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从建立一个村庄开始 > 第91章 初步设想,慢慢开始正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1章 初步设想,慢慢开始正轨

连续三个小时,所有年轻人替换着来。

共捕鱼两万斤,全部装车拉走。

六十年代鱼的零售价也就五毛多点,供销社的收购价在17-25元每百斤(不知道对不对,就按这个来。)

矿上这两万斤鱼肯定不能按照零售价,鉴于现在又是灾荒年景,肉类供应又严重不足,把价格定在了0.25元每斤。

两万斤鱼就是五千块钱。

会计陈小兰,带着“保镖”陈虎威,老三,张龙(机器人)跟随陈卫国去了矿上。

本来想让他们携带众生平等器呢,陈小兰说那样的话太显眼,也就没有带。

刘国正也不担心,有张龙跟着,也不需要担心。

临走时又送给卡车司机和帮忙的几人,每人一条鱼。

到了矿上,重新称重,入库,开具证明,由陈卫国带着去财务科结了账。

陈卫国通过自己的叔叔,借了领导的吉普车,把陈小兰几人送了回来。

回到希望新村,时间刚刚好。

今天中午的饭菜基本上全是鱼。

油炸小鲫鱼,红烧鱼块,糖醋鱼,清蒸鱼,水煮鱼,麻辣鱼头,鱼骨汤。

可以称得上是小全鱼宴了。

每道菜品都味道鲜美,令人难以忘怀,在每个人的舌尖上留下了一抹独特的记忆。

下午,在纺织厂保卫科全副武装的陪同下,纺织厂采购科科长,财务,携带现金,安全抵达希望新村,来了两辆车,他们纺织厂人比较多,一车拉不完。

也没有过多的客套。

直接就开干,希望新村村民那是干劲十足,上午短短三个小时,就进账五千元,以前在家种地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纺织厂人数比较多,大概有四千多人,不到五千,取了个整,按五千人的量来算。

五千人,每人一条,那就是五千条,每条十斤,共五万斤。

每斤0.25元,那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块。

捕鱼,称重,装车,算账。

同样的,跟车的人又各自送了一条。

李大宝也跟车回去了,说是等厂里关了响再回来。

这次回去,主要就是有一个表彰会,李大宝作为年度优秀工人,自然不能缺席。

“正哥,正哥,商量个事呗。”

“二愣,收起你那恶心人的表情,有事就说。”

“嘿嘿,正哥,今晚我就抱着这些钱睡了。”

好家伙,二愣是个有理想的人。

“二愣,看来还是钱对你的吸引力高。”

“那..那当然不是了,钱当然要排在老婆后面”

二愣的求生欲很强,他感受到了“死亡凝视”,急忙改口了。

“行,二愣,你这要求我答应了,只要你媳妇没意见。”

“正哥,还是算了,等会让我数一遍,过过瘾就行了。”

“呵呵。”

“哈哈哈。”

二愣闹了大红脸。

“正哥,这么多钱放在哪里?”

陈小兰看着这些发愁,主要是发愁如何的保管。

六十年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办事都是现金。个人还好一些,钱本来就不够花的,也不用太多的心思去藏钱。

城市工厂企业的钱应该是存在夏国人民银行中,工厂企业财务科也有自己的储物柜,用来存储日常的流动资金。

农村嘛,应该是农村信用社了,那时候的公社都有公社(乡)办信用社。

“正哥,不如咱们也存到信用社去。”

李秀娟建议道,她听说过她们村的钱都存在公社信用社里,不过就是不多而已。

“不用,才这么点钱,我已经准备储物柜了。”

刘国正带着他们来到了西山,打开了仓库旁边的一道门。

连续过了三道门,来到一个半人高的柜子面前,这就是刘国正准备的储物柜,直接镶嵌进山体内的储物柜。

储物柜从外到内共分三层,每层都有钥匙和密码,只有正确的钥匙配合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

希望新村共设立了三个会计:娄晓娥,李秀娟,陈小兰。

每人一把钥匙,各自设置自己的密码。

三个人,缺少任何一个,都打不开这储物柜。

以后希望新村凡是支出超过五千元资金,就需要三个会计共同审核,全部同意后,再有村长盖章,然后才能来这里取钱。

当然这个金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次村里卖鱼收入是一万七千五百元。

一万五千元放在储物柜里。

两千五百元作为村里的流动资金,用来作为村里日常的采购费用,比如个人日用品,一些药品等等。

当然支出这些账都要做好,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要盘一下账。

所有的一切都要慢慢的正轨起来。

这也是前期没有办法的事,这玩意你要存公社信用社里,有人会眼红的,别的村都不够吃的,每年都欠账,你们村倒好,每个月都能存上一两万,这就容易被人惦记,该低调还是要低调的。

当然也不能一毛都不存,要存也是等到三年之后,到了那个时候就需要交公粮了。

这里相当于新开荒,夏国政-府规定,开荒的前三年不收任何费用,有的还需要国家补贴才能生活下去。

再过个几十年,等改开了以后,各行各业都走上正轨了,各种规章制度都健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存进银行了。

反正现在是不行。

对于村民日常的消费,这个还要等到过完春节以后。

开始制定一下工资标准,说是工资,只是一个内部的叫法,在六十年代可是没有哪个村里为村民发工资的。

在人民公社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集体,社员实行按劳计酬,男女老少根据体力划分成不同的劳力,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是10个工分,妇女的工分根据农活轻重,分别给予5到7个工分。就是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只是工分较少而已。

年底结算的时候,会根据大家挣的工分数,来分配粮食,布匹等物资。这些物资也决定着社员生活水平的高低。

那时候据说工分的价值大概是几分到几毛不等,换句话说一天也就挣个几分几毛钱。好在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平也是极低的,虽说挣的不多,只要不是灾年,村干部不瞎胡搞,总归是饿不死的。

当年像三年困难时期就另说了(这问题不能多说)。

在刘国正的设想中,希望新村村民,吃集体食堂,集体劳作,基础生活物资同样是集体配发,像上学,生病,住院这些全部由村里承担。

不过,像个人抽烟,喝酒,这个就需要自己买了。

刘国正计划过完春节后,就正式开始,每人每月都发一部分钱,用于他们个人的其他花费。

这钱,不多,也不少,绝对比其他村挣的工分多。

到时候还需要村集体,共同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