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的旨意下达,朝堂再次陷入寂静。
长孙无忌首先打破沉默:“陛下,武氏虽已废黜,但其家族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若不彻底清除,恐成后患。”
崔敦礼紧随长孙无忌之后,沉声道:“陛下英明,武氏之祸已解,然其家族盘根错节,不可不防。
臣以为,当削其封地,夺其爵位,以绝后患。”
李绩也附议道:“臣以为,武氏家族中,有功于国者,可量情保留其官职,但须严加监视,以防其暗中勾结。
至于那些仗势欺人、结党营私者,务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御史大夫韦思谦则提出了更为谨慎的建议:“陛下,武氏家族势力庞大,骤然全部铲除,恐引起朝野动荡。
臣建议,可先从外围入手,逐步削弱其影响力,同时加强监察,防止其死灰复燃。”
李治听罢众臣之言,心中虽有决断,但亦知此事非同小可,需谨慎行事。
他缓缓开口:“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朕意,先将武氏家族中显赫者,如武承嗣、武三思等,调离要职,置于闲散之地。
其余人等,视其表现,从宽处理。”
李治的决定,如同一道清风,吹散了朝堂上的紧张气氛。
长孙无忌、崔敦礼、李绩与御史大夫韦思谦等重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躬身道,“此策既可避免朝野震动,又能逐步削弱武氏势力,实为上策。”
崔敦礼也附和道:“陛下之决断,既彰显了宽厚,又不失谨慎。
臣以为,对武氏家族的处理,应遵循陛下之策,逐步而行。”
李绩点头赞同:“正是,陛下此举,既保全了大局,又体现了仁慈之心。
臣等将竭尽全力,确保陛下旨意得以妥善执行。”
韦思谦则补充道:“陛下,对于武氏家族的监管,臣建议增设监察使,专门负责监督他们的行为,以防其暗中结党或勾结外人,确保大唐江山稳固。”
李治听罢,点了点头,深思片刻后,他说道:“诸卿之言,朕已悉数记下。
武氏家族之事,需谨慎而行,既要维护朝堂的稳定,也要防止其势力再次膨胀。
朕会考虑设立专门的监察使,加强对武氏家族的监管。
同时,对于武承嗣、武三思等显赫者,即刻调离要职,置于闲散之地。
其余人等,朕将依据其表现,予以宽宥,但亦需密切关注,以防后患。”
李治的决定刚落,朝堂上再次掀起波澜,但这次的焦点转向了光幕所透露的惊人预兆。
朝臣们面面相觑,心中皆是惊疑不定。同时暗暗看向长孙无忌,没想到他的陛下深受他的桎梏也被后人所知。
而长孙无极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不过在看到妹妹的名字时表情有一丝变化。
太子李弘,素来以德行着称,深受朝野爱戴,为何光幕却预示六皇子李显将继大统?
贾大隐凝视着光幕,眉头紧锁,猜测道:“太子李弘,其德行深得民心,但若非下一任皇帝,难道是因他性情过于温厚,难以驾驭朝堂之复杂?”
崔敦礼沉声道:“太子李弘,其性情温文尔雅,治国或需铁腕。
难道,正因他少了几分决绝,才非天意中人?”
长孙无忌轻捋胡须,目光深邃:“太子李弘,素来以德行着称,但此番光幕所显,却出乎意料。
或许…他身体状况并不如外人所见那般康健?
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
李治面色凝重,环视群臣,缓缓开口:“众爱卿,天象之示,非同小可。
太子李弘,德行出众,本为朕心中储君之选。
然光幕所现,却指向李显,此中深意,朕亦需详察深思。”
长孙无忌直言不讳:“太子李弘仁德有口皆碑,而六皇子李显,其性情与治国之才,后世颇有微词。
此光幕所示,恐非国之大幸。”
贾大隐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六皇子如今年岁尚小,臣等无法判断。
但观后世所言,虽非无才,但性情中少了一分帝王之决断。
若继大统,恐难驾驭朝堂内外之复杂。”
崔敦礼,沉声补充:“太子李弘,其德行与才情,远胜于六皇子。
或许因为身体原因…
实为最佳人选。
光幕所显,虽为天意,然臣等仍需谨慎考量。”
魏知古,深思熟虑后道:“六皇子李显,其人虽有帝王之位之兆,却无众望所归之实。
此间或有变数,吾等当细察李弘太子之实情,再作定夺。”
李治皇帝听罢,沉吟片刻,目光在众臣之间游移,最终定格在长孙无忌身上,缓缓道:“长孙爱卿,你素来心思缜密,可有良策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预兆?”
长孙无忌心里有一丝微妙的感觉,但仍微微躬身,答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关乎国本,非同小可。
当务之急,是查明太子李弘的真实身体状况,同时,对六皇子李显的性情与才能进行深入考察。
臣建议,可秘密派遣心腹,暗中观察六皇子,同时请御医彻查太子病情,以事实为依据,再作定夺。”
贾大隐接口道:“陛下,长孙大人所言极是。
臣建议,同时应考虑朝堂内外的舆论,稳定人心,避免因光幕的预兆而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崔敦礼亦附和道:“是的,陛下。
臣等需在朝中营造一种审慎而平和的氛围,让臣民相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天意的安排,是为国之大计。”
魏知古点头道:“臣亦赞同。陛下,此事需慎之又慎,切不可操之过急。
臣等当齐心协力,确保国家平稳过渡。”
李治皇帝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决然道:“众爱卿所言,朕已了然。
太子李弘之身体状况与六皇子李显之才能,朕定会详查。
国之大事,关乎社稷,朕定会以国为重,以民为本,作出最为审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