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年
刘邦抚须而笑,眼中闪烁着精光:“秦之兴也勃焉,衰也忽焉。
观其厉共公之时,能征善战,吞并大荔,设县于频阳,可见其强。
然晋之三家分智,实为天赐良机,秦未乘势东进,实为可惜。”
张良轻摇羽扇,缓缓道:“陛下所言极是,秦虽强,然智不开,未能把握时机。
智开投秦,义渠之乱,皆是其内政不稳之兆。
天子之位,非武力可久持,民心向背,方为根本。”
萧何颔首,目光深邃:“秦之失,在于苛政与失民,躁公之时,南郑反,义渠扰,皆因民不聊生。”
韩信则是一脸凝重,沉声道:“秦之败,亦在于不能持续扩张,未能一鼓作气。”
刘邦听罢,大笑:“诸位爱卿所言,皆为我心中所思。”
顿了顿似乎有点感慨。
“这秦室啊,自怀公起,内讧不断,王位更迭如走马灯,真乃家门不幸也。”
张良微微颔首,言道:“上天欲使其国亡,必先乱其室,秦自毁长城,焉有不败之理?”
樊哙拍案而起,豪气干云:“若非秦室自相残杀,吾等何来这大好河山?”
“话虽如此,”韩信缓缓说道,“但秦之强,非一日之功,吾等虽得天下,亦不可重蹈覆辙,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萧何沉吟片刻,接道:“秦之兴衰,乃天道轮回,秦孝公之明,商鞅之能,使弱秦一跃成为七雄之首,实乃壮举。
若无孝公之锐意革新,何来后来秦之统一六国?”
张良微笑道:“酂侯所言极是,孝公之智在于知人善任,商鞅之法虽苛,却能强国富民,奠定秦之基业。此乃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萧何点头:“然孝公、商鞅虽强秦,却未料及法严而情薄,民怨沸腾,终致二世而亡。此乃后世君主不可不察也。”
韩信则在心中思索:秦之军力,实为一时无两。
孝公招兵买马,奖励功勋,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
秦以武立国,亦以武亡国…
刘邦听罢,感叹道:“诸位爱卿所言,皆入木三分。
孝公之策虽好,却不可全盘效仿,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汉朝当以仁政为本,使民安而国泰。”
群臣皆称善,汉室之基,于此更加稳固。
刘邦点头,随后又想起了晋朝下克上的传统,心中思索着什么。
张良似乎有所察觉,摇摆羽扇的动作顿住。
复又若无其事的装作不知,继续观看光幕。
【商鞅听说秦孝公贴了招贤榜,就从老远的西边跑到秦国,通过景监这哥们儿见到了孝公。
秦孝公二年时,周天子送肉来慰问。到了孝公三年,商鞅劝孝公得变法,改法律,重视种地,奖励打仗卖力的。
孝公挺对这主意感兴趣,但甘龙、杜挚这俩人不买账,跟商鞅杠上了。
最后孝公还是挺商鞅,老百姓一开始觉得苦,但三年后发现这法子还真行。
孝公一高兴,封商鞅当左庶长。】
谁要:“商鞅变法主要是哪几个方面来着?”
明月湖:“首先,土地制度大变样,废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允许自由买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接着,国家政策上,强调农业为本,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确保国家的粮食自给自足和军事实力。
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士兵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格局,军队战斗力显着提升。
经济管理上,推行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方便了经济交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户籍制度也得到了完善,对人口进行了严密的登记和管理,便于征税和征兵。
法律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典,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教育方面,设立官学,推广教育,提高了官员和民众的文化素养。
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花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秦朝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民:“这商鞅,真他娘的厉害,弄个法子,咱这庄稼汉也能翻身做主人了。”
汉民:“他们那军功爵真好,老子拼死拼活,儿子就能过好日子,值了。”
宋民:“以前那贵族们,啥也不干就吃香的喝辣的,现在好了,看谁还敢说咱百姓没出息。”
秦民:“哎,这秦孝公和商鞅,真是能耐人,咱祖上要是能赶上那好时候,说不定也能扬眉吐气。”
南沙湾:“之前周朝时,是世卿世禄制。
诸侯和卿大夫们的官职、爵位、领地都可世袭,太危险了,要是家族好好经营,后果就是唐朝那些世家一样。”
明·张居正:“商君之法,严刑峻法,虽苛刻,然强国之效,昭然若揭,其变法之勇,诚非常人能及也。”
清民:“啊?哪里严苛了?”
咸鱼翻身:“商鞅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想了个狠招,叫“什伍连坐”法。
就是把大家伙儿按家庭编成小组,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
这可不是让你随便组队打游戏,而是要互相监督,一家犯事儿,其他家都得跟着受罚。
比如,一家偷了东西,其他家要是不举报,那好,大家一起吃罚酒,严重的可能还会一起挨板子,但是举报也有奖励。
这招在当时可是挺有效的,但也够狠的。”
兜兜:“商鞅真的是个人才,他一上手就放大招,搞了个“垦草令”,说白了就是让大伙儿去开垦荒地。
秦人骨子里是好战的,特看重军功,对种地这事儿就有点不上心。
结果呢,秦国地广人稀,荒地一大片,跟没开发的宝藏似的。
要想钱包鼓起来,给打仗提供坚实的后盾,那就得让这些荒地变成粮仓。
所以,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大伙儿卷起袖子,拿起锄头,把那些荒地变成绿油油的农田,这样财政收入才能蹭蹭上涨,打仗才有底气。”
西汉·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唐·杜佑:“鞅之法,其于富国强兵,诚有大功。其于变俗移风,实为厉阶。”
东汉·班固:“商君之法,使秦由弱小而骤强,然其法酷烈,非王道也。”
北宋·苏轼:“商鞅之法,虽严而能行,其民畏而不敢犯,故能成其治。”
南宋·朱熹:“商鞅以法术威势为治,其法虽立,而人心未服。”
明末清初·黄宗羲:“商君之法,其弊也酷,然不害为治世之良法也。”
落落余晖:“商鞅之法是秦强国富民之策,涿鹿中原的时候很有用,秦之一统过后,秦法显得过于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