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414章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4章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鸿雁从高山重新落回陆地,它那光洁漂亮的羽毛可以用作仪饰,吉利。

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代名臣进亦忧,退亦忧,在位时兢兢业业为国理政,不在位时依然忧国忧民,恪尽职守,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榜样的典范。

不管在什么位置,都不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做应该做的事,这样的人生,大吉大利。

明孝宗托孤的内阁大臣有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这是妥妥的中兴三大名臣,素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誉。后人评价明朝贤良宰辅,则称自三杨以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这个刘、谢,指的就是刘健和谢迁。

刘健(1433年-1526年)是位长寿老人。他活了九十四岁,历仕英、宪、孝、武四朝,为人诚实正直,工作尽忠职守,却一度被列入奸党名列,而且居然高居榜首。这是为什么呢?

明孝宗年间,刘健以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之职,成为内阁首辅。他与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深得明孝宗信任。

明孝宗驾崩后,刘健三人奉遗诏辅政。

明武宗初期还能勤勉朝政,只可惜身边很快出现了以刘瑾为首的宦官群体。他们诱惑少年武宗贪玩享乐,自己则趁机干预朝政。

刘健眼见明武宗步步堕落,接连上奏劝谏皇帝勤政,指责宦官祸乱朝纲。明武宗采取和稀泥的方式,一边与内阁大臣们虚与委蛇,一边继续我行我素。

刘健等人失望之余,以上书请求退休为手段,试图逼迫明武宗杀掉刘瑾。这个举措显然激化了朝臣与宦官之间的矛盾。

被逼急了的兔子都会咬人,更何况是有“八虎”之称的刘瑾等人?他们找到明武宗,上演了一场小白兔似的宫廷哭戏,成功博得同情。

一边是言语激切、咄咄相逼的文臣,一边是体贴入微、唯唯诺诺的宦官,这对于少年意气、感情用事的明武宗来说,几乎毫无任何选择困难症。

他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批准刘健、谢迁致仕返乡。

刘健等人远离权力中枢,使得刘瑾等人毫无顾忌地党同伐异,掠夺土地,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尖锐起来。短短数年时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两湖两广等地区接连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朝臣和宦官是有区别的。

朝臣再坏,多少会关心一些社会民生问题。这是他们要完成的kpi指标。

宦官再好,也不过够谨守本分,对主子够忠诚。天下苍生过得怎么样,他们不必关心,也无权参与。

所以老百姓再怎么乱,刘瑾是不会关心的,他只关心怎么掌权和捞钱,同时怎么彻底整垮刘健。

刘瑾是个机灵鬼,总在明武宗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上前奏事。明武宗不愿分神,总是不耐烦地说:“我用你干什么?不要打扰我!”于是很多事,刘瑾就可以自行决断了。

公元1507年3月,,刘健致仕的第二年。刘瑾召集文武百官,命他们统统跪在宫门之外、金水桥南,将五十三人列为奸党,刘健位列第一。两年后,刘健被削职为民。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后,把刘健比作北宋名臣司马光、文彦博,对他大加赏赐。当时,内阁重臣杨一清复出,拜谒赋闲在家的刘健。刘健毫不客气地呵斥他说:“你被时局诱惑,无法甘于澹泊,他日圣上轻视我们这些人必然从你开始。”说罢拂袖而去,只留后生晚辈接待杨一清。此举被后世誉为洛阳风第。

关于嘉靖帝的故事,我们后面再细细道来。

谢迁(1450年-1531年)与刘健同时罢职。他见事明敏,议事总能一语中的,直指要害,所以被称为谢公尤侃侃。

弘治中兴三大名臣,为何只有谢迁与刘健并称为贤相呢?

因为刘健、谢迁同日辞职,只有李东阳(1447年-1516年)依然留在内阁。

实际上,李东阳一直与刘健、谢迁保持同频,接连一起上疏乞请退休,但明武宗独独留下了李东阳。此后三年时间,李东阳接连多次上书奏请病休,通通被拒。

这和他的性格有关。

李东阳因为貌寝且性格诙谐,早年仕途并不太顺利,基本是任期届满才不得不被升迁,没有机会得到破格提拔。

他对此并不在意,表现出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且为人处事也是能忍则忍,所以不论朝臣、宦官还是外戚,他都处得不错。再加上他满腹经纶,“以文章领袖群伦”,几乎相当于当时的文坛盟主,所以他的擢升虽慢却非常扎实。

更重要的事,他在上书请求退休时,并没有要求诛杀刘瑾。

刘瑾再坏,还是希望得到其他人认同的。而对于明武宗来说,内阁也需要有可用之人。

于是李东阳就这么留下来了。因为性格使然,再加上独木难支,他没有能力阻止刘瑾把持朝政。但他“潜移默夺,保全善类”,想尽办法周旋,这才保护刘健、谢迁、杨一清等人没有遭受更严厉的迫害。如刘瑾将刘、谢等人列为奸党后,一度打算抄其家灭其族。是李东阳找到刘瑾尽力劝说,以剥夺两人一切荣誉为代价,挽救了两人的性命。

直到刘瑾被推翻,李东阳终于致仕。他退休在家四年后去世,谥号文正。

文正,是文官所能获得的最高谥号。历朝历代能获谥“文正”之人,满打满算不超过三十二人。如北宋范仲淹、清末曾国藩等于江山社稷功劳巨大,品德也被世人广泛称颂,他们立功、立德、立言,名副其实。

有明一代获谥文正者不过四人。方孝孺、谢迁、倪元璐这三人无可争议,只有李东阳争议巨大。当时有人作打油诗讽刺道: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意思是李东阳没有资格和范仲淹比肩。

这么说似乎也有道理。李东阳不仅将首辅票拟权拱手相让,完全按刘瑾的意思进行内阁决策,而且还曾为其手书石碑,碑文极尽奉承之能事。他拼命交好刘瑾,一度被视为阉党,似乎确实不配文正二字。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李东阳是在忍辱负重,以尽力维护社稷,保护忠良。因为他的隐忍和策划,刘瑾势力才被彻底根除。从这个角度看,李东阳有救世之功,匡扶之能,是一等一的大忠臣和大功臣。

我们可以将西汉初年陈平的故事拿来做一个比较。

其时汉惠帝驾崩,吕后临朝,王陵和陈平分别出任左右丞相。吕后打算封吕氏外戚为王,王陵强烈反对,陈平和周勃却举手赞同。退朝后,王陵指责陈平、周勃为讨好太后而背弃白马之盟。陈平回答道:“在朝堂上力争,我们不如您,但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裔,您不如我们。”后来扶立汉文帝登基、匡扶大汉的,果然是在朝堂上委曲求全的陈平和周勃。

李东阳曲线救国,最终推翻刘瑾而为大明续命,他有资格获得最高级别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