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发展正如杨茜所预料的那样,舆论发酵只持续了不到两天,大多数路人网友在点进热搜词条后的第一反应都是想看看这个叫苏灵溪的长什么样,为什么有资格跟沈蔓平番。
网友不是傻子,了解前因后果之后,也都理解了这个番位安排。
反正一场舆论战打下来,苏灵溪不仅提高了路人认知度,还趁机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粉丝们也被瓣组那几百个黑帖给虐了个大的,做数据都变得积极起来。
在此期间,苏灵溪自己始终保持安静,没有在社交平台上乱说话,一切全权交给专业的团队来负责。
她在前世见识过很多这种场面,也因为一时口误经历过被男流量粉丝集体辱骂的至暗时刻,相比那些,这都只是小儿科罢了。
如果换成一个真正只有十八岁的小姑娘来面对这种情形,恐怕会很容易被攻破心理防线,进而影响到演戏的状态。
苏灵溪甚至还听说过有被黑通稿逼到退圈的新人。
娱乐圈的环境鱼龙混杂,道德感低下的人数不胜数,想要在这种地方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心理素质必须足够强大。
他们比的就是谁更没下限。
“对了,粉丝们来信说希望你给她们起一个正式的粉丝名,还有应援色,你有没有什么想法?”进组前一天晚上,张文雅打来了电话,询问道。
她现在暂时兼任粉丝运营的工作,商务邮箱里时不时就会有粉丝发来的信息。
苏灵溪想了想——“就叫小铃铛吧。”
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往往象征着好运与安宁,寓意挺好。
不过苏灵溪也知道,官方粉丝名只是个象征性的东西,粉圈一般都喜欢自称x粉、x毛。
至于应援色,苏灵溪选了湖水蓝,仿佛山间小溪般宁静清新,又如蔚蓝海面在阳光下波光闪烁的美感。
平和而深远,游走在深邃的蓝色和生机勃勃的绿色之间。
湖蓝色不仅应和了她名字中的“溪”字,也符合粉丝们在《十六岁的夏天》里对她留下的第一印象。
张文雅忙碌的时候,杨茜也计划着,等这部戏拍完后,给苏灵溪请个专门的艺人宣传来分担一下压力。
苏灵溪现在算得上是粉圈小有规模的流量花之一,各平台声量不小,往后艺宣方面的工作只多不少,不可能一直像现在这样由她和张文雅两个人包办。
杨茜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她作为大经纪,要做的是把控好艺人整体规划及定位,只需要负责影视、时尚等方面的资源争取和合同洽谈,其他具体到每个步骤的细节则由执行经纪人张文雅来进行确认。
等到苏灵溪以后越来越红,她们的团队分工会更加细化,团队人数也会随之增多。
圈内不少一线明星的团队最起码都要配备二十个人以上,妆发、造型、摄影、司机等成员也包括其中,可谓是面面俱到。
娱乐圈就是这样,红与不红,待遇天壤之别。
外界舆论纷纷扰扰的同时,《红色野心家》剧组的各项筹备工作仍在稳步进行中。
进组第三天,在剧组置景完成后,苏灵溪才在主创剧本研读会上见到叶铭兰亲自拍板定下的女三号——康欣。
先前两次主创剧本研读会都因为女三号的人选还没定下来,所以推迟了。
苏灵溪很好奇这个让叶铭兰千挑万选定下来的女演员有什么过人之处。
相较于今年五月才凭着一部电影正式跻身00花的苏灵溪,康欣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时间要早得多,曾出演过不少电视剧的女配,是很多剧粉都脸熟的95花之一。
可惜资源太虐,至今在95花里还是吊车尾的存在。
即使这样,她却依然能从二十几个女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女三号李雪的扮演者,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在叶铭兰眼里,她的演技完全能驾驭这个角色。
苏灵溪特意抽时间把她在各个电视剧里的cut都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康欣的人气虽然吊车尾,但演技至少能排进95花前三。
她的演技没有夸张到演什么像什么的地步,但能准确通过各种细节呈现出角色的情绪表达,还有浓厚的个人气质加持,为角色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在剧本第七页这里,李雪的挑剔还有不屑,都是摧毁童妍自信感的重要一环。”康欣翻开剧本中自己出场的那一页,侃侃而谈,“此时她刚刚升职,正处于志得意满的状态,童妍在她眼里既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又让她觉得不屑,因为她并不认为童妍真的能撼动自己在律所的地位。”
“在前期,李雪对童妍的态度一直是防范又带了点卖弄的心理。她在律所只是个小中层,没多少人把她当做一回事,只有童妍这种处于食物链最低端的实习律师会任她差遣,所以她咄咄逼人又尖酸刻薄;到了后期,童妍与李雪的地位明显颠倒了过来,面对比自己地位等级更高的人,李雪内心嫉妒但表面还是只敢讨好卖乖。我认为,她是个很典型的职场精英反派形象,需要比较夸张的演绎。”
看得出来,康欣有一点紧张,但准备得很充分。
叶铭兰认可地点点头,笑着转向苏灵溪,“灵溪,你对这场戏的理解呢?”
苏灵溪笑了笑,朗声道:“在一开始去律所应聘的时候,童妍其实是非常自信的。她作为帝都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又多次拿过奖学金,在校园里她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天之骄子。即使君何律所大名鼎鼎,她也毫不怯场,自以为能够玩转职场。”
“但她的自信在踏入这栋大楼后就开始逐步被摧毁,从进门时在前台登记,一直到走进会议室,这一整个过程里,童妍的自信感都在不断下降。而沈玉洁,则刚好出现在童妍情绪最低谷的时候——是她让童妍看见了一位高智女强人最杀伐果断的一面,并由此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