野心昭然。
嬴政的思绪如同织锦般繁复,交织着对李斯过人才干的深深倚重与感激,以及对其手段与野心的警惕与疑虑。
他深知,李斯的才智与远见,是帝国崛起不可或缺的财富。
然而,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二世而亡、李斯的心机与对权力的渴望,如同暗夜中的荆棘,令他芒刺在背,警觉不已。
面对李斯,嬴政心中不禁生出忧虑,赵高之事的阴影尚未散去,李斯又步入了同样的权力迷雾。
他暗自思量,下一个挑战权威的,又会是谁?
在这权力的棋局中,嬴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可用之臣。
他需要的是忠诚与智慧并存的辅佐,是能够与他共同开创盛世的栋梁之才。
秦国虽已一统六国,但人心未稳,新秩序的构建远未完成,正是用人之际。
即便铲除了一人,难保不会有另一个人步其后尘,如何能够彻底根除这层出不穷的隐患?
一一铲除,还有谁能为他效力?莫非要他事事亲力亲为?
【十五年,秦王政那叫一个猛,直接派大军去打赵国,一路兵到邺城,另一路杀到太原,占领了狼孟、番吾这些地儿。
结果遇到了赵国的牛人李牧,秦军一看形势不对,就撤了。
话说燕国太子丹以前在赵国当过人质,和秦王政关系不错。
秦王政当上老大后,太子丹又在秦国当人质,但是秦王政对他爱答不理的。
太子丹气得不行,直接开溜,跑回了燕国。
到了十六年,韩国怂了,主动献出了南阳地。
九月份,秦国派兵接手了韩国的地盘。魏国一看形势,也乖乖献出了地。
这年,代地地震了,从乐徐到平阴北面,房子、城墙塌了大半,地面裂开个大缝,东西方向有130步那么长。】
牛胖子:“朕的志向是一统六国,成就万世基业!好兄弟对不起啦,你也是六国之一。”
豆包:“感觉始皇帝的胸怀也不至于不搭理他啊?是不是关系本来就不怎么样。”
太清晰:“强者是最孤独的!从不需要朋友,眼中只有权力,感情只是寂寞短暂的安慰。”
宋民:“让内史打韩国?这不是明晃晃的瞧不起韩国嘛,将军都不派一个。”
麻婆豆腐:“内史是什么官吗?”
秦·王绾:“掌管京畿要务的官职。”
汉民:“那韩国被这么对待,确实挺没面子的。”
兔子帕特:“不过话说回来,秦王政这种做法,是不是也太直接了点?好歹也给个台阶下啊。”
宋民:“台阶?嬴政眼里,只有统一天下的大业,哪有那么多的客套。
再说,韩国自己都献地了,这不是正好给了嬴政一个顺水人情的机会?”
宋民:“唉,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国之兴,不知要踏过多少白骨。”
【接着十七年,秦王政手下的内史胜灭了韩国,抓了韩王安,把韩国地盘设成了颍川郡。
那一年,华阳太后挂了,赵国闹起了大饥荒,卫国的元君也挂了,他儿子角接了班。
十八年,秦王政派王翦带兵从上地那边打到井陉,端和也带着河内的兵一块儿去打赵国。
赵国那边,李牧和司马还在拼命抵抗。可秦国给赵王的红人郭开塞了大把银子,让他在赵王耳边捣鼓,说李牧和司马尚想造反。
赵王一听,信了邪,派赵葱和齐国来的颜聚顶替他们。
李牧哪肯服气,结果被赵国人给干掉了,司马尚也跟着下课。】
咸鱼翻身:“战国乱不乱,开哥说了算。”
豆包:“战国四大名将,我郭开不才,仅杀其二,惭愧惭愧。”
明民:“哎,这郭开,脸皮厚得跟城墙拐角似的,卖国求荣,还活得美滋滋的!”
太清晰:“开哥拿钱真办事,只要给钱,什么事都给办。”
麻婆豆腐:“郭开:没想到我为大秦一统做的这么多,居然被烹杀,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清·赵翼:“赵之亡,非秦之强,乃赵之自亡也,郭开实为之。”
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今安在哉?郭开误国,岂非天意?”
南宋·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赵国英豪何在?郭开之流,祸国殃民,可悲可叹!”
谁要:“郭开,大概率善终了。因为赵被灭以后,就没有郭开的记录了。
被烹杀,和被盗贼所杀,都是很久以后的书上才有的记录,可能是后人编的。”
唐民:“说到底,名与利,哪堪与国之重器相提并论?郭开或许得了一时之快,却失了千古之名。”
春秋·左丘明:“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郭开之辈,终是误国害民,其名不朽,却非荣耀,乃千古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