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和二年二月
“来人!来人!即刻抓拿王家上下!给…”
突然,汉成帝刘骜的话语戛然而止,如同被无形的绳索猛然勒住。
进来的御前侍卫先是一愣,随后察觉到刘骜的异样。
他的右手微微颤抖,面部肌肉似乎不受控制地抽搐,双眼失去了聚焦,茫然地望着前方。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陛下,您怎么了?”皇后赵飞燕关切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
刘骜试图开口,但发出的却是含糊不清的音节,他的右腿开始无力地摇晃,整个人似乎失去了平衡。
侍卫与赵飞燕、赵合德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迅速上前扶住他,连声高喊:“传太医。”
在一阵混乱与惊慌中,御医们匆匆赶来,他们的脚步声在宫殿的长廊中回响,与侍卫和宫女们焦急的低语交织在一起。
太医们迅速围在汉成帝刘骜的身边,展开了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诊断。
太医令仔细检查了刘骜的身体状况,眉头紧锁,心中有了决断。
他深知此病对于帝王意味着什么,不仅是个人健康的危机,更是国家稳定的重大威胁。
经过一番细致的诊断后,他沉重地点了点头,对周围的御医们低声道:“陛下这是风痱(中风)之象,必须立即施以针灸。”
消息如同疾风般迅速传遍了宫廷内外,朝野震惊。
皇后赵飞燕与妹妹赵合德,以及朝中的大臣们,都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朝政的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经过短暂的商议,朝臣们决定,由太子刘欣暂时代理朝政,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作不受影响。
刘欣,临危受命,幸好也深谙治国之道,是朝中少数既能处理政务又能稳定人心的人物。
他被赋予了代理朝政的重任,以确保在汉成帝病重期间,国家大事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刘欣接旨后,立刻投入到了繁忙的政务之中。
他做出了与刘骜一样的决定。
“来人,即刻把王家上下严加看管,不许任何人进出。”
然后,却遭到了太后王政君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太子”,王政君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王氏一族,乃大汉之功臣,对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先帝与陛下在位期间,王家始终忠心耿耿,辅佐朝政。
此时,陛下病重,正是需要内外团结之时,更不宜因一时之气而动摇国本。”
刘欣面对太后的反对,态度坚决但不失礼数,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太后,儿臣理解您对王家的深厚情感,但如今之事,关乎国家安危,不容有半点马虎。
“如今天下人皆知你王家王莽乃乱臣贼子!逼君禅位!”
王政君闻言,眉头紧锁,她心中明白,王家的确在朝中势力庞大,但王莽的野心也是她无法忽视的。
她深知,若王家真有异心,对汉室的威胁将难以估量。
然而,作为王家的一员,她绝不能坐视王家遭受无端的猜疑和打压。
“太子”,王政君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
“我王家虽有功于国,但亦有约束于法。
王莽有不轨之心,自当依法处置。
但在此之前,我王家上下应有自辩的机会,不应被无端连累。”
刘欣觉得太后就是在强词夺理,王莽逼君禅位,已形同谋反,家族上下岂能放过。
但他深知,王氏家族的成员遍布朝廷各个重要位置。
王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汉政府的运作,形成了所谓的“王氏专政”。
王家近年来权力的膨胀,已经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尤其是在汉成帝病重,朝政需要稳定的关键时刻。
但…他如今只是太子,根基不稳,也不敢太过强硬。
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暂时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来。
“太后,儿臣提议,可先将王家上下暂时软禁,待同大臣们商议如何处决王莽后再作定夺。如此,您意下如何?”
王政君听罢还是不满意,此事非同小可,群臣忌惮王家已久,交由群臣商议,未必保得住王家。
“太子。”两个字王政君咬字极重。“可先将王莽软禁,王家上下还是等陛下恢复再行商议。”
刘欣沉默许久,太后王政君的提议实则是拖延之计,意在为王家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面对朝堂内外的舆论压力,以及对王家野心的担忧,他不能完全让步,否则将有损于皇室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
在深思熟虑后,刘欣决定采取一个更为谨慎和周全的策略。
“儿臣提议,在陛下康复之前,由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暂时商议对此如何处理。
在此期间,王家上下虽被软禁,但生活上将得到妥善的安排,以示皇室对功臣家族的尊重。”
王政君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她深知,刘欣的提议虽看似温和,实则是在不动声色中削弱王家的影响力,同时将决策的主动权掌握在群臣手中。
但面对当前的局势,她亦明白,强硬的对抗只会加剧朝野的分裂,不利于汉室的长远利益,亦会将王家置于危险之中。
最终,王政君也退让一步。
“王家上下在此之前不可离京便可。
商议过程中,应确保王家众人的人身安全,等陛下恢复再由陛下决定最终如何处置。”
刘欣点头应允。
王氏专政的根基深厚,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步步为营,谨慎行事。
刘欣看着太后离去的背影,迟迟未再有动作。
如今他还未登基便已得罪了王家,恐怕太子之位不保,心中越发坚定要将王家铲除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