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城头之上,镇河堡的将士们望着远方逐渐远去的清军,

脸上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敌人退去的不可思议。

林啸立于城垛之间,目光如炬,望着那清国通事官再次现身,心中暗自思量。

“城上的明国将士,请听我一言。”通事官的声音透过喧嚣,显得有些微弱却坚定,

“我大清国饶余贝勒,心怀慈悲,特命我等前来,欲妥善安葬我方阵亡将士。

同时,也为表诚意,已将掳获的大明百姓送还。”

林啸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声音洪亮地回应:“想要收殓尸体,先把你们抓的百姓放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

通事官面露难色,却也不得不快马加鞭,返回清军阵中。

不久,他再次归来,高声宣布:“饶余贝勒已允诺,百姓即刻释放!”

随着命令的下达,数百名大明百姓被缓缓推向城下,她们的脸上写满了劫后余生的惊恐与获救的喜悦,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画面。

林啸见状,立刻命令郑安远带领士兵,小心翼翼地引导这些百姓远离战场,前往安全之地。

待百姓远离,林啸一挥手,城头的火铳与火炮迅速调整位置,仿佛一群蓄势待发的猛兽,随时准备扑向敌人。

清军见状,也不敢怠慢,迅速组织人手前来收殓阵亡将士的遗体。

城上镇河军的将士们望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有人为那些未能斩获的首级感到惋惜,更多的人则是为这场胜利而欢呼雀跃。

林啸望着下方忙碌的清兵,心中却是一片平静。他知道,今日之胜,非长久之计,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随着清军收殓完毕,号角声再次响起,他们缓缓列队,准备撤离。

那面巨大的织金龙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却再也无法让林啸心生畏惧。

他望着清军远去的背影,心中默念:“阿巴泰,今日之别,不过是暂时。

两年后,我们战场上再见,那时,胜负未定!”

................................

崇祯八年十二月二日,

正午的阳光无力地洒在镇河堡的废墟之上,给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带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不屈的坚韧,两种情绪在镇河堡的上空交织盘旋。

经过连续两日的紧张等待,林啸终于得到了夜不收的最终回报——清兵确实已全师退出保安州,连带着怀安卫等地的兵力也一并撤离,

正朝着永庆州与大部队会合。

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清风,暂时吹散了笼罩在镇河堡上空的阴霾。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完全冲淡失去亲人的悲痛。

今日上午,镇河堡内外,送葬的队伍如潮水般涌动,白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是天地间最沉重的叹息。

军民们尽数披麻带孝,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逝者的哀思与不舍。

苍凉的唢呐声在镇河堡上空回荡,直冲云霄,那是对英勇牺牲者的最高颂歌。

沿途撒落的纸钱如同冬日的初雪,将大地染成一片苍白,也铺就了一条通往永恒安宁的道路。

镇河堡战死的一百多军民,被集体安葬在釜山脚下的向阳坡地上,那里将成为他们永恒的归宿。

与此同时,另一块同样向阳的坡地上,也安息着数百名在战斗中无辜丧生的妇孺百姓。

两座新立的祠庙——一座为阵亡将士而建,一座为义民而立,它们将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英灵,也见证了镇河堡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安葬祭祀的庄严时刻,林啸站在人群中央,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林啸在此承诺,所有战死军民分下的田地,将继续由他们的家人拥有。

对于那些家中缺乏劳力的,军队将组织人手代为耕种。

此外,每户战死军士的人家将获得十两银子的抚恤金,并每月从镇河堡领取五斗米的月粮口食。

受伤退役的军士们也将得到相应的抚恤与帮助。”

林啸的承诺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那些伤亡将士的家属们感激涕零,他们知道,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有人愿意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而那些还活着的军民们,则更加坚定了跟随林啸、保卫家园的决心。

千户官厅内,

烛火摇曳,映照出一张张疲惫而又坚毅的脸庞。

郑安远手执地图,眉头紧锁,对林啸提出了重建镇河堡的难题:“大人,眼下我镇河堡境内,除却镇河堡与耀堡尚存,其余军堡屯堡皆已成废墟,若欲重建,所需人力物力非同小可,大人意下如何?”

林啸轻抚着下巴,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利弊。

“修城建堡,虽可一时安宁,却非长久之计。

历次战火,无不证明再坚固的城池也难以抵挡敌人铁蹄。

不若将这些资源转而用于军士操练,强化野战能力,让清兵闻风丧胆,不敢再犯我境。

如此,方为上策。”

此言一出,厅内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认同的光芒。

经过连日激战,

他们对清兵的恐惧已大大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家军队野外作战能力的信心倍增。

“大人所言极是,与其费心劳力修建易毁之城,不如着力提升军力,确保一方安宁。”刘定边大声附和,厅内随即响起一片赞同之声。

最终,众人达成一致,决定不再重建那些废弃的屯堡军堡,

转而沿着新旧两堡的北面城墙修建营房,以供军户居住。

新营房的设计简约实用,周边仅以低矮围墙环绕,既节省了资源,又便于快速响应外部威胁。

话题一转,林啸又询问起后勤官马昌关于人口与资源的情况。

马昌细细汇报,提到因清军侵扰,镇河堡人口锐减,但幸得近日解救的妇孺加入,人口稍有回升,目前一万七千人口,男女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