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胤禛对于张鹏翮的所作所为都很能理解的。要知道,在此之前,噶礼在其历任官职期间犯下的诸多罪行,均被康熙帝有意地掩盖和庇护过去了。而且,噶礼这个人的心性极其狭隘,报复心理异常强烈。倘若换作胤禛处于张鹏翮的位置,恐怕也只能如他一般行事——先将其他涉案人员捉拿归案,至于噶礼所犯罪行,则选择暂时搁置不理。
然而,胤禛终究没有这么做。尽管心中明白其中利害关系,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如实将所有事情事无巨细地秘密上奏给了康熙帝。毕竟,如今在明面上担任钦差大臣一职的乃是张鹏翮,而胤禛的替身此刻正在小汤山的温泉庄子里静心养病,外界根本无人知晓他已然悄然来到了江南。胤禛自是不怕噶礼的报复的。
就在胤禛的奏折以及搜集到的相关罪证经由暗卫之手呈递至康熙帝跟前之时,张鹏翮那一边也有了新的进展。经过一番缜密侦查,他们成功地找出了此次代替吴泌、程光奎向赵晋等人传递受贿款项的中间人——安徽布政使马逸姿麾下的书办李奇。
据李奇本人亲口供认:他自己取走了吴泌和程光奎等数人的总计六百两黄金。并且,他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这六百两黄金中的一半,整整三百两,已经被他送给了赵晋;而剩下的另外一半同样也是三百两,则进了两江总督噶礼的腰包。
由于李奇竟然将噶礼牵扯进了这桩案件之中,张鹏翮原本想着尽量不要去得罪这位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但此时此刻,他已然别无选择。无奈之下,张鹏翮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深入调查此事,紧接着便派人将噶礼传唤过来接受问话。
然而,面对这样的指控,噶礼表现得异常坚定,矢口否认与此事有任何关联。他甚至毫不客气地放出狠话,指责李奇纯粹是在恶意诬陷自己,坚称自己根本就未曾收受那所谓的三百两黄金。
见此情形,张鹏翮一时间陷入了两难之境。最终,他决定采取一个直接了当的方法——让李奇与噶礼二人当堂对质。于是乎,在公堂之上,这两个人之间立刻爆发出一场极其激烈的争吵和冲突。他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若非有张鹏翮事先带来的那些来自京郊大营的士兵们及时出手阻拦,恐怕这两人当场就要大打出手了。
就在张鹏翮陷入两难之境时,心中犹如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一般,左右摇摆不定。一方面,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另一方面,他又实在难以抉择该如何应对眼前这棘手的局面。若是听信了李奇的话,对噶礼做了处理,那李奇若真是诬陷了噶礼,事后自己怕是承受不了噶礼的怒火。但若李奇所说为真,自己不对噶礼有所处置,怕是难以平息江南考生的怒火,舆论无法得到平息,自己回京以后,在皇上那里也是逃不了好。
而此时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早已收到了胤禛派人快马加鞭传送回来的折子以及那些确凿无疑的罪证。这些证据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直地指向了案件背后的真相。康熙皇帝面色凝重地仔细翻阅着每一页奏折,眼中不时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他亲自写好了一封圣旨,将对此事的最终处置写在了圣旨之上,并立刻唤来自己最为信任的暗卫首领,低声吩咐道:“你速速带领一队精锐暗卫,尽快将朕的旨意送到胤禛手中,不得有误!”
暗卫首领领命而去,带着康熙皇帝的亲笔圣旨,趁着夜色掩护,一路疾驰而去。
康熙给胤禛的决断是:主考官左必蕃因玩忽职守,将其革职查办。副主考官赵晋因收受贿赂,判斩立决。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因收受贿赂,判斩立决。行贿考生程光奎、吴泌等因自身文笔不佳却贿赂考官以及阅卷官,被绞杀。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在舞弊事情发生以后,打压拘禁考生,威胁当地官员,隐瞒不报,被革职查办。江南巡抚张伯行如实将事情上报,此前因与噶礼二人互参被革职,现让其恢复江南巡抚的职位。李奇替考生受贿,判斩立决。
康熙让胤禛不必再隐瞒身份,直接以钦差的身份出现,宣读圣旨,查办此事,将涉事的官员和考生该革职查办的查办,该斩立决的斩立决,该绞杀的绞杀,无需在押解回京了,直接在当地行刑即可。
几日后,胤禛收到了暗卫送来的圣旨,虽然对康熙只将噶礼革职查办有所不满,但也知道,康熙这次对噶礼的处置已经是不容易了。毕竟,噶礼是康熙奶嬷嬷的儿子,康熙对噶礼的容忍一直很高,这次能够将其革职查办已经是很生气的结果了。
胤禛想到此,也不再纠结于噶礼的下场。准备在第二天便带着圣旨去找张鹏翮,处置此事。
此时,胤禛无比庆幸自己出京以前听从了乌云娜的话,在温泉庄子停留了一夜,带上了乌云娜准备的行装。行装里特意给带上了自己的亲王服以及腰牌等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件。若是真如自己之前所打算的那般轻装简行,自己哪怕带着圣旨去,估计也会被说是假传圣旨,甚至假扮亲王,那自己这回估计是要折在这江南了。毕竟山高皇帝远的,自己就算是被人暗算了,哪怕有暗卫侍卫护着,也不一定能够面面俱到的。万一被人钻了空子怕是哭也没地方哭了。
======题外话======
最近,数据一天比一天差,各位宝宝们看完帮忙点点催更呦!!!若是得空的话,能帮忙送个看广告的免费礼物就最好了!!!
爱你们呦(?????)?
======题外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