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 > 第308章 改革机遇,时不我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8章 改革机遇,时不我待

在工作室里,凌晨泡着香茗,茶香袅袅。他悠然地躺在竹制折叠的“懒佬椅”上,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南方日报。突然,一篇报道紧紧抓住了他的目光,内容是关于大批偷渡逃港分子的讨论:是否应对他们实施劳动教育?对于那些屡教不改、多次偷渡的人,是否要加重劳动教育的力度?

这报道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凌晨记忆的闸门,前世那一幕幕凄惨而又震撼的画面在他脑海中如幻灯片般放映。他仿佛看到一批又一批内地居民,为了心中那一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毅然踏上偷渡去香港的危险之旅。深圳湾的红树林海滩,本应是一片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却成了无数偷渡者的噩梦之地。那汹涌的海浪如同无情的巨兽,一次次将偷渡的小船拍碎,那些脆弱的身影被卷入大海,瞬间被黑暗的波涛吞噬,连求救声都被海浪声无情地淹没。海滩上,时不时会有偷渡者的遗体被冲上岸,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有的还紧紧抓着残破的木板,眼中残留着对生的渴望和对未竟之梦的遗憾。这片海滩,见证了太多生命的消逝,那是时代之痛刻下的深深伤痕。

凌晨深知,逃港现象是一个时代的痛点,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机遇。从历史角度剖析,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经济因素首当其冲。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20世纪50 - 80年代,内地民众的生活堪称艰难,平均月工资仅20元左右,大多数人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彼时的香港,宛如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高达2500美元,与内地形成了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经济反差,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对内地民众产生了难以抵抗的吸引力。

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深刻。香港拥有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那是一种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氛围。香港的多彩文化,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展现出的时尚、富裕的生活方式,像是一扇通往梦幻世界的窗户,与内地相对单调、拮据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内地民众透过这扇窗,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心中对那种生活的向往如野草般疯长。

此外,当时香港的政策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逃港现象。在特定时期,只要成功抵达香港,就能获得身份证,这一消息如同在黑暗中燃起的一丝希望之光,尽管微弱且危险,但仍让许多人不惜铤而走险,抱着侥幸心理踏上这条生死未卜的偷渡之路。

面对日益严重的逃港问题,内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边境管控,增加巡逻人员和巡逻频次,在偷渡高发地段设置更多的检查点,试图从源头上遏制偷渡行为。同时,对于抓获或者被遣返的偷渡者,会将他们集中关押起来进行劳动改造。这些劳动改造项目旨在让偷渡者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通过劳动让他们明白合法获取生活改善途径的重要性。在劳动改造过程中,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工作,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意识。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向民众普及偷渡的危险性以及非法性,通过张贴标语、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民众明白这种行为不仅对自身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害。在经济上,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内地发展的道路,加大对沿海地区的扶持力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努力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消除民众偷渡的念头。

20世纪80年代,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蒸蒸日上,有“东方之珠”的美誉,其人均Gdp是当时内地的700倍。那时,只要抵达香港就能获得户口,开启新生活,于是,越来越多人想尽办法赴港。1950 - 1980年短短30年间,约56.6万人踏上这艰险的逃港之路。1980年,一群内地逃港者排队领身份证的画面,生动展现了“逃港热”在民间的蔓延之势。

当时,内地民众大多生活拮据,沿海地区尤甚,生活压力使得他们对香港的繁华更加向往。1950 - 1980年间,多达56.6万内地偷渡客涌入香港,他们多来自边境城市和小镇,怀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顾艰难险阻,毅然朝着香港前行,哪怕前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重重未知。香港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繁华街景、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彩文化,从各方面向内地展示了一种时尚、富裕且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让无数人在偷渡冒险中迷失。

广州珠江大桥脚,从拉丝厂至石门码头,全程十公里,途经沙贝海、西华海,这里是最热门的“操兵”河道。每到星期天,准备偷渡的人三五成群,顺水漂流,如水中的水浮莲般,布满这段水道,他们在此练习,为从海上偷渡去香港做准备。

不少成功偷渡者有香港亲友接济,被抓则靠亲友认领、担保和交保证金获释。香港也有法规,不收流浪者,防范坏人入境,无人担保的偷渡者在市区被抓会被遣返。这股偷渡潮持续多年,令广东政府头疼。

凌晨默默回想,应该是 1979年10月底,港英政府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停止了偷渡者抵达香港即可领取身份证的政策,对无身份证者一律遣返大陆。至此,那股汹涌的逃港热潮才逐渐平息。

凌晨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深知,解决“逃港热”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为民众创造足够的发展机会。

突然,凌晨灵光乍现,猛地敲了一下自己的头。蛇口招商局,那可是即将闪耀的希望之地啊!蛇口要建设开放工业区,这是百年难遇的绝佳机遇,宛如时代递来的橄榄枝,必须牢牢抓住。

广东省“革委会”早已制定《关于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海关边防管理试行办法》,6月,蛇口工业区已破土动工。凌晨又翻了翻之前的报纸,7月8日,蛇口那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轰然响起,这一炮堪称改革开放的“第一炮”,“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口号更是振聋发聩。凌晨深知,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是时代赋予的厚礼。在国家日益重视广东发展的大背景下,政策东风劲吹,此时不乘势而上,更待何时?

香港之行势在必行,这在凌晨心中已如板上钉钉般确定。在思绪闪念间,黎坤的形象清晰地浮现于他脑海。在香港,凌晨认识的人唯有在明报就职的黎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黎叔身上了,期盼黎叔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凌晨精心准备自己创作的彩色漫画和独具匠心的自行车设计方案。他期望黎坤能助力将彩色漫画推荐给各大报社,以此获取更多稿费。他的自行车设计方案新颖非凡,外观时尚、功能实用,突破了传统设计的局限,在商业繁荣的香港极具吸引力,定能招来大量投资。若能招商入股,待资金充足,便可以在充满希望的蛇口工业区建厂,率先在这片热土开启波澜壮阔的事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