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他的面容阴沉,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他的手指轻轻摸索玉指,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思考着千钧一发的决策。
朱棣篡位的消息,就像一道晴天霹雳,打破了朝廷的宁静。
这个消息虽然早已有之,但始终缺乏确凿的证据,如今却如同铁证一般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要如何处置朱棣才好呢?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一直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他对朱棣的信任深厚,甚至在朱棣被指控有篡位之心时,他还为朱棣辩解,认为这可能是误传。
但现在,一切都已经明朗,朱棣的篡位行为已经不容置疑。
朱标的眼中充满了失望和震惊,他的内心在翻涌,对朱棣的信任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不解和痛苦。
建文,是自己的年号吗?
朱棣又为什么篡位呢?
他原来这么想要当皇帝吗?
朱标的脑中盘旋着这种种不解,心绪难安。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敬畏和不安。
他们不断的低声议论,试图从朱元璋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中寻找线索,试图理解这位皇帝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的沉默让整个大殿充满了紧张的气氛,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知道,朱棣的篡位行为不仅是对他的权威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大明王朝稳定的威胁。
他必须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朱元璋的手指在桌面上停下,他的目光变得坚定,他知道,无论决定多么艰难,他都必须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行动。
朱元章轻飘飘的瞟了一眼朱棣后,看向朱标开口:“方孝孺此人,忠诚之心,日月可鉴。
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坚守道义,宁死不屈,其忠勇之气,实乃我大明之光。
虽身死,其节义长存,足以激励后世。
标儿往后可重用。”
群臣对视一眼,纷纷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朱标的地位无可动摇。
李善长:“陛下,方孝孺之忠勇,足以激励百官。他的忠诚,如同磐石般坚定,是我等学习的榜样。”
刘基紧接着说道:“陛下,方孝孺之节义,足以流芳百世。他的言行,彰显了臣子应有的忠贞,是我大明朝的骄傲。”
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大殿内回荡着对方孝孺的赞誉之声。
朱标微微低头,声音低沉:“父皇,方孝孺之忠,实乃我大明之楷模。其才学兼备,忠诚不渝,实为朝廷之瑰宝。”
朱元璋的面容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
随后又看向朱棣,天子威严毫不遮掩,语调微高:“朱棣,汝这逆子,竟敢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朕将皇位传给标儿,是看中了其的仁德与智慧,汝却心怀叵测,行此篡位之举。
汝眼中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还有没有大明的法度!”
他的手指直直着指向朱棣,眼中闪烁着失望和愤怒的光芒:“汝这是自寻死路,不忠不孝,天理难容!
朕死后,汝便是猖狂至极了是吧!
好!好!好!今日汝竟敢篡位,真是胆大包天!”
朱元璋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击打在朱棣的心上。
朱棣的泪水与恐惧交织,他的声音颤抖,试图为自己辩解:“父皇,儿臣绝无此心,此事定有误会。儿臣愿接受父皇的任何惩罚,只求父皇明察。”
他随即看向朱标,眼神哀求。
朱标眼神闪烁,避开目光。
“太子兄…”
朱棣的话未说完,就被朱元璋打断。
他手指依然指着朱棣,他的眼中闪烁着不信的光芒:“误会?朱棣,汝以为朕是三岁孩童,可以轻易被汝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汝的野心,朕早已洞悉。”
朱元璋越说越来气,呼吸急促,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汝以为篡位就能高枕无忧?
朕告诉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汝的所作所为,朕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放过你。
汝等着,朕要让汝的名字,成为后世子孙的耻辱,让汝的灵魂永世不得安宁!”
文武百官闻言,纷纷跪下,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惶恐。
朱元璋的怒火已经点燃,他们无法预料还会发生什么:“陛下息怒。”
“父皇!”朱棣的声音惊恐中带着不可置信,险些叫破了音。
但他却无从辩解,他甚至都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朱棣的身体一颤,他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他跪在地上,额头触地,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哀求:“父皇,儿臣真的没有,儿臣愿意用一生来赎罪。”
朱元璋闭上眼睛,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的怒火似乎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他缓缓地站起身,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朱棣,汝的命运,今日已定。朕不会再看汝一眼,汝自己去面对汝的选择吧。”
说完,朱元璋转身离去,留下朱棣一人跪在空旷的大殿中,苦苦哀求,可四周是沉默的文武百官和沉重的空气。
朱棣的泪水滑落,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父皇的愤怒所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