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京城各衙门陆续开始放假,而作为皇帝的朱由校,也难得地进入到了短暂的间歇性休息模式。
但内廷和外朝可无法因放年假而能松懈下来,反而比平时更忙碌了起来。
有的趁着这个长假期,抓紧举行婚事,有的则探访亲友,还有的则四处跑官,好在明年开年的时候更进一步,或调往一个肥缺。
而内廷的诸衙门,有的忙于筹备过年之事,有的忙于四处派发年礼,还有的准备开春建国节大阅的事情。
今年的建国节大阅时间十分仓促,这马上又要到了新的一年建国节大阅,兵部、都督府与镇边府可早早就开始了准备。
禁军之中,除了今年参加了大阅的第一营,还会加上在京的第十营,与刚参加完广南战事返京的第十七营。
此外,回京的武骧左右卫也会参加大阅。
镇边府管辖的京营方面,会派出第二、四与十营参加大阅。
保安府这边,也会派两营进行大阅。
朱由校一直想调勇士第一营返回京师进行大阅,但奈何现在的辽东局势非常不稳,仍需他们留在辽东震慑周边的宵小。
除了忙于大阅的兵部、都督府与镇边府,户部和税部照例依然十分的忙碌。
户部年前不仅要核算各衙门的开支,还要统筹明年的年度预算规划。
而税部嘛,顾名思义,则是忙于秋税与各种税目的催缴及清点入库。
马上就又要到一年一度的年度会议了,这可是税部自成立以来,打的第一场硬仗。
而作为今年第一次当上内阁首辅的李长庚,自然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今年虽然在战事和其它大大小小的政务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税收和支出一直没出来,他心里就没底。
这可是他第一年统领政务,必须要给皇帝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可是十分清楚当今天子可不是个好糊弄的人,不是靠一堆漂亮话和几样稀奇的贡物就能糊弄过关的。
明年能否还能继续坐稳内阁首辅的大位,就在这两组至关重要的数据上面。
除夕那天,李长庚一直在户部和税部之间来回走动,希望第一时间知道收支两组数据。
在煎熬着等待了大半日之后,终于先等来了户部的支出数据。
还好,还好,超出的不是很多,今年战事较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得到户部数据后,李长庚又赶忙去了税部。
在袁世振的值房内,李长庚和袁世振两人一边喝着茶,一边等待着各清吏司的核算。
“抑之,现在感受如何?”李长庚放下茶杯,笑着问道。
袁世振笑着回道:“要说心里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虽然现在不像之前整顿盐课那样提心吊胆,但压力也一点都没有减少!”
李长庚轻叹一口气道:“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以前作为阁臣,虽然事情也不少,但没有像今年这样处处都要考虑周全,生怕这里出点事儿,那里又捅出了个窟窿。
以前不少人弹劾方首辅不作为,现在想想,他倒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现在他在老家颐养天年,倒得了个清净!”
“阁老,下官听说自从方首辅回到老家后,身子骨就一直不太好,恐怕要油尽灯枯了!”
“是啊,要不是他身子不好,我恐怕也不能这么快接任首辅,只希望他少遭点罪,多活几年吧!”
“只能是这样想了,我们迟早都会有这么一天的,希望也能如方首辅那样,老了干不动了,能不留遗憾地荣归故里!”
“圣天子在位,肯定会有那么一天的,我们只用实心干事,陛下不会亏待我们的!”
“那是肯定的!”
两人继续闲聊了好一会儿后,杨一鹏突然冲进值房,大笑着道:“阁老,部堂,大喜啊......”
因第二天要早起举行正旦大朝,在听完李长庚的喜报后,与家人们吃完除夕晚饭的朱由校,早早就在皇后的伺候下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在皇后的伺候下起床后,迅速吃了个早膳,之后在王承恩的伺候下,换上准备上朝的朝服。
因去年税收成绩大好,加上昨晚睡了个好觉,朱由校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
“承恩,你收养了几个养子?”
“两个呢,皇爷,奴婢怕照顾不过来,就从牙子那里买了两个八岁的男孩!”
买?
“现在买卖孩子还有很多吗?”
自知说错话的王承恩,马上收敛笑容谨慎地答道:“现在越来越少了,奴婢这还是在天启元年时拖好几个牙子才买到的!”
因心情大好,加上马上就要上朝,朱由校并没有因王承恩的一句话就破坏了大好心情。
“嗯,现在可有读书?”
“一个尚算争气,考上了皇家学院的幼学班,另一个要差一些,正在念私塾,准备今年让他再去尝试考西山武学的幼学!”
“一文一武,你倒是会帮他们安排前程!”
“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奴婢这天天伺候着皇爷,就要比其他人掌握了点先机!”
“你倒是实诚,既然你的两个孩子现在有出息,那就不能让他们以后长歪了!”
“谢皇爷教训,奴婢谨记!”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刘时敏已经来催促上朝了。
“皇爷,时辰快到了!”
“好,朕这边应该收拾得差不多了!”
“好嘞,皇爷!”
出琼华宫,登上御辇,走出琼华宫的宫门,在桥上看着四周的雪景,朱由校不禁轻叹道:“天启五年了!”
候在御辇旁的刘时敏马上附和道:“皇爷,可不是嘛,昨晚下了一场大雪,预兆着天启五年又将是一个丰年!”
“希望如此吧,那个陈经纶和宋应星有没有培育出高产耐寒的土豆和番薯?”
“回皇爷,据说它们的产量都提升了三成左右,土豆在辽东的会宁府成功种活,准备继续往破虏城试种!”
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喜讯,要是能在黑龙江流域广种土豆,汉人就能扎根两岸肥沃的黑土地了。
“小麦的情况呢?”
“不是很理想,但却在金山和白城试种成功了,可惜产量不如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