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唐:小兕子的穿越生活 > 第710章 孙思邈给袁桂芬诊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0章 孙思邈给袁桂芬诊病

江建国看了一眼袁桂芬,“没有吧?平时嗓门儿挺大的,不像浑身无力的样子。”

袁桂芬斜了江建国一眼,一脸崇拜的看着孙思邈。

“我确实感觉身上没劲儿,有时候给孩子做顿饭都觉得累。”

孙思邈下意识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表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继续问道:“是否感觉心烦易怒?容易发脾气?”

江建国:“啊!对对对!对对对对!经常发脾气!”

李丽质嘴里咬着筷子看看袁桂芬又看看姜建国,“我们觉得本文脾气挺好的呀?从来没见过伯母发脾气。”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嗯!确实没有。”

江建国放下手中的筷子,撸了一把脸,眨巴了两下眼睛深吸一口气,“让她自己说吧……”

袁桂芬在桌子底下用胳膊肘捅了一下江建国,咬着牙嘀咕了一句:“在孩子面前少出这个死样子!”

江建国:“好!”

江南:“……”

“呵呵呵!”袁桂芬抬起头尴尬的笑了笑,“有时候确实是挺烦躁的,但也分跟谁,我看到几个孩子就挺高兴的。”

李渊和孙思邈两个人,一个笑着摇头,一个笑着点头。

孙思邈摆了摆手,“无妨无妨!这个不怪你,呵呵呵!”

江南一脸关心的问孙思邈,“我妈是不是有病?”

袁桂芬瞪了江南一眼,“怎么说话呢?”

“呵呵呵!”孙思邈笑了笑,“郡王殿下不要担心!太夫人并无大碍。”

孙思邈看着袁桂芬又捋了捋胡子,

“老朽刚才看到太夫人两颧潮红,又随即退去,这乃是阴虚阳亢,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潮红退去之后脸色转而淡黄,似尘土蒙面,加之唇色泛白,其症为心脾两虚。

脾胃虚弱,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不足。

血亏则肝郁,肝郁化火,情志不畅又致肝火上行,所以太夫人应该时常感到胸中燥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浑身无力等症状。”

孙思邈说完,袁桂芬也听懂了个七七八八。

有一种突然有人懂自己的感觉,面带喜色。

“老神仙说的对!就是这个感觉,我自己也控制不住。”

孙思邈笑了笑,“太夫人正值七七之年,肾气衰、天癸竭,导致阴阳失衡,岂是人力所能左右?”

这一句江建国也听懂了,40多岁的年纪,该绝经了,所以心烦易怒,这不就典型的更年期吗?

江建国赶紧起身给孙思邈作揖,“老神仙赶快给她治治吧……”

李丽质笑道:“伯父好像比伯母还着急,情深意切,真让人羡慕!”

江南:“……”

你是一点没看懂啊!

孙思邈也赶紧起身,拉着江建国一起重新坐下,“大王莫要着急!太夫人也并非急症,等会儿老朽开个方子,略做调理就好!”

“好好好!多谢老神仙!多谢老神仙!”

江南崇拜的看着孙思邈,“老神仙果然厉害,仅看面色就能辨别病症。”

孙思邈笑着摇了摇头,“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灵儿手里拿着筷子捧着小碗说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我阿翁是神医,所以只看面色就能辨别病症。”

“唉?”孙思邈打断灵儿,“丫头休要多言!”

灵儿乖巧的点了点头,“嗯!”

李渊笑呵呵的说道:“老伙计不必过谦,灵儿所言不假,神医之称名副其实!”

江建国附和道:“对对对!老神仙本来就是神医。”

“哈哈哈……”

“过誉了!过誉了!”

吃过饭,孙思邈给袁桂芬开了药方,让玉珠去宫里尚药局抓药。

孙思邈和灵儿爷孙两个就暂时住在李渊那里。

当天晚上江南就回别墅开始从网上搜集医学资料。

孙思邈作为唐代医学集大成者,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自他之后,中医在理论、实践、药物学、专科医学等方面均有重大发展。

先有宋金元时期的理论突破与学派争鸣,后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巅峰。

医学巨着层出不穷。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首部官方成药配方集,规范了方剂应用,推动中成药发展。

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首部系统法医学着作,影响东亚各国司法验尸标准。

后来温病学派兴起,吴又可所着《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说,突破传统伤寒理论,为传染病学奠基。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整合历代针灸理论,把针灸标准化,成为针灸学经典教材。

清代太医院编修《医宗金鉴》,涵盖内、外、妇、儿等各科,是官方医学教科书。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通过尸体解剖修正传统脏腑理论,提出“血瘀论”,创制血府逐瘀汤等名方。

这些书籍如果送给孙思邈,无疑对他的医术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会直接影响他对后世医学教育的改变。

除了中医学方面的书籍,现代医学也不可或缺。

比如现代医学当中的解剖学以及一些卫生常识之类。

这些书籍买回来之后还要经过一遍知识过滤,避免出现一些现代与大唐的知识冲突。

……

过了几天,李承乾去医院拆了线,走路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只是为了防止伤口感染,腿上依然裹着纱布,过两天就可以取下来了。

工厂那边还要急着开工,李承乾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增加人手,再三斟酌之后,决定让李恪去学习操作技术,管理工厂。

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开车到了李恪的王府。

李恪正在读书,见李承乾和李泰来找自己,非常高兴。

三个人相互打了招呼,李恪问道:“不知道阿兄和青雀来找我有什么事?”

李承乾问李恪,“我在城外建了一个工厂你听没听说?”

李恪点了点头,“知道啊!我还听说阿兄从21世纪那边买了一些机器,用来制造零件。”

“对!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大唐的工业发展不是凭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我现在急需人手帮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李恪眼睛一亮,“当然!阿兄想让我干什么尽管开口,我正闲着没事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