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怎么又穿越了?开局结拜张飞 > 第142章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回溯到三十多年前,一个男孩在颍川郡的纶氏县呱呱坠地。

这个男孩的父亲是纶氏县的县尉,叫作董君雅,是陇西郡临洮县人。

原本董君雅的家族也算是临洮县的土豪,称得上是一方豪强。也正因如此,董君雅才得以入仕,做了个内地的小吏。

虽说县尉在整个大汉的官僚体制下根本就不算官,但是对于穷乡僻壤出身的董家来说,也算得上光耀门楣了。

更何况东汉的上层官僚早就已经被内地的世家大族把持了,基本都是像袁家这种四世三公的情况。所以,像董家这种比寒门稍微强一些的地方豪强,能做到内地的小吏就已经是极限了。

好在颍川郡可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的确是“往来无白丁”。因此虽说不上结识,但也让董君雅长了不少见识。

可长见识了也没什么用,因为身份阶层的壁垒是难以逾越的。豪强再强,也强不过世家、皇族、外戚、宦官。

董君雅在任上熬了几年之后,也熬不出个出头之日,所以也是整日闷闷不乐。

他时常想,作为董仲舒的后代,为什么自己却只配做个小吏呢?莫非是自己的小宇宙燃烧的不够?

时不时的,他还会怀念黄土高坡上的风,还有年轻时在陇西鲜衣怒马,纵马豪情的日子。

可这些早已经成了过往云烟,眼下只剩下了郁郁不得志的嗟叹。

而直到今日这个儿子的出生,才多少带给了董君雅一些喜悦。

他给这个儿子取名董卓,表字仲颍,以表明这是自己在颍川郡任职时生下的孩子,排行家中老二。

又过了些时日,平凡的生活依旧。颍川郡这个地方又处于帝国的脏腑,董君雅作为县尉除了平日里抓抓贼,也难有领兵讨贼,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且就算真的让董君雅去管那些大案子,他也管不了。因为十件大案,九件背后都有大人物的背景。

那些案子不是什么世家公子强抢民女,就是宦官子弟欺行霸市,再要么就是外戚又巧取豪夺田地而出了人命。哪个都是董君雅不敢碰,碰不得的。

这也就让他这些日子除了又生了个儿子之外,政绩上毫无建树,这日子也就过得寡淡无味,实在也是闲得蛋疼。

而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成就感的缺失,也意味着没有了工作的动力。

于是,一天晚上,董君雅和妻子提起了要辞官回老家的事情。

“孩子他娘,这县尉俺不想干了。小案子,没功劳,大案子咱又管不了。一天到晚都要在鸡蛋上跳舞,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哪个大人物。这日子,太难了。”

董妻子说:“当家的,既然你这么说了,那这县尉不做便不做了。只是,没了俸禄,咱家以后吃啥?”

董君雅说道:“咱家不还有些积蓄吗?

况且,只要回了老家,咱家里还有房子,族中也自然会有接济,饿不着咱。

而且陇西的地便宜,还有许多羌人可以做劳力。到时候买下几亩地,招揽几个羌人做佃户,日子怎么也比在这里舒坦。”

见董君雅心中已经有了算计,董妻也就安心了。

“既然当家的你已经都想好了,那咱们何时动身啊?”

董君雅回答说:“等我这些日递了辞呈,交接了差事咱就开始准备。”

董妻默默地点了点头,继续做手里的针线活。她抬头看着三个活蹦乱跳的儿子,心中也不知是在思量着什么。

几天后,董君雅一家做好了准备,便动身离开了颍川郡,返回老家陇西郡临洮县。

或许是小孩子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回到了老家的董卓三兄弟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之中。加上家境不错,年纪轻轻的董卓便很擅长交际,在当地交了不少朋友。

稍微长大一些,董卓也开始了自己纵马狂歌的生活。

时不时的,年轻的他还会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情,毕竟哪个少年没有一个游侠梦呢?或许这些正义感也是继承自他那位做过县尉却壮志难酬的父亲吧。

在这个过程中,董卓还去过临洮县周围那些羌人部落游玩,期间结识了不少的羌人的首领。由于董卓为人豪爽仗义,而且孔武有力,所以羌人的首领都很看重他。

不过,交朋友嘛,就难免需要吃吃喝喝。有时候甚至也不免要做些败家行为。

比如有一次,几位羌人首领来看望正在家里修理地球的董卓。董卓为了表示自己的豪爽好客,于是就背着他爹把家里的耕牛给宰了,拿牛肉来招待客人。

就是不知道董卓的屁股后来有没有被他爹打成八瓣。

当然,董卓的慷慨也确实换来了羌人首领的友情。那些首领们受到了董卓的款待后,回去便凑了上千头的牛羊牲畜,并将这些牲畜都送给了董卓。

自此,董卓这个年轻人在县里也算有了些声望。

长大成人的董卓孔武有力,还练就了一身武艺,特别擅长骑射。他甚至能够佩戴两副箭囊,在骑马飞驰的时候左右开弓。

于是家中就托关系在陇西郡中给董卓寻了个差事,做了个小吏,也是和他爹董君雅当年一样,负责缉拿盗匪,整顿地方治安。

他在任期间,有胡人骚扰汉朝的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成就(人家姓成,名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让他领兵去边境御敌。

在和胡人交战的过程中,董卓领兵大破胡人,斩获了千余敌军的首级,可谓是大获全胜。也正因为这次胜利,董卓获得了从并州刺史调任护羌校尉的段颎赏识。

段颎也是爱惜人才,便推荐董卓入朝廷公府,被当时的司徒袁隗辟为掾属。

这位袁司徒,就是那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出身的。后来的大军阀袁绍、袁术都是他的侄子。

之后,董卓得以进入都城,做了羽林郎,负责宫中的宿卫和侍从,也算是他年轻时离皇权最近的一次了吧。

不久之后董卓便出任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的司马,又积累军功官拜郎中。

自此,董卓经历了多年的征战厮杀,至此才算初步窥见了官场的门槛。

之后董卓并且历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虽然期间董卓因为犯事遭到过免职,但是当时东汉的官场实际上是一个“身份论”的圈子,所以没过多久他又出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到这时可以说,作为一个边郡豪强出身,且家世并不显赫的下级军官,能够在有生之年摸到州刺史和郡太守的门槛,基本也就算是到达自己的天花板了。

毕竟再向上走,那就是贵族的权力游戏了,那不是董卓这种身份可以企及的。

可历史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而且这次还是一段开始扭曲的历史,和大家开了个大玩笑。

光和七年,也就是中平元年的四月,北中郎将率领朝廷北军北上,讨伐冀州黄巾军张角部。对阵临漳水时,卢植遭黄巾贼军偷营,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大军也因此溃败。

军情紧急,朝廷急调董卓为东中郎将,率并州兵马东进,接管冀州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