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昭和皇后 > 第75章 出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魏永旭又叮嘱道,“王叔,历来大灾以后必有大疫,此行朕已经派了数位太医随行,也派人将博州附近各州治疫病的大夫接往博州,王叔务必要小心防范,一到博州,便让大夫们斟酌疫病的方子,以防万一。药材朕也给你带了一批,剩下的也在陆陆续续从各地运去,王叔务必要保重自身,不然朕日后没脸去见先帝呀。”

晋王眼中泛起泪光,“陛下放心,臣定当会小心防范,也会保重自身,亦会照顾好晋王的。”

魏永旭点头,“劳烦王叔了,”

随后,魏永旭又转向晋王嘱咐道:“阿哲,此行你要跟随王叔好好学习、观察。待你归来时,朕要亲自考问你的所学所得。切记要谨言慎行、切勿生事。”

晋王拱手应诺:“是,臣弟定当谨记皇兄教诲。”

太后亦嘱咐道:“哲儿,路上要听你王叔的话,切勿惹是生非。此行务必事事小心,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晋王笑着点头应允:“是,母后放心,儿臣会谨记您的嘱托。”

太后又看向武邑王世子和他身后身着男子服饰的惠成郡君,她微微招手,示意两人一同上前。

她对着武邑王世子语重心长地道:“皇帝交给你的差事,你必须用心去做,绝不可有丝毫懈怠。武邑王府的未来,就全系于你一人之上了。”

武邑王世子魏永穆从太后的话语中,听出了深层的含义,他内心激动不已,忙拱手深深一礼,回答道:“是,太后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和太后的重托。”

太后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将目光转向惠成郡君。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虽然她并不清楚皇后为何要派惠成郡君前往博州,但既然皇帝已经首肯,她也不再过多追问。只是轻声叮嘱道:

“此去博州,你要跟着你兄长和临王、晋王他们,务必听从他们的安排,不可擅自离开,更不可乱跑,知道吗?”

魏清萝恭敬地福了福身,回答道:“是,臣谨记太后娘娘的教诲。”

太后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随后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魏永旭目送着临王一行人远去的背影,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叶昭宁站在一旁,看着魏永旭的神情,轻声安慰道:“陛下,如今临王叔已经前往博州,相信博州的事情也能尽快得到解决。陛下也不必太过忧心,保重龙体要紧。”

魏永旭点了点头,道:“嗯,希望临王叔能够不负朕望,尽快解决博州的问题,让朕能够安心。”

叶昭宁又接着宽慰道:“陛下放心,临王叔办事向来稳妥,且此次赈灾银粮也已经备齐,相信一定能够早日安置好灾民,恢复博州的安宁。”

魏永旭看了她一眼,心中却仍被昨日的事情所困扰,思绪纷乱,并未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随后,他扶着太后上了轿辇,嘱咐道:“皇后早些回去休息吧,朕改日再来看你。”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叶昭宁看着魏永旭离去的背影,有些无奈,她总感觉魏永旭好像有些不对劲。

但是又想不通到底哪里不对劲,摇摇头,搞不懂,心累。

此时的博州比起之前要好一点点了,有了之前运过来的五万石粮食,起码将灾民暂时安抚了下来。

但博州各县有灾民不断涌入博州城,这些粮食便开始捉襟见肘。

博州刺史此时正忙得焦头烂额的,一方面要安置难民,另一方面又要筹备赈灾物资,还有各地涌入博州的灾民,粮食已经坚持不了几天了。

刺史此时正在城中安置百姓,安抚民心,忙的不可开交。

此时,侍从过来禀告,“刺史,收到消息,说临王带着赈灾粮食和银子从京城出发已经一段时间了,再有十几日就到博州了。”

刺史闻言,顿时来了精神,按住侍从的肩膀,“你说真的?临王亲自前来赈灾。”

侍从恭敬行礼,“是,不仅临王还有晋王殿下,武邑王世子和定国公世子。”

刺史顿时老泪纵横,“好,好,好。我博州百姓总算有救了啊。”

说着吩咐侍从,“快去,将别驾,长史,还有司马请到州衙,商讨事宜。”

侍从接了令,急忙去请几个大人了。

卫刺史也抬步往州衙走去,一回到州衙立即召来了户曹参军。

“下官拜见刺史”

卫刺史道,“不必讲这些虚礼了,我且问你之前运来的五万石粮食如今还能支撑几日。”

户曹参军拱手,“若是还按照如今的速度消耗下去,恐怕只能撑八九日。”

卫刺史恍了恍身形,愁容满面道,“这该如何是好啊”

此时其他几个人也来了,一进来就听见了卫刺史的话。

“下官拜见刺史。”

卫刺史见几人来了,连忙道,“哎呀,几位来的正好,我有要事与你们商议啊。”

“刺史请说。”

卫刺史也顾不上寒暄,开门见山道,“我收到消息,说临王已经带着粮食赶来了,只是如今有一个难处啊。”

说着,叹了口气,“临王一行人还要十几日的功夫才能到,但如今博州的粮食只能撑个七八日了,还请诸位帮着一起想想法子。”

众人闻言,纷纷低头沉思。

那个户曹参军见状,咬了咬牙,“刺史,下官倒是有一个方法,只是……”

卫刺史连忙道,“你且说来听听,不必有所顾忌。”

户曹参军拱手,“是,其实本来若只救济博州城内的灾民,那五万石粮食是能撑一段时间的,所以自施粥开始,便一直是稠粥,但随着灾民越来越多,粮食的消耗越来越快,如今为了能坚持到临王一行人赶来,下官以为可将稠粥换成稀粥。”

卫刺史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如此不妥,直接换成稀粥,百姓吃不饱肚子,就会心生怨恨,容易生出乱子。”

户曹参军见状道,“刺史,那不如折中一下,每锅少放两三斤米,如此也不明显,灾民也能填饱肚子,想必省下来的粮食也能多撑几日。”

卫刺史看向其他几人,“诸位觉得呢。”

其他几人低头沉思良久,最后点头,“也只有这办法了。”

长史道,“另外之前也调配过来了一些赈灾银,可派人向商户买一些,只是价钱恐怕有些高,或者去别州采买。”

别驾摇了摇头,“那些商户手里的米定然不少,但价格太贵,后面安置灾民处处都要钱,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五日想必就能回来。”

卫刺史思量许久,终于做了决定,吩咐户曹参军,“从今日起,每锅粥的米量减掉两成,另外拨给你三万两银子,让人去其他州县采买,快去快回。”

说着,下定决心,“若是五日内回不来,老夫家中也略有薄产,老夫哪怕散尽家财,也从商户手中购买米粮,不论多贵,老夫都认。”

几人见状,纷纷拱手,“下官也愿意拿出所有积蓄。”

卫刺史还了一礼,“诸位,拜托了。”

说着,卫刺史便带着人匆匆出了门,继续在城中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