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雾雨长安 > 第220章 一丘之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近日朝堂局势就像长安城的空气一样闷热无风令人喘不过气,两三个月来新政遭到巨大阻力,尤其是清丈田亩、裁汰冗员这几项,纵是这位新皇面对三公九卿、王公大臣及成堆的奏章亦感到十分压力,但问题的关键还不是这个,当朝廷的诏令下达地方大多阳奉阴违、驻足观望或择其利而用之排除异己,令新政成效大打折扣。此时待在杂货铺后堂的安子言看着手下兄弟送来的消息及秦无炎等人送来的朝廷邸报,敞开着衣襟、不停摇着折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副孱弱的身体获得些许喘息。难、实在太难,不过朝廷难在新政,老百姓难在纳税,从低报来看各地征税再创新高,不知多少百姓被加了多少码、遭了多少殃,看来这新政要无疾而终呀!但低报上一则消息却引起子言注意,话说是松江府某地王姓县令,他将县衙内除各部主官外大部无品无级的胥吏、衙役全部打包当地名望,由县衙支付费用给名望,名望支付这些人酬劳,如此县衙编制缩减大半,其用意之大胆令人咋舌,只是不知这些人到底给谁在干活?又能省下多少银钱?省下这些钱又去了哪里?唉…!

结束一天的辛劳,安子言来到附近一家茶楼,点下一壶仙毫,一边品茗一边听说书人绘声绘色地口若悬河。今天来的有些晚,很快惊堂木拍下,一则故事宣告结束,在场众人无不意犹未尽奈何说书人三拜之后欠身离开,大家只好相互聊天、以解烦闷之苦。突然街上一阵喧天锣鼓之声由远及近打断众人七嘴八舌,好奇地沿着窗台向下望去,一行人举着牌匾、簇拥着披红挂彩的邵子平,沿着大街向前走去,这是遇到什么大喜事?不等子言细想,旁边早有人议论起来。

“那莫不是长安县衙的邵县丞?真是体恤民情,好官呀!”

“哟!还真是,听说这位邵大人在城西里坊改建上下了大力气,经常吃住工地,难能可贵呀!”

听到这些话,深知内情的子言并未答话,而是继续倾听着,这不又传来另一声音道:“你们知道什么呀,这那儿是邵县丞功劳,长期待在里坊督造是县衙工房的人,这邵县丞不知使了什么方法,趁着工部主官视察时候,请动地方名望宣传造势,得上级青睐得此殊荣,当真好手段呀!”

“你说的是真的?”

“我二舅的表兄弟的侄子亲口说的,他当时就在现场,那还有假!”

“什么手段呀,老汉我看不就是银子么?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些个名望平时一本正经,手可黑着呢!”

听到这里,子言顿时想起当初邵县丞曾经让自己报送的一笔木材款子,其价值三千多两白银,当初告诫自己抓紧办理,如今这事儿为何不是工坊来报,想来或许另有隐情。唉…,这行当还有干净人么!?失望地离开茶楼,失望地回到住处,点燃油灯想看书,拿起书却无心看下去,躺在床上也无心睡眠,只能睁着眼睛盯着屋顶发呆。

查案终于有所进展,安子言循着踪迹来到京兆府下辖的养济院,而后通过运作成功进入其中成为一名书吏,负责后勤及文书管理,日常也负责孩童授课。

这日下午,院长程宜路找到安子言并将之带到书房,关上门后郑重道:“小安,来此已有些时日,一切还适应否?”

“多谢院长挂怀,养济院有您挂帅,诸般事务井井有条,吾等在此一切尚好。”

“哈哈哈…!小安真不愧青年俊杰,让人刮目相看呀!今日来此一为问问你有什么需要;二来是有重要人物交付与你,经过多日考察我们几位院内主官皆认为你踏实可靠、值得信赖,因此现将院内账目等重要工作交付与你,汝可有信心?”

安子言立刻起身施礼:“全凭大人吩咐!”

“好!那本院长就直言不讳,你看这到年底还有一些时间,但是我们养济院支出也大,而官府每年给予的补助都是定额的,好在还有各界人士的捐赠方能放院内的生活好一些,但这些都是有预算的。前几日,我们几位主官经过测算,截止目前距离预算额度仍有较大空间,这些钱今年若是不用,明年预算是会大幅度消减的,因此计划将这些钱想办法弄出来补贴院内,提高大家生活水平,你也知道这些孩童和老人很容易生病,尤其是秋冬之际,院内这方面开销甚巨,你看这事…”

“院长此举未雨绸缪,若真能用在大家身上也是相得益彰!”

“哈哈哈…吾果然没看错你,此事便由你来筹办吧!你先忙,本院长还要去府衙对接对接。”

自此安子言的工作又多了一条内容,没有经验可借鉴,他只得翻阅往年账目,暗中拜访往来人员,最终自院内物资供应、房屋维护及各项支出方面陆陆续续套出一笔笔银钱来,程宜路见此亦十分欣慰。一次安子言被派往府衙公差,不巧遇到当初的县令华敦实,怎料华县令已迁升京兆府知事,官至七品,掌管府内所有卷宗,本是喜事一桩奈何看面相并无多少欢心,后听院内一位主管打趣说:托人花了大价钱擢升,岂料是个没有实权的官儿,怎能不让人取笑,可子言看来,无论实权与否,官总归是官,小民怕是一辈子也赶不上呀!

很快时间又至年底,仔细计算套出的钱款竟有九百余两,此时案件调查亦有所进展,就在大家欲进一步采取行动之时,一条闷棍敲打在子言脑袋,受伤的他只能回家养伤,所有账目及钱款暂交程宜路亲自代管,然而仅仅一个岁日过去,待子言归来时只剩下些许账目及少量纹银补贴院内,若不是当初养成详细记账习惯,这些钱款去向还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啊!一个个义正言辞为公家办事,实际冠冕堂皇用公家的钱为自己铺路搭桥,这或许早已是不公开的秘密,怪不得每年朝廷下发那么多诏令、通告,实际上都是面面好看、无大作用,他们该怎样还怎样,毕竟能做还怕你查么!

书生叹了又叹,料想倘若我们以后为官是否也会变成这样?这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