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肉眼可见的吵急眼了,马上就要动手发生冲突,李宁见状赶紧上去将他们拉开,至于其他人则是不敢动。
没办法,一个是国外请来的专家,另一个是厂里的顶级工程师,谁敢上手惹他们不快呀。
再说了,又没有真的打起来,等到真的打起来后再上去拽也不迟。
很快就有保卫处的人赶了过来,他们好像对这个场景司空见惯了,一般直接将三人请到了保卫处。
怎么是三人呢?
他们以为李宁也参与过去了,所以将他也一起叫了过去。
就这样,三人在一个5x5的小屋里相互大眼瞪小眼。
“布尔,要不是你,我怎么可能又来这里?你知道刚刚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是什么样的吗?”
“叶,我好像愿意来是似的,因为你,我已经将我的老脸丢尽了。”
………
眼看着两人又要吵起来了,李宁拳头直接硬了,只听砰的一声。
拳头直接打到了墙上,因为墙面是用木板砌的,所以直接打出了一个拳印。
现在好了,俩人都不吵吵了,李宁便开口说道:“两位,要说冤还是我最冤,明明是你们两个吵架,我却进来了,估计没有比我更冤的人了,现在都给我闭嘴”。
李宁的气势非常强,两人就像犯错的小学生被老师抓到了一般,直接缩缩在了墙边。
“那个我们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这个老家伙竟然说152毫米的火炮特别差,要知道现在152毫米火炮是部队的主要装备”。
没有等他说完,布尔直接气愤的回道:“155口径才是未来的王道。152毫米就应该扫进垃圾桶。”
“闭嘴”,李宁非常气愤的说道,自己才刚刚威慑完,这才几分钟啊,怎么又吵吵起来了?
“两位你们应该知道一件事情,火炮的口径其实没有最优,只有最适合。
现在苏联所在的华约装备的是152毫米,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装备的都是155毫米,但是苏联他们的状况我相信你们都应该知道。
目前国内与欧美交好,想要快速提升火炮方面的威力,只能选择155口径,而且我之前听你这个老外说45倍径火炮才是最好的,我告诉你52倍径火炮才是目前的最好选项。”
关于155和152口径的好坏后市的互联网已经炒上天去了,但不可否认,155毫米口径的火炮发展前景确实优于152。
这不是因为别的,在二战后世界便分为了两极,华约和北约。
相比之下,北约的状况更好,因为华约主要还是靠苏联,而北约却不一样,虽然主要实力还是靠美国,但是据目前而言,北约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等实力都不差,不管是自研装备还是科技水平,都是世界顶尖那一列的。
在91年之后,华约随着苏联解体直接分崩离析,而苏联解体后,因为资金问题一直使用的都是老旧装备,这也导致152毫米火炮的研发长时间停滞不前。
所以后世才会发现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中国在后来也选择了155毫米的发展路径,可以说全世界大量装备152毫米火炮的国家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了。
科技这个东西不是说闭门造车就行的,还需要借鉴,当然有些东西你只能闭门造车,比如说核武之类的。
大家都研究的是155毫米的火炮技术,相互借鉴起来也更容易。
当然现在还不能这么说,152毫米口径火炮之所以没落有很大原因是苏联解体导致,可现在谁敢说苏联会解体呢?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
布尔在听到李宁说52倍径火炮才是未来的主流时,眼睛都已经快气的从眼眶中蹦出来了。
李宁仅仅是扫了一眼便继续说道:“未来是信息的战争,甚至会发发展到你只要开炮就会暴露,同时你所要攻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火炮的射程越来越远,现在主流火炮的射程为30公里,未来要变成40公里,50公里,甚至是100公里〞。
不可能,两人齐刷刷的怒吼道,刚开始还以为李宁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毛头小子呀,100公里,100公里之外你能打到个什么玩意儿?
“你们是不是不信?别忘了,现在已经有激光制导炮弹了,而且你这个老外应该知道美国已经制造GpS了,那可是制导系统啊,未来炮弹炸弹都是可以靠它来进行制导的,你觉得到时候能不能打准?
至于说射程,改良火炮,增加镗压,增加火药,同时进行火箭助推,相信未来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听到李宁所说的话,那个名叫布尔的人陷入了沉思,他是加拿大人,同时也是火炮方面的专家,李宁所说的东西确实是事实。
制导解决了,那么增加射程将会变得十分轻松,最简单的就是减少炮弹重量,很多时候如果能够直接命中目标将他摧毁用不到多重的炮弹。
之所以炮弹会那么重,炸药放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增加它的威力,进行覆盖式的毁灭,因为他很难直接命中,只能扩大它的杀伤范围。
“既然你们知道52倍径的火炮那么好,为什么还想要我的45倍径火炮技术呢?”布尔有些不甘心的问道。
李宁想了想便回答他:“首先现在市面上的45倍径的大炮已经是最顶端的火炮了,而且45倍径的大炮更便宜,同时也是我们能够购买到的,适合大量装备,综合来说,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最适合我们的。”
李宁并没有将45倍镜的火炮贬低得一无是处,而是实事论事的说道。
就在这个时候房门突然被打开了,许仲辉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当看到三人后有些惊讶,没有想到李宁也在这里,但是并没有说什么,便让人将三人都放了出去。
更不打算安慰那个名叫布尔的专家,毕竟他已经是第7次来这里了,至于姓叶的研究员已经是第3次打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