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东汉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 年四月孙权称帝,后定都建业。】
唐·太宗·李世民:“三国鼎立,英杰辈出,皆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清·乾隆·弘历:“孙仲谋据江东,非不才也,然终非正统,后世论之,当以德治为先,方为长久之计。”
豆包:“曹丕虽然是篡汉,但是手续、流程都是合法合理的,而且汉献帝也是名存实亡了。刘备大小也占着皇室宗亲的名头,给汉朝延绵国祚也合理,至于孙权,他还不如袁术,袁术手里都有一个玉玺。”
咸鱼翻身:“孙权:我大皇帝啊,你几个意思?”
晋·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
西汉·武帝·刘彻:“刘玄德承汉室之名,志在中兴,虽时势不同,然其忠义之心,堪与古之贤君比肩。”
晋·陈寿:“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谁要:“想不通一个问题,汉献帝为啥当时不去蜀国找刘备。”
兜兜:“他去蜀国是他当皇帝还是刘备当,刘备会收他吗,就算刘备收他,刘备手底下人会收吗?”
唐·长孙无忌:“不到半路就得被杀了。”
咸鱼翻身:“朱元璋派人去接小明王,半路就把小明王杀了,而且还哭的伤心的很。”
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朕杀的!”
明月湖:“九成九的人都会像老朱那样吧,说不会的基本都是格局还没到。
【263 年魏大举攻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国。】
谁要:“刘禅无能,诸葛亮留给他的人都没了,他就不知道用谁了。
我们可以给刘禅诸多借口推脱,但是他是蜀汉的皇帝,他有推卸不了责任。
否则汉昭烈庙里刘禅的位置也不至于只摆一个木头了。”
裹了婆婆:“刘禅如果死战不降,九天之下可以无愧于任何人,可以做大汉最后的气节。
汉人的历史上将会由他来画上一个完美的省略号,他可以无能,但不能没有血性。
刘禅对于汉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不是成为汉人最后的笑话!”
绿色头:“投降有什么不好?至少保住自己和蜀国百姓的生命。难道为了所谓的青史留名的名声牺牲自己和无数的蜀国百姓?支持刘禅的做法。”
咸鱼翻身:“永嘉之乱刘禅的几个儿子全部被屠杀殆尽,这就是投降代价。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几年而已!”
汉·高祖·刘邦:“汉室江山,竟至如此,哀我大汉,壮志未酬身先死。”
晋· 陈寿:“后主任德任善,可谓明矣。然少不学,不涉学,故智术浅短,不及先主远矣。”
唐·太宗·李世民:“刘禅不思进取,安于享乐,非明主也,故蜀之亡,有其因也。”
明·太祖·朱元璋:“国之存亡,在乎其主,刘禅之降,实乃蜀汉气数已尽。”
西汉·卫青:“汉室之威,竟至消亡,哀我将士,无地再展雄风。”
明·成祖·朱棣:“帝王之道,在于知人善任,刘禅失其本心,致蜀汉覆亡。”
明·张居正:“安危在于朝政,刘禅无能,致国力衰微,终为他国所灭。”
唐·狄仁杰:“明君当有守土之志,刘禅弃国而降,非为国之福。”
【265 年十二月司马炎皇帝,建立晋朝。280 年晋灭吴,统一全国。291-306 年西晋八王之乱。316 年,匈奴刘曜困攻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317年三月司马容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东晋自此始。】
兜兜:“有趣的是,整个两晋只有两个半实权皇帝,其他全傀儡,历史绝无仅有。”
宋民:“荒谬,这样的皇朝没有存在的必要!”
谁要:“这个宗室问题一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曹丕当初就处处打压各个宗室。
但是也造成了权臣容易篡位,司马炎吸取了这个教训,大肆分封各个宗室来抵制权臣。
可是后来的八王之乱又把王朝带入混乱。”
秦民:“就是又是自家人争皇位呗。”
王羲之:“八王之乱,乃晋室之殇,骨肉相残,国何以安?”
东晋·谢安:“晋室之衰,始于八王,兄弟阋墙,国岂能兴?”
北宋·司马光:“八王之乱,乃晋朝之大患,亲王相争,致国家动荡,实为国之大祸。”
南宋·朱熹:“八王之乱,乃晋室衰败之始,亲族相残,国无宁日,此乃天道不容。”
明·张居正:“八王之乱,乃晋室之败,亲王争权,致国力耗尽,此乃国之大忌。”
唐·韩愈:“晋朝之乱,皆由门阀制度所致,士族专权,国之大害。”
唐·太宗·李世民:“昔晋武平吴,以骄奢亡,足为后世戒。”
咸鱼翻身:“司马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就算被屠十二族都不会被同情的家族。”
豆包:“且不说那个傻子皇帝和他们家族干得那些荒唐事,就一个当街弑君,这放眼整个历史都是相当炸裂的。”
秦民:“哇!当街杀皇帝,能给我看看吗?”
汉民:“我也想看。”
清民:“怎么还有傻子当皇帝的?这不是害人吗?”
唐民:“就是啊,傻子怎么当皇帝,是不是当街杀的就是他?”
宋民:“应该是吧,傻子皇帝当街杀了才能安民心啊。”
秦·始皇·赢政:“晋室之主,何其懦弱!皇帝之尊,竟受此凌辱,国之纲纪,荡然无存!
吾始皇一统六合,废分封,立郡县,权不旁落,何曾有此等乱世之象?
晋朝之衰,可见一斑,非独皇帝无能,乃治国无方,国之不国,实可哀也。”
汉·武帝·刘彻:“皇帝之尊,天子之威,当街遭此不测,实乃国之大殇,政之大辱。
昔我大汉,虽有七国之乱,然终以雷霆之势,镇压反贼,皇权未损,国体尚在。
晋帝不恤,纲纪弛废,致此祸乱,岂非国之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