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93章 父凭子贵还都南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震卦六爻也讲述了明朝仁宣年间天下安定,国力达到极盛的历史故事。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雷声滚滚而来的时候,让人恐惧,而雷声过去后,大家谈笑风生。说明这个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产生什么坏的影响。

明成祖驾崩,对皇太子朱高炽来说,是悲、喜、忧各占三分之一。父亲过世,悲伤;自己终于可以当皇帝了,欢喜;但这个皇帝不一定能当上,担忧。

朱高炽有几把刷子。

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镇守北平,仅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于城外,战绩堪称辉煌。

他从小便表现出宽厚仁和的为君特质。

明太祖曾在忙不过来时,命朱高炽代为分阅章奏。他只取与军民事务相关的奏章上奏,如果发现奏章出现文字谬误,只要不影响阅读,也不上奏指出。明太祖发现后,责问他是不是审阅不仔细,忽视了这些错误。朱高炽回答说,不应以小小的失误劳烦皇帝。

明太祖曾经考问他: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依靠什么度过灾难。朱高炽的回答是,靠圣明的君主实施好的恤民政策。

明太祖非常高兴,称赞他有君人之识。

然而明成祖更偏爱的孩子,是次子朱高煦和第三子朱高燧,并经常带他们征战沙场,因此与武将的交情匪浅。而朱高炽则主要负责留守北平,因此与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文官交好。

明成祖登基以后,朝廷百官在立储君问题上分成两派。武将集团以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主张立他为太子。而文官集团则力主“立嫡以长”。

明成祖征求解缙意见时,他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中规中矩: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第二个理由奇峰突出:好圣孙!

这个好圣孙,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出生当天晚上,燕王朱棣作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父亲朱元璋赐予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了八个字:“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在古代,大圭是权力的象征。

朱棣醒来后,梦境历历在目,忽闻孙子朱瞻基降生。朱棣见这孩子眉眼、气质非常像自己,意识到那个梦应在这孩子身上,对他大为宠爱。

朱高炽父凭子贵,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朱高燧被封为赵王。

朱高煦显然不甘心失败。他不肯离开京城就藩,还每每公开以李世民自比。甚至因李世民曾担任过天策上将一职,他便请求以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军。

在这样的局面下,明成祖驾崩于征途,使朱高炽登基为帝存在变数。他若稍有不慎,不仅做不成皇帝,搞不好连小命都保不住。

所幸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和内阁大学士杨荣都是朱高炽的人。他们秘不发丧,并由杨荣日夜兼程进京密报。朱高炽当即派朱瞻基出京迎丧,一边与礼部尚书吕震议定丧礼章程规制,一边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人商议加强京师防务。同时命驸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镇守应天府。

如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朱瞻基迎回明成祖遗体后,这才公开发丧。不久,朱高炽正式登基,大赦天下,是为明仁宗。

他提出“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的治政理念,并着手实施一系列改革,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他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年间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平反冤狱,恢复诸多大臣的官爵;撤回派去云南和交趾采办黄金珍珠的使团。

同时他澄清吏治,选用贤臣,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在三杨的辅佐下,明廷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开放山川湖泽供农民渔猎,使得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明朝由此进入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

明仁宗在行政改革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改组内阁。内阁成员从以前的五品官员一举跃升为一品高官,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皇帝私人秘书,而是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他在边防上则多以防御和安抚为主。尤其在北境对蒙古的防线一再南移,致使瓦剌趁机统一蒙古各部落,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明朝边防政策转变的标志,是还都南京。

朱高炽即位不久,户部尚书夏元吉上疏建议还都南京。

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深得明成祖器重。据说他曾赐予夏原吉一个白瓷茶杯,以“令卿子孙世世见朕。”这个茶杯杯中有永乐二字年款,但看久了却又似乎消失不见,十分奇异。夏原吉将其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明成祖最后一次远征漠北之前,夏原吉因力劝其不宜出兵:“您身体欠安,需要调养,就请遣将出征,不要劳动车驾了。”明成祖勃然大怒,将其坐罪下狱。结果明成祖征途中病危,临死前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

明仁宗即位后,将其释放出狱,拜为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

随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奏请还都南京。

还都南京,显然与永乐大帝天子守国门的理念相悖,但明仁宗有不同的考量。

我们可以从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平江伯陈瑄的上疏中看出一些端倪。

他总共提出七条建议,曰重国本、择贤良、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专漕运。其中第一条重国本直言南京是国家根本,应严整守备力量。第三条苏民力指出湖广、江西、浙江等天下粮仓,距离北京较远,百姓运送粮饷往返几近一年,有误农作。第七条专漕运则表明官军年年运粮北上,返回后还要维修漕船,太过劳苦。

明仁宗见书后赐陈瑄铁券,许其子孙世袭平江伯爵位。态度表现得足够明显。

公元1425年2月,明仁宗命郑和守备南京,三月,宣布将还都南京,下诏北京各部司悉称行在。四月,命皇太子朱瞻基拜谒孝陵,居守南京。

眼见还都势在必行,当年五月,明仁宗突然驾崩。还都事宜就此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