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192章 原初密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中观想《道德经》,参详圣人老子于此章节中所阐述的,蕴含了深刻哲理之真意,自是沉浸其中,大彻大悟。

圣人志子认知到道之根源,把握住了道之本质?所在。老子在这第五十二章中提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是在强调认知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道乃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了解了道,就能更好地理解万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探寻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而节制欲望,保持内心宁静?致远,乃圣人老子在此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所述。

这是在告诉修者,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关闭不良诱惑之门。因为过多的欲望,会使人陷入碌碌奔波与无知危险中。

只有堵塞不良欲望的穴窍,专注于内在的修养,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无谓的操劳和灾祸。

圣人于此提醒修者,在物欲横流的世道中,要懂得知足常乐,不为外物所役,坚守内心的本真意识。

修者当要时时注重修行细节,以柔克刚?。“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句,体现了老子的超然智慧。

一个人,若能看到细微之处,便是明智的表现,而坚守柔弱谦逊,则是真正的强大自在。

无论在红尘生活中,还是虚拟修行中,修者皆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关注修真细节,从细微处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面临的问题。

同时面对其中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避免强硬对抗,导致气虚体弱,而致走火入魔。只有这样,修者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体,实现长久的发展和升华。

修者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遵循天道常道?“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利用道的智慧之光,回归到明智的状态,不给自己留下灾厄,此乃是遵循常道,亦是道常。

修者要学会运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遵循自然规律和世间道德准则行事,不肆意妄为,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灾祸,让修真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其中之意是说“世界有一个开始,而那开始,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生灵人众皆是此母之儿女。

既知道皆是儿女,就应当回归本质,守候护卫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能安然无恙。

若闭塞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虽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然敞开通达的感官,极尽聪明能事,自便终生无须得救。

能见着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着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这就是承袭永恒,得着永生的意思。”

寰宇大世界自从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后,又经历女娲造人,便是生生繁衍不息,呈现繁荣昌盛局面。

然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素有嫌隙。此番,共工率其部众,汹汹然找火神祝融寻衅。

祝融身为火部大神亦不甘示弱,驱其火龙,周身烈焰熊熊,凛然应战。

共工见状大喝下令,相柳与浮游急调三江五海之水,倾盆而注,如决堤之洪,直扑祝融。

须臾间,天地间,空中地下浊浪排空,黑涛翻涌,白云尽没,神火亦熄。然而此时,大水去如疾风,神火却是更加复燃,熊熊烈烈,蒸发殆尽。

火神欲大胜,即相邀风神相助于他,风神率部来临,风助火威,火势凶猛,如猛虎下山,直扑水神共工部。

这水神共工欲以大水灭神火,然水如脱兔去,转瞬即逝,难以留存长久。风助火势下,神火烈焰如长舌席卷而来,共工一部等众,被焚烧得惨不忍睹,狼狈不堪。

无奈之下,水神共工只得率其水军且战且退,火神祝融见胜券在握,则对共工部穷追不舍,直追至水部神宫之中。

水神共工等众挑衅滋事不成,却是大败而归,此时已是无计可施,只得强打精神,举全部力量,出来应战抵抗。

最终,象征光热明亮的火神祝融一部大获全胜。水神部众浮游气恼而亡,大蛇相柳惊恐万状而逃,水神共工则是在疲惫不堪,狼狈逃窜后消失于天际之间。

这水神共工一路奔逃至天柱所在不周山处,待回首望去,火神一部之追兵已至身后不远处。

水神共工身为大神,执掌世间水系一脉,那是何等的威加海内兮!此时才败北一时,便被火神一部追逐有若丧家之犬,他羞愤交加之余,更难平水中怒气,遂一头撞向不周山山腰,但只闻“轰隆隆”一声巨响,不周山竟被水神共工给从中撞断。不周山既倒,天柱坍塌陷落,普世生灵大难临头。

原本这不周山就乃撑天擎柱之基石,这基石中断,擎天柱子也是陷落崩断,大世界的半边天域便是跟着倾塌斜覆,瞬间就露出了嶙峋怪石,天外森森黑幽巨洞,刹那间天河之水倒泻而来,洪水猛兽泛滥世间。

由此也引发出一着名典故“水火不容”之事。好在升还天方的女娲娘娘,见世间生灵涂炭,便是采天方世外五彩斑斓石,费心神力量,炼化五彩石为补天神液,行补天之举,又将崩裂断段的天柱扶正,修复如初,大世界之天地复归常态天道。

之后寰宇天下基本恢复了清明正常。只蓝星地界尚有洪水肆虐,当时便又有了诸多故事出来。

黄帝昔时为民族之存,曾大败入侵者九黎部落之蚩尤。

黄帝,又称姬轩辕,是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之世,亦为大东方文明,古之大发明昌盛时期,舟车、历法、算术、音乐等等,皆于此世所创。黄帝暮年,更是发明了鼎。

首鼎铸成之日,忽有龙自天而降,其龙目威凛,龙须修长,银光闪烁,龙身金光熠熠,降临之时似携万匹金锻,遮蔽整个天际。

黄帝与群臣皆是惊愕,那龙缓缓趋近到黄帝跟前,目光渐趋于温和,忽而开口对黄帝言道:“圣上,天帝见汝推动华夏文明更进一程,甚为欣喜,特遣吾来凡界,引汝飞升上界,谒见天帝。”

黄帝一听,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后毫不犹豫地抬腿迈上了龙背。稳稳当当地坐好之后,黄帝转头看向下方的群臣,神色庄重而又带着丝丝不舍地说道:“天帝已然降下旨意,要召见于朕。尔等在凡间多加保重,待到时机成熟,有缘自会再相见!”

听到黄帝此言,大臣们顿时慌了神,纷纷跪地高呼道:“圣上,圣上,圣上...请让臣等追随于您,一同前往上界吧!”

话音未落,他们便已一窝蜂似地,朝着龙背便冲了过来,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攀爬上那金龙之背,跟随黄帝一同飞升离去。

然而,那只金龙似乎并不愿意搭载这些肉体凡胎之人,只见它猛地扭动起庞大的身躯,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将那些企图攀爬上背的大臣们尽数甩落了下去。

紧接着,金龙展开双翅,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驮着黄帝如离弦之箭一般疾速冲向天空。眨眼之间,黄帝和金龙便消失在了茫茫的云雾之中,不见了踪影。

群臣们呆呆地站立原地,目光紧紧追随着黄帝那渐行渐远,消失于天际的身影。一个个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怅然。他们皆是不由自主地深深叹息不止,而那一声声长嘘短叹,仿佛饱含着无尽的遗憾与不舍。

然而,即便他们心中再怎么地不情愿,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黄帝,就这样潇洒地飞升上界而去,逐渐远离了这片厚土大地。

在这群臣子之中,有一位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他从始至终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天空,宛如一尊雕塑般,纹丝不动。

他便是颛顼,乃黄帝的孙子。后来他继承了黄帝的帝位,并继续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

颛顼帝在位期间,注重治理水患,改善民生,使得社会更加安定繁荣。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周围的人早已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他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对外界的一切浑然不觉。

许久之后,他像是突然回过神来一般,微微点了点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原来如此,看来这通天之路并非凡人所能轻易涉足啊!唯有像黄帝爷这样品德高尚、威望极高且立下不世之功的伟大人物,才有资格踏上这条通往仙境的道路……”

自从那天过后,人们对于黄帝飞升一事一直念念不忘。为了永远缅怀这位堪称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物,大家经过商议决定将黄帝飞升之处正式命名为“鼎湖”。

从此以后,每当提及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那段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并对黄帝的丰功伟绩传颂不已。

而“鼎湖”这个地方,也因为承载了这段历史的记忆,成为了后世之人敬仰和向往的一处圣地。

那时之蓝色星球上,特别是大东方地界,多有古代帝王贤圣出世,而人们常常提及最多的便是五帝。

帝喾是颛顼的继任者,他同样是一位贤明的帝王。帝喾在位期间,继续推动华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更加繁荣。

而尧?帝乃是帝喾的继任者,他以仁德着称,被尊为“圣王”。尧在位期间,实行禅让制,选拔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舜是尧的继任者,他同样以仁德和贤能着称。舜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禅让制,选拔贤能的人担任官职,同时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华夏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帝的顺序和事迹,在华夏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五帝被尊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和圣贤,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五帝实指的就是,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五位上古时期的帝王。

华夏生灵人众多是认为,五帝乃代出贤明英德圣主,更把他们视为帝王楷模,人王当学习之榜样。

民间曾有传说,虞舜未做君王之前在家乡诸冯地界种地为生。那时,人们还不怎么懂得种地这事,多是撒下种子后,便望天赏得收成,那收成自然是很差很差!多数时候是吃不饱肚子的!

虞舜刻苦钻研耕种之法,辛勤劳作多年之后,终于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便于普及的种地方法。每每用其法,那一地收成,便比其他人家的多了二三成来,很快,虞舜就名气大涨,出了大名!

而当时的世道帝王乃是唐尧,又名尧帝,他很想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受益虞舜耕种之法,便派出一名叫做罕的大臣,想请得虞舜来朝当官,分管农业,传授耕种之法。

罕这家伙,却是个自视清高的无能之辈,他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虞舜的家乡,看见虞舜正在田里干活计,心里自然是不大瞧得起虞舜。

罕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两眼望天,傲慢冷淡地大问道:“哪个是舜呀!?且出来说话。”

虞舜自然是闻听到罕之无礼大言,却没理睬罕,继续锄草施肥。罕以为虞舜没听见自己的叫唤声,又提高了粗大的嗓门问道:“讲哪一个是种地的虞舜?然后,他手指虞舜大声问道:“诶!你是不是舜?过来回话。”

虞舜还是没理会罕,直到把手里的活儿干完了!这才走了过来,擦了一把汗,平静道:“我就是舜,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罕自是没好气地说道:“好一个种地的,你也忒不识抬举了!非要我三请四叫地才来回话吗?这么不识抬举!且别干了!大王瞧得起你,令你朝会,要重用于你,快些跟我走吧!”

虞舜觉得罕这家伙太没有礼貌,直接拒绝了他,不从跟随。他头一扭,继续下地,耕作劳种,且丢下一句硬邦邦的话道:“我就是个种地的!什么也不会,你别在这碍眼,还是赶紧走吧!别妨碍着大家干活计!”

罕自觉自己是天子门生,高贵无比,却是被一个种地的不当回事,便是气得七窍生烟,气急败坏地大声说道:“好大胆子!居然敢公然藐视大王法令旨意,看我回去禀告了大王,大王该当如何收拾于你!”

说完,罕便怒气冲冲带着他的人走了!众位乡人具皆知道舜是个直脾气,可也知道那罕不是个好东西,纷纷为虞舜捏着一把汗,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虞舜说:“罕这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回去之后一定会在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你还是赶紧躲他一躲吧!”

虞舜听了乡人之言,却只是微微笑了笑,并不在意。转眼间便到了播种的季节。这一天,舜赶着牛在地里播种,直至日已偏西时,舜见活干了大半,就停下来让牛休息,自己跑去薅草,让牛美美吃了一顿,恢复体力。

山坡上走来一个老汉,笑眯眯地蹲在地头上,看着舜一刻不歇地忙着干活,好奇地问道:“这块地,是您耕种的吗?看上去不错呀!”

虞舜见老汉有问,点头说是,又忙着给牛喂草,为牛擦背降温。那人看了看舜,又看了看牛,再问道:“这地里的活,是人功劳大呀!?还是牛功劳大呀?”

舜闻言,想了想”人和牛都干了活,光有人不得行,可光有牛也不得行。”于是回老汉道:“这牛力气大,但不知道怎么干活,人知道怎么干活,但没有牛的力气,所以地里的活,人与牛都有功劳,谁也离不开谁!”

那人听了这话,哈哈大笑,站起来说道:“好,好,好...说得好,这个回答实在是太好了!”

虞舜此时却不知道,原来这老汉,便是大名鼎鼎的唐尧,尧帝。

尧帝知道罕怠慢了舜,就便装出巡,特地亲自跑到这地埂边来,一是给舜赔礼道歉,二是再次邀请舜进朝当官,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当虞舜清楚了唐尧帝的深意后,他感动得五体投地,心想“尧帝乃是人王君主,却如此彬彬有礼,对待自己一个种地的人,都如此礼待,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便立刻答应了尧帝的邀请,把一身的本事,传给了天下所有的种地人们。

从此之后,大东方地界人人都学会了种地,收成增加后,皆都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而虞舜凭着丰功伟绩,也接过了唐尧的班,成为了一代贤明的人王君主。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

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

且拟醉黄花。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宋·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