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而坚定,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满朝文武大臣,深吸一口气后,决然地宣布道:“朕决心立朕的表妹李妃为后。”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霍明立刻站了出来。霍明面色凝重,向前一步,拱手行礼后大声反对道:“圣上,表亲为妻,此实乃蛮夷做法啊!圣上乃天下表率,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瞻望,怎可如此行事呀。” 霍明言辞恳切,他紧皱眉头,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决定的担忧和不认同,认为此举不符合传统的礼教规范,可能会引发不良的影响。

紧接着,中书令秦时明也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他整了整衣冠,恭敬地说道:“圣上,霍首辅所言极是。北方草原蛮夷确有此习俗,非我生者,非生我者,皆可为我之妻,此等做法实在有违我中原礼教。圣上不可效仿啊。若要立后,当立大姓女才更为合适,如此方能彰显皇室威严,稳定朝局。” 秦时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礼教和家族势力平衡的考量,他希望皇帝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立后之事。

皇帝听完这两人的反对之言,心中的怒气瞬间从心底涌起,直接冲到了头顶。他的脸色变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微微跳动,甚至连头上的朝冠都仿佛因为他的愤怒而高了一点。他转过头,目光急切地看向王信,带着一丝期待问道:“吴王,你觉得呢?” 皇帝此刻急需一位支持者,他希望能有人理解他的心意,支持他的决定。

王信听完皇帝的询问后,微微皱眉,陷入了片刻的思索。他深知皇帝的心思,也明白在这个时候自己的表态至关重要。立皇后之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寻常人家娶媳妇虽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关键在于皇帝的意愿和后宫的稳定。

思索片刻后,他决定开口帮助皇帝,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立李妃为后,无有不妥。李妃乃是第一个入宫的后妃,且她是李太后的侄女,又是工部尚书李大人之女,其身份尊贵已足够匹配皇后之位。再者,据臣所知,李妃贤良淑德,在后宫中无人可比,如此品行俱佳之人,当立为皇后,定能母仪天下,为陛下分忧,为后宫之典范。” 王信的话语条理清晰,既强调了李妃的身份优势,又突出了她的品德优点,为皇帝的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皇帝听完王信的这番话,心中的怒气稍微消退了一些。他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之色。然而,就在这时,亲时明却又再次开口说道:“李姓,并非望族大姓。若立其为皇后,日后在拉拢望族方面将会困难重重,怎可如此草率决定啊。” 亲时明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立后之事不能只考虑感情和个人品德,还需要考虑到家族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皇帝刚刚下去的怒火又猛地窜了上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猛地站起身来,大声喊道:“这天下,姓范!” 他的声音如雷霆般在朝堂上炸响,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威严。他狠狠地看着文武百官,目光如炬,仿佛要将每个人都看穿。随后,他用力地摆摆手,说道:“退朝!” 说完,便转身大步离去,留下满朝文武大臣在朝堂上,面面相觑,气氛一时变得极为紧张和压抑。

皇帝怒气冲冲地离开朝堂后,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又充满了火药味。武官派以王信为首,他们聚在一起,神色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王信皱着眉头,语气激昂地说道:“陛下既有此决心,立李妃为后也并非毫无道理。李妃的身份背景虽有争议,但她入宫时间最早,且品行贤良,对陛下一片深情,怎能因一些陈旧的规矩就轻易否定呢?我们应当支持陛下的决定,维护陛下的权威。” 其他武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王信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更多地考虑皇帝的意愿。

而文官派以霍明为首,他们则忧心忡忡地讨论着此事的影响。霍明摸着胡须,一脸严肃地说:“此事关乎礼教大义,不可不慎。表亲联姻虽在某些蛮夷之地存在,但我朝向来注重礼仪规范,此举恐会引发民间的非议,损害皇室的尊严和朝廷的威信。我们应当劝谏陛下,遵循传统礼法,立一位出身望族大姓的女子为后,以稳定朝局,安抚民心。” 文官们围绕在霍明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附和着,强调礼教和家族势力在立后问题上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皇室一派以多亲王为首,他们的讨论则更加复杂。多亲王面露沉思之色,缓缓说道:“圣上的决定我们自然要尊重,但此事确实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皇室的声誉和传承,也不能忽视朝廷内外的各种势力和影响。” 皇室成员们各抒己见,有的支持皇帝,认为皇帝的爱情应该得到尊重;有的则担心此举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谨慎处理。

然而,在这一片激烈的争论声中,秦悦却带着军机大臣们默默地离开了朝堂,回到了军机处开工。秦悦深知,这场关于立后的争论涉及到各方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一时之间难以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而且,军机处还有众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她不能让这些琐事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她神色平静地对军机大臣们说:“我们的职责是处理政务,为陛下分忧解难。立后的事情就让他们去争论吧,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说完一行人就往军机处走去了。

就在朝堂上各方争论不休之时,武官派们的情绪愈发激动起来。他们本就是些直性子的情谊汉子,见文官和御史们如此坚决地反对皇帝立李妃为后,且言辞间似乎对皇帝的决定多有不敬,心中的怒火渐渐燃烧起来。

武官们一开始还试图保持冷静,与文官们据理力争,强调李妃的优点以及皇帝的意愿应当得到尊重。然而,霍明和秦时明等人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固执己见,甚至言语中还隐隐带着对武官派的嘲讽,认为他们只懂武力,不懂朝堂礼仪和国家大义。

这可彻底激怒了武官们。一位脾气火爆的武官率先忍不住了,他涨红了脸,大骂道:“你们这些酸腐文人,就知道死搬教条,全然不顾陛下的真心!李妃娘娘哪里不好了?你们非要这般阻拦!” 说着,他便冲上前去,一把揪住了一位文官的衣领。

其他武官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场面顿时变得混乱不堪,双方开始推搡起来。文官们哪里见过这等架势,一个个吓得面色苍白,但仍嘴硬地叫嚷着:“你们这是要造反吗?竟敢在朝堂之上动粗!”

御史们更是惊慌失措,他们平日里主要负责监察和进谏,何曾遇到过这般暴力的场景。秦时明试图大声呵斥武官们住手,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嘈杂的争吵声中。

混乱中,不知是谁先动了手,拳头开始挥舞起来。武官们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战场上练就的气势,一时间占据了上风。文官们被打得东倒西歪,帽子掉了,衣服也被扯乱了。

朝堂上一片狼藉,书本、奏章散落一地。大臣们有的在劝架,有的则躲在一旁,生怕被波及。而多亲王等皇室成员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们赶紧试图制止这场闹剧,但武官们此刻已经红了眼,根本不听劝阻。

养心殿中,皇帝依旧余怒未消。他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眼神中闪烁着怒火。方才朝堂上的争论让他心中憋闷不已,那些反对他立李妃为后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跑来,跪地禀报:“陛下,方才朝堂上,武官们把御史和文官们暴揍了一顿。” 皇帝一听,先是微微一愣,随后脸上的怒色竟然渐渐消散了一些。他微微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意外的神色。

片刻之后,皇帝忍不住直呼道:“解气!” 他的声音在养心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压抑许久后的畅快。皇帝心想,这些文官和御史们实在是太过固执己见,丝毫不顾他这个皇帝的感受。

皇帝难掩喜悦的去了乾清宫,进去就看见一个武官,抓着三个文官暴打,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是武官们,五大三粗膀大腰圆的对手,中心,王信和霍明还有秦时月还在斗嘴。

皇帝看着这一片混乱的场面,无奈地摇了摇头,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都给朕住手!成何体统!” 他的声音威严而洪亮,瞬间打破了乾清宫内的喧嚣和混乱。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惊恐地看向皇帝。

离皇帝最近的武官,听到皇帝的呵斥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立刻反应过来,“扑通” 一声跪地说道:“陛下,这帮腐儒实在是太气人了。若不杀一下他们的气焰,长此以往,他们早晚祸害国家。” 他的脸上还带着未消退的愤怒之色,眼神中却又透露出一丝对皇帝的敬畏和期待。

与此同时,那三个被打的文官也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赶紧连滚带爬地过来,哭哭啼啼地对皇帝说:“圣上啊,您看看这莽夫给我们打的。我们一心为了朝廷的礼法尊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向陛下进谏忠言,何错之有啊?这武官竟敢在宫中对我们大打出手,简直是目无王法,圣上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

皇帝听了两方的申诉后,面色凝重,沉默了片刻。他深知这场冲突因立后之事而起,背后涉及到朝廷中武官派与文官派的矛盾,以及各方对于礼教、权力等因素的考量,必须要谨慎处理,以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皇帝缓缓开口说道:“所有武官,此次行为有失体统,扰乱朝堂秩序,虽事出有因,但法不容情,官降一级,以示惩戒。被打文官,你们忠心进谏,精神可嘉,但也需反思自身言辞是否得当。你们且好好养伤,安心调养身体,勿要因此事而影响了朝廷政务的处理。此事就此了结,望各位爱卿日后以朝廷大局为重,莫要再因个人意气之争而引发此类事端。”

皇帝下完命令后,局面看似得到了暂时的处理。然而,这其中却暗藏着一些微妙的情况。对于武官们而言,虽说全部被降了一级,但在整个武官体系中,这种 “全降一级” 的操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平衡式的惩处,实际上并未真正对他们的整体地位和权力造成实质性的大幅削弱。毕竟大家都降了一级,相对的层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同都降等于没降,他们在朝廷中的势力格局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

可文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实实在在地挨了一顿揍。身体上的伤痛暂且不论,在这朝堂之上,当着皇帝和众多同僚的面被武官如此粗暴对待,他们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这种暴力冲突的发生让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和不安。

皇帝处理完乾清宫的混乱局面后,心中依旧牵挂着李妃,于是他又转身离开了乾清宫,径直往李妃的寝宫走去。一路上,他的思绪纷繁复杂,既有着对立后之事的忧虑,又有着对李妃的思念和牵挂。

当他来到李妃的寝宫宫门时,轻轻推开宫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微微一愣。只见李妃身着一袭朴素的衣裳,正和宫女们一起忙着赶着马拉磨,磨面。她的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神情,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项辛苦的劳作而有丝毫的抱怨或懈怠。那匹骏马在她的指挥下,缓缓地绕着磨盘走着,带动着磨盘不停地转动,白色的面粉从磨盘的缝隙中纷纷洒落,如同雪花般飘落在周围的容器里。

“表妹,怎么在这里磨面了?” 皇帝面带疑惑与关切,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过去,伸手拿过李妃手里的马鞭,轻轻拍了拍马的屁股,仿佛是在安抚这辛勤劳作的牲畜,也像是在缓解自己心中的惊讶。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李妃身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温柔。

李妃抬起头,微笑着看向皇帝,眼中闪烁着质朴的光芒,开口说道:“表哥,你有所不知,府库里的麦子捂了,若是就这么丢弃实在太过可惜。拉出来磨成面还能吃呀,虽比不上新麦,但也总好过白白浪费。” 她的语气平淡而坚定,透露出一种对资源珍惜的态度,仿佛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微微皱眉,将视线从李妃身上转移到磨盘上,看着那不断转动的磨盘和洒落的面粉,又转过头看看自己的表妹,眼中满是不解,说道:“这麦子捂了,还能吃吗?朕从未想过要吃这样的粮食。” 皇帝自幼生长在宫廷之中,衣食无忧,对于这些生活的细节和民间的疾苦了解甚少,他难以想象捂了的麦子如何能成为可食用的粮食。

李妃轻轻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表哥,你不知道,在山东好多农民,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吃这样的粮食。他们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他们能吃,咱们怎么就不能吃呢?其实只是味道不好罢了,但总归是可以填饱肚子的。我们生活在宫中,荣华富贵,也不能随意浪费粮食呀。”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后,内心深受触动,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随即决定亲自体验一番民间老农磨面的艰辛。他毫不犹豫地脱下龙袍,郑重地交给太监,说道:“对,表妹所言极是。农民们自然不会用战马磨面,朕今日定要好好体验体验民间百姓是如何磨面的。”

说罢,皇帝大步走到磨盘前,挽起衣袖,双手紧紧握住磨杆,摆好了架势。他深吸一口气,然后使出全身力气,想要推动磨盘转动起来。然而,那磨盘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固定住一般,任凭皇帝如何用力,它都纹丝不动。

皇帝的额头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的脸色也因用力而变得涨红,但磨盘依旧毫无动静。他不禁有些懊恼,心中暗自思忖:“平日里朕处理朝政大事,虽也艰难,却从未遇过如此棘手之事。这小小的磨盘竟如此顽固,难道民间百姓每日都要面对这般艰难的劳作吗?”

皇帝又一次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姿势,双脚用力蹬地,再次发力。他的手臂上青筋暴起,牙齿也咬得紧紧的,口中不自觉地发出 “嘿哟” 的声音,可是磨盘依然像一座小山似的,稳稳地立在那里,丝毫没有转动的迹象。

李妃在旁边看着皇帝那副使尽全力却又无可奈何的模样,不禁轻轻笑了起来。那笑容中没有丝毫的嘲笑意味,反而带着几分温柔与亲切。她莲步轻移,走到皇帝身边,轻轻拉开皇帝,说道:“表哥,这推磨呀,需要巧劲呢。”

说着,她站到磨盘前,伸出双手,搭在磨杆上。她的动作轻盈而熟练,先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双脚站稳,身体微微前倾。然后,她轻轻用力,推动磨杆,只见磨盘缓缓地转动了起来。她一边推,一边说道:“看,这样,先轻轻地用力,找到一个合适的着力点,然后再顺着磨盘的转动方向,均匀地使力。” 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做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接着,她又示范了一下如何在推动过程中保持节奏和力度的平衡,说道:“再这样,不能一下子用太大力,也不能使力不均匀,要匀速地推动,这样磨盘才能稳定地转动起来。” 她的声音轻柔而动听,在这小小的寝宫中回荡。

皇帝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李妃的动作,听着她的讲解,眼中露出了敬佩和赞赏的神色。他不禁感叹道:“表妹,你竟如此熟悉这推磨之事,朕真是自愧不如啊。” 李妃微微一笑,说道:“表哥,我也是平日里留心观察,才知晓这些的。民间百姓们每日都要做这些劳作,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我们应当多去了解和学习。”

皇帝听完李妃的讲解,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他缓缓走到一旁的墩子前,轻轻坐了下来。双手自然地垂放在膝盖上,目光却依旧停留在那缓缓转动的磨盘上,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片刻后,皇帝缓缓开口说道:“这拉磨,确实如同处理国事一样讲究啊。”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这安静的寝宫中显得格外清晰。“就如同这推磨需要巧劲,找准着力点,均匀使力,方能让磨盘顺利转动。处理国事亦是如此,需得洞察局势,找准关键之处,施政之力亦要恰到好处,不可过猛,亦不可过缓。过猛则可能引发动荡,过缓则难以推动发展。” 皇帝微微皱眉,神情专注,仿佛在将这磨盘之事与国事一一对应起来。

“表妹方才示范那推磨之法,需保持节奏与力度的平衡。治国亦是这般,各项政策的推行需有张有弛,如同这推磨的节奏,要顺应时势,不可盲目行事。否则,便如同这磨盘,即便使再大的力气,若不得其法,也难以转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在这平凡的磨面劳作中,领悟到了不平凡的治国之道。

李妃推着磨盘,那磨盘在她熟练的操作下平稳地转动着。她专注于手中的活计,额前的发丝随着她的动作微微飘动,脸上洋溢着一种别样的光彩。转了几圈后,她缓缓停下磨盘,脚步轻盈地朝着离皇帝较近的地方走来。

她的每一步都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身姿优雅而端庄。那一瞬间,皇帝不禁看呆了,他从李妃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一种母仪天下的风范。她的眼神坚定而又温柔,举止从容大方,在这简单的动作中却透露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李妃走到皇帝面前,微微浅笑,伸手拿过一旁太监手中的龙袍,轻轻递给皇帝,说道:“表哥,莫要着凉了,还是穿上吧。”

皇帝此时却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立刻站直了身子,眼神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随后高喊:“朕奉天承运,李妃接旨。” 他的声音在寝宫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李妃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有些惊讶,她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跪地,低头说道:“臣妾接旨。”

“封为皇后。” 皇帝的声音坚定而洪亮,在这寝宫中回荡,仿佛带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这四个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瞬间让整个空间都凝固了一般。

李妃听到这四个字,身体微微一颤,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惊喜,有感动,也有对未来的责任和压力。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花,望着皇帝,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封号,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是皇帝对她的信任和期望。

“表哥,我当皇后,大臣们不是不同意吗?” 李妃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忧虑,缓缓开口问道。她的声音轻柔,却透露出内心的不安。毕竟她深知朝堂之上对于立她为后的争议,那些大臣们的反对声犹在耳边回响,她担心这会给皇帝带来困扰,也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起由此引发的种种后果。

皇帝听了李妃的话,脸色微微一沉,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和霸气。他冷哼一声,说道:“就封,那个不愿意就诛他九族。” 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威严和决绝,他不容许任何人阻挡他的决定。在他心中,与李妃的感情深厚无比,他坚信李妃是最适合陪伴他一生,母仪天下的人。那些大臣们的反对在他看来,更多的是出于陈旧的观念和私利的考量,他决心要以强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意愿和李妃的地位。

李妃听完皇帝那坚决而又带着狠厉的话语,心中不禁一颤。她深知皇帝的脾气,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很难轻易改变。此刻,她也明白,自己再怎么劝说,恐怕也无济于事了。皇帝都已经放出了 “那个不愿意就诛他九族” 这样的狠话,可见他对立自己为后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李妃微微低下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和忧虑。她知道,皇帝此举虽然是出于对她的深情和偏爱,但这样强硬的手段必然会在朝廷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然而,作为皇帝的妃子,她又能如何呢?她不能公然违背皇帝的意愿,也不忍心看到皇帝因为此事而与大臣们彻底决裂。

在这短暂的沉默中,李妃的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挣扎。她一方面为自己即将成为皇后而感到欣喜和激动,毕竟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地位;另一方面,她又为皇帝的冲动和朝廷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默默答应。

李妃轻轻抬起头,看着皇帝的眼睛,微微点了点头,轻声说道:“臣妾全凭陛下做主。” 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顺从,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皇帝的坚定支持和信任。

“皇上,御膳房准备好午膳了,还请移驾御膳房。” 御膳房的太监匆匆赶来,神色恭敬地跪地禀报。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寝宫中响起,打破了皇帝和李妃之间略微凝重的氛围。

皇帝听完,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被温柔所取代。他转头看向李妃,轻轻握住她的手,然后对太监说道:“不去,朕今天在皇后这里。” 他的语气坚定而又充满了宠溺,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此刻只想与李妃共度时光。

皇帝心中想着,他刚刚才决定封李妃为皇后,此刻他更想多陪陪她,与她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即将面临的新旅程。御膳房的午膳虽然丰盛,但在他心中,都比不上与李妃在一起的片刻温馨。他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李妃感受到他对她的全心全意的关注和爱意。

李妃听到皇帝的话,心中泛起一阵暖流,她微微低下头,脸上露出一抹羞涩而又幸福的笑容,轻轻靠在皇帝身边,轻声说道:“陛下,臣妾多谢陛下厚爱。”

“董太后驾到”,随着慈宁宫太监那高亢的嗓音响起,打破了这方庭院短暂的宁静。只见董太后坐着步撵缓缓而来,那步撵装饰华丽,彰显着太后的尊贵身份。还未等步撵完全停下,董太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哀家听了李妃在宫里磨面好几次了,这才想起来,过来看看。” 她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此时,皇帝听闻太后驾到,立刻跪地行礼,神色恭敬而虔诚:“恭迎圣母皇太后,亲爸爸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的声音沉稳而洪亮,在这宫院中回荡。

董太后说着话的同时,已经稳步走下步撵。她的身姿依旧端庄挺拔,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但那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却丝毫未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好奇与审视交织的光芒,仿佛要将这宫中磨面之事背后的一切都洞察清楚。

“免礼,免礼,哀家来看看磨成的面是什么样的。” 董太后一边说着,一边朝着磨盘的方向走去。她的步伐不紧不慢,却自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她的目光在周围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那还在转动的磨盘以及旁边放置的面粉上。

皇帝和李妃站起身来,皇帝微微侧身,恭敬地说道:“亲爸爸,您怎么突然对这磨面感兴趣了?” 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董太后全然未将皇帝的询问放在心上,她迈着沉稳的步伐,径直走向磨盘旁边。她微微弯下腰,伸出纤细而保养得宜的手指,轻轻捏起一撮面粉。她的眼神专注而又锐利,仔细地端详着手中的面粉,仿佛在审视一件极其重要的物品。随后,她将面粉凑近鼻尖,轻轻闻了闻,那动作优雅而又自然,尽显皇家的风范。

片刻之后,董太后缓缓开口说道:“这麦子捂了吧,李妃能把这样的麦子磨成粉当粮食吃,很节俭。皇帝要立你为后,是有原因的。” 她的声音平静而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她的话语看似在称赞李妃的节俭,实则暗藏深意。她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立后一事的态度,却通过对李妃磨面这一行为的评价,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立后这件敏感的事情上。

皇帝和李妃听到董太后的话,心中皆是一紧。皇帝微微皱眉,他试图从董太后的话语中揣摩出她的真实想法。而李妃则低垂着头,脸上闪过一丝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她知道,董太后在宫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的意见对于立后之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刻,董太后的这番话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让人难以捉摸她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皇帝立李妃为后。

李妃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开口说道:“皇后,是要像太后一样,心怀天下的非凡女子,臣妾恐不可以。” 她的声音轻柔而带着一丝谦卑,眼神中流露出对董太后的敬重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李妃深知皇后之位的重要性和责任之重大,她在董太后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谦逊和谨慎,既表达了对皇后这一身份的敬畏,也暗示着自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董太后听完李妃的话,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片刻之后,她缓缓说道:“照你这么说,那得哀家侄女当皇后才合适了。”

皇帝突然开口说道:“朕只有六个妃子,没有亲爸爸的侄女啊?” 皇帝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急切,他试图通过强调自己后宫的现状来反驳董太后的暗示。他的眼神紧紧地盯着董太后,希望能从她的表情中看出一些端倪。皇帝深知立后之事关系重大,他不能轻易让董太后左右自己的决定。

董太后拍去手上的面粉,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她看着皇帝,缓缓说道:“肯定没有,哀家侄女是吴王妃啊,怎么可能在后宫里。立了她当皇后,你这不是逼着吴王造反吗。” 董太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和警告。她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化解了皇帝的质疑,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立后之事的看法。她提醒皇帝,立后不仅仅是后宫之事,还涉及到朝廷的稳定和各方势力的平衡。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危机。

董太后满脸兴奋之色,兴冲冲地从身旁侍从手中拿出金册、金宝、金印。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豪与期待,仿佛在展示着自己精心打造的杰作。

“皇帝,看这是我新设计的皇后三金。” 董太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得意,她将手中的物品一一展示给皇帝看。“你看这金宝上面我用汉满回藏四种文字刻了‘皇后之宝’,这不仅彰显了皇后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我朝对各民族的融合与包容。” 董太后轻轻抚摸着金宝,眼中满是对自己创意的满意。

接着,她又拿起金印,说道:“金印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和你那个玉玺上的一样。这象征着皇后同样肩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要与皇帝一起治理天下,为百姓谋福祉。” 董太后将金印举到皇帝面前,让他仔细观看上面的刻字。

最后,董太后放下金印,拿起金册,说道:“这金册皇帝就找人再刻吧,照着圣旨刻就行。这样既能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又能体现出皇后的册封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郑重其事的。” 董太后将金册递给皇帝,期待着他的回应。

皇帝看着董太后手中的皇后三金,心中既惊讶又感动。他没想到董太后对立后之事如此上心,还亲自设计了这精美的皇后三金。皇帝接过金册、金宝和金印,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刻字和图案,心中对董太后的敬意油然而生。他知道,董太后的举动不仅是对立后之事的支持,更是对他作为皇帝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亲爸爸真是厉害,这皇后三宝,顶戴花翎,朕的四季龙袍,还有那圆明园都是亲爸爸设计的。” 皇帝的话语中满是钦佩与赞叹。

董太后听完皇帝的夸赞,神色淡然地摆摆手,将话题转向了更为日常的方面,说道:“皇后宫里做午饭了吗?” 她的语气平和,仿佛刚刚的荣耀与赞美都如过眼云烟,此刻她关心的只是一顿普通的午饭。

李妃赶紧回答:“做了,现在可以去用膳了。” 李妃的声音清脆而恭敬,她微微垂首,尽显谦卑之态。在董太后面前,她始终保持着谨慎与敬畏,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皇帝接着说道:“亲爸爸咱们一起吧。” 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与董太后一起用餐,共享这片刻的宁静与温馨。皇帝深知董太后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董太后的敬重与孝顺。

董太后微微点头,说道:“好,吃饭。”

三人缓缓落座以后,只见桌上摆放着简单却不失精致的菜肴,两荤三素搭配得宜,一旁还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馒头。皇帝率先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刹那间,舌尖传来一阵强烈的辛辣之感,那味道极为不适,仿佛有一团火在口中燃烧。皇帝眉头紧皱,赶紧将口中的馒头吐了出来,面露惊讶之色,随即问道:“这馒头怎么是辣的?” 他的声音中带着疑惑和一丝不满,毕竟在宫廷之中,饮食一向讲究,这样奇怪的味道实属罕见。

董太后看着皇帝的样子,微微皱眉,随后也拿起一个馒头,放入口中咬了一口,慢慢地咀嚼着。她的表情略显凝重,片刻后说道:“这是麦子捂了,才会有这种味道。” 董太后咽下口中的馒头后,又缓缓说道:“这还是好麦子,农户们春天吃的,比这更难以下咽。”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对民间疾苦的了解。

李妃轻轻开口说道:“在河南,这种麦子喂牲口,牲口都不吃,陛下觉得那吃也很正常。” 李妃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对民间现实的感慨。她深知皇帝生活在宫廷之中,对于民间的疾苦了解甚少,而这种麦子在河南等地被视为连牲口都嫌弃的劣质粮食,可皇帝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话语,能让皇帝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百姓生活的艰难。

皇帝听完李妃的话后,微微一愣,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片刻之后,他缓缓捡起自己刚刚吐掉的那一口馒头,紧紧地盯着手中那已经被咬过的馒头,仿佛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将馒头放进嘴里,强忍着那辛辣的感觉,努力地咀嚼着。他的眉头紧皱,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但他依然坚持着,最终咽了下去。咽下之后,皇帝缓缓说道:“牲口不吃的,皇帝吃。”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决然的态度。

“朕吃了这馒头,现在知道了,改善民生,比抵御外敌更加紧迫。” 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这略显安静的氛围中缓缓响起,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决心,那刚刚经历的辛辣滋味似乎还在舌尖萦绕,却已化作了内心深处对百姓疾苦的深刻体悟。

此刻的皇帝,不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运筹帷幄于朝堂之上的统治者,更是一个对民间生活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的人。这一口辣馒头,如同一个无声的警钟,敲醒了他一直以来对于民生问题或许有些忽视的认知。他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真正的繁荣昌盛。

抵御外敌的威胁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无数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了边疆的防御和战事的筹备中。然而,此刻皇帝却清晰地认识到,即便在边境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若国内百姓仍在贫困与苦难中挣扎,那国家的繁荣也只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陛下说的对呀,如果百姓,每天能吃上一盘白菜萝卜,几碗稀粥,天下就太平了。” 李妃轻声说道,她的眼神中透着对皇帝话语的认同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她一边说着,手中仍不停歇,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白菜,轻轻地放入皇帝的碗中。

皇帝眉头微皱,叫来贴身太监,神色认真地问道:“朕每日开支多少银子呢?”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太监,似乎想要从太监的回答中探寻出一些什么。

太监微微躬身,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回答道:“每日早膳三个鸡蛋,计五十两;午膳牛羊猪肉,瓜果蔬菜,家禽,计两千两;晚膳茶点奶酪,茶叶,计八百两……” 太监一项项详细地说着,声音平稳却又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随着太监的叙述,皇帝的脸色越发凝重起来。他心中暗自思忖,自己每日的饮食开支竟如此之高,而百姓却可能连一盘白菜萝卜、几碗稀粥都难以保证。

李妃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太监的禀报,原本平静的面容上渐渐浮现出一丝疑惑。当听到 “每日早膳三个鸡蛋,计五十两” 时,她再也忍不住,发出了质疑:“三个鸡蛋,五十两?”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不解。

李妃的目光从太监身上转向皇帝,眼神中充满了询问和思索。在她的认知中,鸡蛋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即使在宫廷中,其价值也不应如此高昂。她深知宫廷的开支庞大,但这看似离谱的鸡蛋价格还是让她感到震惊。

董太后,吃完手里的馒头说道:“外面的鸡蛋,一两银子可以买八百多个,运到宫里御膳房,挑挑拣拣,八千个里面挑不出一个来。虽然过于浪费,但也是哀家早年定下的。”

董太后缓缓吃完手里的馒头,轻轻拍了拍手,神色平静地说道:“外面的鸡蛋,一两银子可以买八百多个,运到宫里御膳房,挑挑拣拣,八千个里面挑不出一个来。虽然过于浪费,但也是哀家早年定下的。”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无奈,似乎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妥,但又有着一种难以改变的坚持。

皇帝和李妃听了,都不禁微微一愣。皇帝面露沉思之色,他深知董太后在宫廷中地位尊崇,她早年定下的规矩自然有其当时的考量。然而,如今时代变迁,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此巨大的浪费实在让人心疼。他轻声说道:“亲爸爸,如今国家形势不同以往,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这鸡蛋的挑选之法,是否可以适当调整,既能保证宫廷用度的质量,又不至于如此浪费呢?”

李妃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附和道:“太后,陛下所言极是。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或许可以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且,适当改变挑选标准,也未必会影响到宫廷的饮食质量呀。”

董太后微微皱眉,她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皇帝和李妃的话。过了一会儿,她缓缓说道:“皇帝心系百姓,这是好事。但宫廷规矩传承已久,贸然更改恐会引起诸多麻烦。不过,此事也确需重新审视。这样吧,皇帝可命人仔细调研一番,看看是否有更为妥善的办法,既能保证宫廷的体面,又能减少浪费。”

皇帝听了,连忙点头应道:“多谢亲爸爸理解,儿臣定会妥善处理此事。”

皇帝强忍着口中那难受的滋味吃完了这顿饭,那辛辣的感觉仿佛还在口腔中肆意蔓延,让他着实不好受。然而,正是这顿饭,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许多问题,心中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他当即下令,让侍从把这特殊的馒头给嫔妃们都送去,说道:“让她们都尝尝。” 皇帝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和期待,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宫的嫔妃们也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明白百姓生活的不易。

不一会儿,馒头陆续被送到了各个嫔妃的住处。皇帝则一个个地亲自去查看,他要亲眼看看嫔妃们的反应。只见那些养尊处优的嫔妃们,大多在咬了一口馒头后,都露出了难以下咽的表情,一个个的还真都吃不了。有的嫔妃皱着眉头,轻轻将馒头放下,眼中满是嫌弃;有的则直接抱怨起来,不明白为何要让她们吃这样奇怪味道的馒头。

皇帝静静地坐在南书房中,目光落在面前的茶水上,若有所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以后不用弄茶叶了,烧开了给朕弄上来就行,每天只早上烧一壶就行了,中间凉了不要再热。”

到了吃午膳的时候,皇帝看着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微微皱眉。随后,他坚定地说道:“以后每天朕就两道菜,一碗烧豆腐,一盘子白菜萝卜就行了。”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没有丝毫的犹豫。

立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宫廷之中却洋溢着一片热烈而庄重的氛围。这一天,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熠熠生辉,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重大时刻增添光彩。

封后大典在众人的期待中正式拉开帷幕。宫廷内外,彩旗飘扬,红毯铺地,宫女太监们穿梭忙碌,井然有序地准备着各项仪式。朝中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庄重而期待。后宫的嫔妃们更是心潮澎湃,她们都在暗自猜测着究竟是谁能有幸登上皇后之位,成为这后宫之主。

随着悠扬的礼乐声响起,皇帝身着华丽的龙袍,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典现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在他的身后,是众多侍从和礼仪官员,簇拥着他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

大典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礼仪繁琐而庄重,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和尊贵。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皇帝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宣布:“今册封李妃为皇后,望其今后母仪天下,协理后宫,与朕共同守护江山社稷,造福百姓。”

这一刻,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妃身上。只见李妃身着一袭华丽的凤袍,头戴璀璨的凤冠,面容端庄秀丽,眼神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她缓缓走上前,向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在众人的瞩目中,正式接过了皇后的金册、金宝和金印。

台下文官再不同意,但五派主要力量,三派有力的势力站队李妃,只能庆贺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