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豆包:“大蒙古国那版图,看得人心梗,半个地球都是他的。”

谁要:“成吉思汗当年打架好像是因为没有地图吧。”

汉民:“这啥名字,一听就是外族的。”

裹了婆婆:“野史里面当时记录好像是他们一路干到了欧洲,要不是后面补给跟不上还能干。”

咸鱼翻身:“不是补给跟不上,蒙古人是以战养战的,打到哪抢到哪,后面撤回去是因为皇帝蒙哥驾崩了,西征统帅拔都想回去争皇位。”

太清晰:“成吉思汗其实追根溯源肯定是汉人,只不过离开中原太久了。但忽必烈一定是汉人,因为你懂得。”

明月湖:“你真是比忽必烈多一烈,忽必烈咧。”

南沙湾:“忽必烈不是真汉人,但是他推崇汉人那一套,其他都把中原当成享乐的地方了。”

兜兜:“治国必然要用汉人这一套,游牧民族那时候只会掠夺资源,打完抢肉抢女人,舒服几天又变回去了。哪有国的概念。”

谁要:“元朝有个最大的弊端,只管攻不管守。蒙古族最擅长的就是打游击,守城池是他们做不到的。”

太清晰:“成吉思汗算是皇帝的天花板之一,蒙古也是近代独立出去的,曾经都是我们的无论哪个大一统朝代绝对会掌控蒙古。”

豆包:“他到死都没当上皇帝。”

咸鱼翻身:“汗,在蒙语里的意思就是帝王。他就是皇帝那个级别的,这是事实,不需要任何人的承认。”

元·世祖·忽必烈:“我的祖父,成吉思汗的称号‘大汗’,在当时的意义并不亚于‘皇帝’,他的征服与统一,为后世的我们铺就了道路,使大元能够成为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之一。”

麻婆豆腐:“很多蒙古族同胞,非常崇敬成吉思汗,但是对忽必烈态度很一般。”

西汉·武帝·刘彻:“同胞??”

咸鱼翻身:“有问题?”

落落余晖:“不按民族,按阶级很多事就很明了了。”

元·耶律楚材:“大皇帝天资英武,神武不杀,用兵如神,其志在统一四海,其功在开辟万世。”

南沙湾:“忽为了活命争皇位带着汉军屠了他们老巢,能喜欢才怪。”

落落余晖:分地方,我也是蒙古族人,我们那是蒙古族聚集地,清一色推崇忽必烈。”

呼雷婆母:“我们也推崇忽必烈啊,也有忽必烈雕像。”

南宋·郑思肖:“忽必烈,英明神武,知人善任,其治国有方,使天下归心。”

明·太祖·朱元璋:“元世祖忽必烈,英明神武,有经天纬地之才,其治国平天下,可谓圣矣。”

兔子帕特:“这么奇怪,之前跟个蒙古族朋友聊天,他就说他们那边对忽必烈态度一般。”

太清晰:“不奇怪,汉人那么多皇帝,我们还不是唾弃宋朝皇帝。”

豆包:“元朝不知道怎么想的,打下了江山却没有把自己当主人。”

谁要:“说句实话,元朝打自己蒙古老乡打的比朱元璋还狠。”

【1276年南宋投降。1279年南宋流亡朝亡于廷崖山海战。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入侵小日子失败。】

豆包:“宋朝连一个七岁的小孩都知道与国家共存亡,那两个皇帝怎么有脸被擒还活下去。”

兜兜:“南宋末帝是赵匡胤的后代,那俩货是赵光义的。”

太清晰:“宋朝皇帝都该死,别说宋朝很有钱,有钱却守不住那还不是别人的钱袋子。

宋朝皇室武将出身,得位不正,怕武将谋反自废武功结果被异族吊着打。

可怜了底层被异族屠杀的百姓。”

咸鱼翻身:“你看看南明。”

兜兜:“南明是南方王爷太多了,个个认为自己是正统。。”

谁要:“南宋比南明有骨气。”

裹了婆婆:“如果你要这么说那大明不比宋有骨气,天子以身死。”

兜兜:“我说的是南明,不是大明,而且硬要这样说的话,大明还有天子带头白给的呢。”

裹了婆婆:“ 你得弄清楚一件事,南明不是朝代,隆武帝没有算在明朝276年的时间内,也没算在大明十六帝里。”

咸鱼翻身:“对,就是各地军阀拥立几个傀儡内斗而已。”

落落余晖:“那些骂宋朝的,都睁大眼珠子看看来,宋朝国民的气节,十万军民殉国。”

宋民:“气节与忠诚,十万生灵以身殉国,非逃命,实明志。

吾辈当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气节不可失。”

南沙湾:“后世史书所写,终究还是美化成分居多了。

宋朝的气节是书生撑起来的,也是书生砸掉的,不骂宋朝难道骂孔孟吗?

到最后,死战到底才是气节展现的结果。

这十万军民究竟是跳海殉国,还是跳海逃命?”

落落余晖:“如果想逃命就不会自发来对抗元军了。”

明月湖:“其实逃命的可能性更大,更符合人性。”

豆包:“气节还是有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可悲。

十万军民跳海寻求一死的勇气都有,却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或是寻找一线生机卧薪尝胆的勇气,哎!

或许这就是不尚武的弊端吧,跳海都行,证明军民的忠诚性很高,却只是跳海以证气节。”

宋·太祖·赵匡胤:“时局既无可挽回,以身殉国,或为最后之尊严。

但朕亦明,生存乃最大之气节,若有余地,当励精图治,以图东山再起。”

唐·太宗·李世民:“诸君之论,各有千秋,然气节与生存,实乃千古难题。

宋人之跳海,非无勇也,实是大势已去,孤注一掷耳。

朕观历史长河,胜者为王,败者寇,气节固可贵,然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宋之不尚武,确是其败因之一,然忠臣义士,亦不乏其人。

若处其境,朕必思谋长远,保存实力,以待时机,非轻易言死。

历史之评判,非一言可蔽,需观其全貌,方得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