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行走到茶桌坐下,对蔡韵韵说道:“没什么好可惜的,不用担心,好东西多的是,杨叔呢?”
蔡韵韵坐下准备泡茶,指了指二楼:“在楼上呢。”
王景行打了个电话,叫杨子安下来。
等杨子安坐定,拿出两条“大黄鱼”:“杨叔,你瞧瞧这个。”
杨子安看了一眼,惊喜地说道:“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大黄鱼?”
王景行点点头:“对。就是十两一根的大黄鱼。”
杨子安的眼中满是兴奋与好奇,他把那两根“大黄鱼”放在桌上,双手轻轻捧起其中一根。
这根“大黄鱼”在灯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杨子安仔细端详着,金条上浅浅的纹路如同岁月的密码,记录着它曾经的流转与故事。
在金条的一侧边缘,有着极为细微的打磨痕迹,那是当年工匠们精心制作时留下的印记。
“老板,你这从哪儿弄来的这好东西呀?”杨子安一边看一边问道,声音里都透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王景行挠了挠头,稍微犹豫了一下,才缓缓说道:“前段时间在沪市,意外认识了一个大藏家,特别喜欢收黄金。”
“这几年生意不好做,就出手了一批藏品,我把他的大黄鱼都买了。”
杨子安听了,不禁咋舌:“哟,那可真是够巧的啊!这‘大黄鱼’在民国那会儿,那可是硬通货,一般人家哪能有啊,大多都是达官显贵们用来储备财富的。”
说着,杨子安又拿起一根,对着灯光仔细瞧了瞧。
金条在灯光的映照下泛出柔和的金色光泽,色泽均匀醇厚,浓郁而深邃。
“你瞧这成色,保存得非常好。”杨子安啧啧称赞道:“大黄鱼一条重312.5克,光金价就差不多要20万了。”
蔡韵韵在一旁好奇地问道:“杨叔,这金条值多少钱?”
杨子安思考了一下:“保存这么好,而且还钤有中央造币厂制的戳记。”
“金条的铸造时间、编号等信息都清晰地标出。”
“这种品质的大黄鱼完全可以上高端拍卖会了,正常能拍出过百万的价格。”
蔡韵韵吃了一惊,她以为这种金条,顶天也就四五十万一根:“百万一根?开玩笑吧?”
杨子安指了指金条上的戳记:“现在有些民国时期民间金铺铸造的大黄鱼,都卖到五六十万了。”
“这可是中央造币厂铸造,991的成色,有时间和编号。这是大黄鱼中的极品。一百万也只是行情价。”
杨子安边说边把金条递给蔡韵韵:“你知道民国时期的大黄鱼为什么这么珍贵吗?”
蔡韵韵:“杨叔你给我讲讲呗。”
杨子安:“民国社会动荡不安,法币就是废纸,金条是最重要的财富储存和流通的手段。”
“它的购买力超强。当时一条大黄鱼能兑换好几百块银元。”
“一条大黄鱼相当于普通家庭好几年的生活费用。”
“鲁迅曾经用三根大黄鱼就买下了北京的一套四合院。”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的大黄鱼金条大多被政府回收熔化了,而且不少老百姓还习惯把金条做成首饰,所以现在存世量非常少,也让大黄鱼金条更加珍贵了。”
听杨子安讲了一根能卖100多万,最开心的是王景行。
他可是足足有1000根,真要按100万一根算,那就是10个亿。
当然,不可能一下出这么大量的金条。
无论是之前的金花生还是现在的大黄鱼,都得慢慢来。
古董虽然保值升值,但太多了王景行心慌。
还是逐步换成现金安心。
王景行把桌上的另外一根大黄鱼也递给蔡韵韵:“金花生没有了,现在改卖大黄鱼,定价118万。”
“啊?”蔡韵韵很是意外:“这也太贵了吧?杨叔刚才也说了,拍卖会也只能拍出过百万。”
王景行笑笑:“你忘了金花生了吗?去拍卖会还要佣金,我们这118万也差不多相当于拍卖会100万。”
“能拍到100万,就能卖到118万。”
“反正咱们量也不多,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留着。”
蔡韵韵拍马屁:“老板英明,我这就摆上去。”
蔡韵韵走了之后,杨子安汇报:“老板,有件事情要向你汇报,前两天来了个京城的藏家,想买我们店的银毫盏,因为是非卖品,我拒绝了。”
那件银毫盏,以及石涛的《奇山飞瀑图》,王景行是计划留着自家拍卖行首场拍卖会的时候用的。
这两件都是以亿为单位的重量级拍品,大概率能帮棠邑一炮而红。
苏艳秋已经带了摄影师过来拍照,准备制作拍卖宣传图册。
“这件银毫盏已经定了,作为棠邑首场拍卖会的拍品,不会卖的。”王景行说道:“如果他有意向,欢迎他来竞拍。”
“对,我也是这么和他说的,还给了苏艳秋苏总的联系电话。”
王景行点点头:“很好,还有什么吗?”
杨子安回答:“其他都是日常工作,收了几件还不错的物件,店里的账上都有。”
正说着,蔡韵韵把流水账拿过来:“老板,你看看我们最近的生意。”
王景行一看,除了蔡韵韵之前说的西汉玉璧,比较贵重的还收了一件清嘉庆粉彩花卉纹蒜头瓶。
这算是店里收到的第一件清代官窑瓷器。
王景行看还没卖出去,边说:“这件嘉庆粉彩蒜头瓶给我看看。”
蔡韵韵把瓶子拿出来。
王景行接过认真看了看。
蒜头瓶高约 30 厘米,线条优美自然,瓶腹圆润饱满,整体造型规整大气。
瓶身以粉彩绘制花卉纹饰,色彩鲜艳柔和。
花卉图案以牡丹、月季、茶花等为主题,花朵盛开,花瓣层层叠叠,花蕊细腻精致。
用的是传统的粉彩制作工艺,在成型的白瓷胎上精心绘制花卉图案的轮廓,然后运用粉彩颜料进行填色。
瓶底有 “大清嘉庆年制” 六字篆书款识,字体规整,青花发色纯正,是典型的嘉庆官窑款识。
以前单看,觉得嘉庆瓷器也还很精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由于王景行刚看了康雍乾三代最好的瓷器。
现在看了嘉庆的瓷瓶,感觉确实差了一大截。
和清三代的瓷器相比,嘉庆瓷瓶总体胎骨较疏松,瓷化程度不如康雍乾时期。
釉面不够平整,光泽度也较差。
造型上虽然沿袭乾隆时期的风格,但在制作工艺和精细程度上有所不及,瓶身线条也没那么流畅自然。
纹饰略显呆滞,色彩也较为凝厚。
底款虽然字体工整,但与乾隆时期相比,笔画略显拘谨,不够洒脱。
王景行一下没了兴趣,递给蔡韵韵:“按杨叔定的价格,摆上去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