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罩着傻柱,谁敢反对? > 第415章 合作深入,新契机与新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5章 合作深入,新契机与新问题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翠谷村的每一个角落。

王大山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身,简单洗漱后,便来到了编织厂。

此时,编织厂内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外村来学习编织技术的学员们在翠谷村技术骨干的指导下,正专注地练习着编织技巧。

“王支书,您来得真早!”

小李看到王大山,笑着打招呼。

王大山点点头,目光在车间里扫视了一圈,问道:“小李,这些学员们学得怎么样了?”

小李挠挠头说:“大部分人学得还不错,基本的编织手法都掌握了,就是还有个别几个,进步稍微慢一些。不过,大家的积极性都挺高的。”

正说着,老张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王支书,这些外村的娃子们都挺有悟性的,学东西快。再练个几天,估计就能独立上手做一些简单的活儿了。”

王大山笑着说:“那就好,咱们可不能藏着掖着,一定要把真本事都教给他们。只有大家一起把编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这时,一个外村的学员走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王支书,我叫刘二,我这编出来的竹篮,总是不太规整,您帮我看看是咋回事儿?”

王大山接过竹篮,仔细查看了一番,说:“刘二啊,你看,这里的竹条间距不均匀,所以编出来就不规整。编织的时候,手要稳,力度要均匀,心里得有个数。来,我给你示范一下。”

说着,王大山拿起竹条,熟练地编织起来,一边编一边讲解要领。

刘二在一旁认真地看着,不时点头,眼中满是敬佩:“王支书,您这手艺可真是绝了!我一定好好学。”

就在王大山指导刘二的时候,李华的车开进了编织厂。

李华一下车,就笑着朝王大山走来:“王支书,又在忙呢!”

王大山迎上去,和李华握手:“李老板,你来了。快请进,看看我们这新一批的编织品。”

两人走进仓库,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编织品,竹篮、竹筐、竹篓…… 琳琅满目。

李华拿起一个竹篮,仔细端详着:“王支书,你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了。这次我来,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

王大山好奇地问:“哦?什么好消息?”

李华兴奋地说:“我联系了几个外贸公司的朋友,他们对咱们的编织品很感兴趣。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咱们的产品很快就能出口到国外了!”

王大山听了,又惊又喜:“真的吗?李老板,这可太好了!不过,出口的话,对产品质量和包装的要求肯定更高吧?”

李华点点头:“没错,所以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包装方面,我已经找了专业的设计公司,正在设计适合出口的包装。质量方面,还得靠你们严格把关。”

王大山拍着胸脯说:“李老板,你放心。质量这一块,我们一定不会掉链子。我们会加强对工人和学员的培训,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出口标准。”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李华离开后,王大山立刻召集编织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开会。

“乡亲们,刚才李老板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咱们的编织品有机会出口到国外了!这可是咱们翠谷村发展的一个大好契机。但是,出口对产品质量和包装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说。”

王大山说道。

老张首先发言:“王支书,我觉得我们得加强对工人和学员的质量意识教育,让大家明白,出口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我们村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

小李也说:“我同意老张叔的话。另外,我们可以制定一套更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出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

最后,王大山总结道:“大家说得都很对。从今天起,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人和学员的技术水平;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确保每一件产品都合格;同时,要配合李老板做好包装设计等相关工作。乡亲们,这是我们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做好!”

会后,王大山和老张一起,来到了学员们的培训场地。

此时,学员们正在进行编织练习。

王大山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心中充满了希望。

“大家停一下,我有个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大家。”

王大山大声说道。

学员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看向王大山。

“乡亲们,咱们翠谷村的编织品有机会出口到国外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编织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王大山问道。

“有!”

学员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而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大山每天都忙碌在编织厂和农田之间。

在编织厂,他亲自指导工人和学员提高编织技术,监督质量检测工作;在农田里,他和村民们一起,关注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一天,王大山正在农田里查看庄稼的长势,突然接到了小李的电话。

“王支书,不好了!有几个学员说要回家,不干了。”

小李焦急地说。

王大山心里一紧,连忙问:“怎么回事?你先别着急,慢慢说。”

小李说:“我也不太清楚,他们就说觉得太累了,而且担心学不会,以后赚不到钱。我怎么劝都没用。”

王大山说:“你先稳住他们,我马上回去。”

王大山匆匆赶回编织厂,找到那几个要离开的学员。

“乡亲们,这是咋回事啊?怎么突然要走呢?”

王大山耐心地问道。

一个叫赵三的学员说:“王支书,这编织活儿太难了,我们学了这么久,还是做得不太好。而且每天都要练这么长时间,太累了。我们怕就算学会了,以后也赚不到多少钱。”

王大山笑了笑,说:“赵三啊,我理解你们的想法。编织这活儿,确实不容易,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是,你们想想,哪有不付出就能有收获的事儿呢?你们来这儿才学了多久啊,就想轻轻松松地学会,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你们坚持下去,把技术学好了,以后的收入肯定不会少。而且,现在咱们的编织品有机会出口到国外,这可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啊!等以后厂子发展得更好了,你们就是第一批功臣。”

另一个学员说:“王支书,我们就是怕自己没那个天赋,学不会。”

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努力。你们看老张师傅,他一开始也不是什么都会,还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有了现在这一身好手艺。只要你们肯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

在王大山的耐心劝说下,那几个学员的态度逐渐有了转变。

“王支书,您说得对。我们不能这么轻易就放弃,我们再试试。”

赵三说道。

王大山笑着说:“这就对了!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说。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这事儿做好。”

解决了学员的问题后,王大山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他知道,前方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等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相信,只要翠谷村的乡亲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