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九年

乾清宫内,众人看见光幕中的言语,皆面如土色,殿内气氛凝重,唯闻殿外风声。

雍正帝面色凝重,缓缓起身,目光如炬,一字一句地读着:“1860年,英法联军……”

他声音低沉,却透着无尽的痛楚与愤怒。“尔等夷狄,竟敢犯我大清龙兴之地,焚毁我皇家园林!”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圆明园,我大清的心血,竟毁于外夷之手,这……这是何等的耻辱!”

光幕上,历史的洪流继续滚动,一幕幕述说着屈辱的文字映入眼帘,雍正帝的眉头紧锁,仿佛能感受到未来的悲凉与绝望。

“尔等劫掠金银珠宝,尚不足惜,竟将我历代名人之珍贵字画贱卖,甚至付之一炬!”

张廷玉紧皱眉头,迫切的想到力挽狂澜:“陛下,后世所言,若真为未来之事,吾等万不可坐以待毙,臣以为,是否将洋务运动提前?”

雍正帝闻言,目光闪烁,似乎在深思张廷玉的建议:“洋务运动,旨在引进西学、富国强兵。提前实施,确可图强,但需慎思。我朝人心未定,恐有变数。”

张廷玉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以为,虽有风险,但若能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或可改变我大清之命运。

西洋之学,其器物之精、学问之深,实有可取之处。

若能借此富国强兵,未尝不是应对夷狄之策。”

鄂尔泰紧锁眉头,沉声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

若要图强,需内外兼修。

臣以为,选派八旗子弟前往西洋学习,不仅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与学识,还能增强我大清的军事与经济实力。”

他目光坚定,声音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田文镜忍不住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慨:“陛下,现如今正是国家存亡之际,怎能还在提防自己的同胞?

汉人、满人,都是大清的子民,吾等应携手抗敌,而不是相互猜忌。

这种时候,若还分彼此,那无异于自断手脚!”

他的话语在殿内回荡,其他汉人官员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的目光转向雍正帝,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雍正帝凝视着殿内众臣,心中思绪万千。

田文镜的话如同晨钟暮鼓,让他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但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他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道路。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田文镜所言,朕心甚慰。

然则,图强之路上,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

目光在鄂尔泰与张廷玉之间流转,雍正帝继续道:“鄂尔泰,汝提出的选派八旗子弟学习西洋之长,此乃当前之急。

大清根基,需自满洲子弟稳固起,西洋之学,器物与学问并重,我朝需精于此道。”

他环顾四周,语气中带着决断:“自今日起,朕命尔等共同商议,制定详细的计划。

先以八旗子弟为首,派往西洋学习,不仅要学习其技术,更要学习其治国理念。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延及汉人子弟。”

张廷玉与田文镜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们虽尊重雍正帝的决定,但内心深处,仍渴望着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政策。

张廷玉微微垂首,语气中隐含着一丝遗憾:

“陛下,臣会与鄂尔泰大人全力配合,精心挑选八旗子弟,确保西洋之行能有所收获。只愿未来,我朝能更加开放,广纳贤才。”

田文镜则在心中默默叹息,他理解雍正帝的顾虑,但也为未能在这一刻推动更广泛改革而感到惋惜:

“陛下英明,臣自当全力协助,但愿未来,汉人子弟也能有同样的机会,共襄盛举,为大清贡献力量。”

尽管心中有所遗憾,但他们并未让失望显露于神色,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投入到接下来的计划制定中。

雍正帝虽未能察觉二人心中微妙的变化,但田文镜与张廷玉的忠诚与担当,让他对未来的图强之路,依旧充满信心。

后元三年

汉文帝刘恒与群臣围坐,观看着光幕中关于清朝历史的记载,尤其是涉及外侮与内政的部分。

刘恒沉吟良久,缓缓开口:“观清朝之史,外侮频仍,内政不修,终至国力衰微,丧权辱国,实为国之大痛。”

周勃沉声道:“臣以为,清朝之败,实因军力衰弱。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辱,皆因武备不振,无法自保。”

贾谊接言:“且其变法迟钝,洋务运动虽是自救之策,然未能彻底革新,仅是治标不治本。民心不固,亦是大患。”

张释之附和:“民心向背,实为国之根本。清朝末年,民怨沸腾,国力衰微,终致外侮接踵而至。”

刘恒颔首:“诸位所言,皆是至理。清朝之败,非一日之寒,乃积弊已久,内外交困。

吾等当引以为鉴,内修政理,外强军力,固民心,明时势,方能国泰民安。”

乾隆十八年

乾隆面色铁青,怒气冲冲:“此等言辞,虽出自后世,却如利刃割心。圆明园,我大清之骄傲,竟遭此劫,是可忍孰不可忍!”

刘统勋拍案而起:“英法联军,狼子野心,竟敢犯我中华,毁我园林,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傅恒亦是怒不可遏:“陛下,此乃国之大耻,我等身为臣子,愧对先人!”

接着又光幕上又提及辛酉政变,乾隆心中怒火攻心:“咸丰懦弱,慈禧狠毒,竟至斯也!我大清之基业,岂能任由尔等败坏!”

傅恒叹道:“陛下,咸丰帝未能妥善安排后事,慈禧又以权谋私,终致大清国力衰微,此乃国之大不幸。”

刘统勋愤然道:“若非……”

话至唇边,他忽而停顿,那毕竟是皇帝与太后,纵有千般不是,亦非臣子所能轻易指责。

于是,他将指责之言咽回,转而道:“虽为后世之事,却让人痛心疾首,我大清国运,岂能被此等鼠辈所左右!”

乾隆缓缓长叹一声,眼中满是痛心与不甘:

“洋务运动,我朝本欲借此自强,学西法,建工厂,却终未能改变国之命运。

甲午一战,国之重创,竟至割地赔款,国何以堪!”

傅恒起身,面露忧色:“陛下,洋务运动虽有成效,却未能触及根本,加之慈禧专权,国力空虚,终致一败涂地。

《马关条约》之苛刻,割台湾、辽东,赔款巨万,通商口岸大开,国之基业,竟被蚕食,实为国之大不幸。”

刘统勋亦言:“陛下,甲午战败,国力大损,财政亏空,民不聊生。

《马关条约》之签订,更是雪上加霜,我大清国力,竟至于此,令人痛心疾首。”

乾隆帝阅后,面色凝重,长叹道:“我大清自视为天朝上国,物产丰饶,本无需与外族通商,然未料外侮竟有此等实力,实为我等所未及。”

阿桂起身言道:“陛下,我朝曾多次遭受外族侵扰,为保边防安全,限制通商实乃必要之策。

开放口岸,恐为外敌入侵之隙,又防鸦片之祸。”

刘纶则言:“皇上,臣等亦担忧,与外族过多接触,恐引不良之风俗与宗教,尤以基督教传教士为甚,其活动恐扰民心,动摇朝廷根基。”

乾隆帝沉思良久,缓缓道:“诸位爱卿所言,朕皆了然于心。

然今日光幕之言,令朕深思。

我大清,既需自保,亦需知外侮之强。

朕意,限制通商,固边防,禁鸦片,防外侮,此乃首要。

然亦不可闭关自守,需开眼看世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乾隆帝继续道:“朕令,选派贤能,出使外邦,学习其长,以补我短。

同时,严防外族之不良影响,保护我大清文化之纯净。

诸卿当以此为鉴,励精图治,方能保我大清长治久安。”

众臣闻言,皆感振奋,纷纷表态,誓要勤勉政事,力保大清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