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接着道:“那村还有一家新娶的媳妇,被神棍看上了,要买了去,那家不肯。没几日,新媳妇就疯疯癫癫的了。村上传言新媳妇撞了邪祟,要勇猛之人才能驱邪,说的勇猛之人便是那神棍。那家便求神棍,神棍说好治,只要将新媳妇送到他家,十天八天就能好。
娶个媳妇不容易,那家便同意了。神棍将妇人领回家去。神棍家的人对村里人说,在他家疯病越来越轻。到第十一天果然好了。清醒了的妇人明白了是咋回事,拿菜刀抹了脖子。
神棍派人将尸身送回去,说她的疯病太严重他也没办法。那家哪里信,要去报官。神棍给了不知多少银子,他家就不再提报官的事了。
俺就知道这些。”
镇卿仰天长叹,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此等恶人为害乡里,自己这父母官做的不称职啊!
“老人家,多谢你讲的这些。我要走了,你老把娃叫来吧。”
老者的眼里又蓄满泪花,将孙子喊过来。
“大壮,你跟这位先生去,先生给你吃饱饭。”
富贵给大壮吃了肉饼,又跟他玩儿了这半天,大壮对他们已经没有戒心了,听爷爷这么说,便问:“爷爷,你去吗?哥哥家的肉饼太—香了。”
“爷爷不去。你去跟着先生玩儿几天,爷爷再去接你。”
大壮想一想,点头道:“好!”
镇卿道:“老人家,我们走了。”
老者掩面,挥一挥手道:“走吧!”
镇卿让富贵给老者拿两个肉饼,自己则牵着大壮的小手走向崎岖的山路。
富贵将驴背上的褡裢往后挪了挪,把大壮放在驴背上。大壮长这么大第一次吃饱饭,还是吃的肉饼,第一次被陌生人这样疼爱。
毕竟是小孩子,开心的和富贵说这说那,富贵有意逗他笑,他便笑得前仰后合,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中。
孩子的笑声令镇卿的心都碎了。
他们赶往靠山屯。
在靠山屯,镇卿了解到的除了老者说的两件外,还有一件全村都知道的:一户姓丰的人家三个儿子,都成亲了,但是三个儿媳妇只要一有孕,不出三个月准流产。村上传言他家的风水不好,立不起后。儿媳妇天天吵闹,再不搬家都断子绝孙了。丰老爹也不想整天打罗圈仗,便准备重新盖房。盖房需要银子,他家拿不出。丰老爹愁的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丰老爹家养了只猫,生了一窝猫仔儿。邻居家小孩常去看小猫。猫窝在厢房,小孩看着猫仔儿手也不闲着,抠墙玩儿。竟抠出一张纸条,拿给丰老爹看。丰老爹虽然不识字,凭直觉也知道不是好东西。趁着赶集拿到镇上,找人看了,上边写的是:丰家绝后。
丰老爹也想不出得罪谁了。他多了个心眼,没有毁掉纸条,要留作证据。悄悄将纸条用泥封在一个破陶罐里,埋在河边一棵榆树下。对人便说烧了。
不久,三个儿媳妇相继有孕,顺利产下两个孙子一个孙女。
镇卿找到丰老爹,确认了这件事,丰老爹绝口不提保留证据的事。
镇卿没找另两家,他们收了封口费,自是不会随便开口。
镇卿回到衙门已经掌灯了,将大壮交给夫人,自己便歇息了。一天的奔波属实累坏了。夫人让小厮给大壮洗澡,自己和丫鬟连夜把儿子的衣服改小了给大壮穿。转天,又带大壮去成衣铺子买了两套衣服鞋帽。
镇卿草草用罢早饭,着人叫来师爷和书记官议事(书记官就是高歌看着像秘书的那人)。师爷和书记官跟随镇卿十几载,见的案子形形色色,如这般害人的还是第一次听说。
商议毕,师爷和书记官退下。镇卿抚摸着桌上的抚尺,眼前出现了那个梳着一根大辫子的小女娃。原以为大宏律法严明,百姓能安分守己,熟料利益之下,律法不可避免的成为遮羞布。
镇卿静静等待老者的到来。
终于,第三天午后,富贵来报有人告状。镇卿让富贵悄悄看看是不是那老者。富贵看了,眼圈通红的来回,禀报说正是大壮的爷爷。
镇卿吩咐富贵:“着人领老人到门房,你不要露面啊。让他吃饱歇息歇息再升堂。”
老者哪里想到告状还管饭。肚里有食了,说话也有气力了。歇了半个时辰,便请求升堂。
衙役将老者带至大堂,老者不敢抬头,扑通跪下,羸弱的身子微微颤抖。镇卿心中不忍,无奈程序还是要走的。
镇卿例行讯问的时候,老者一愣,咋听着声音像那日写话本子的先生,只是多了些威严。
“将证据呈上来。”老者颤巍巍从怀里掏出油纸包。
证据终于到自己手里了,镇卿一直悬心着证据丢失或损坏。
“来人,火速捉拿生来黑。”镇卿一声令下,老者伏在地上呜呜地哭了。
“将老人送至驿馆,好生相待。”
“不不,大人,俺没有银子住不得驿馆。”老者急急说道。
衙役笑道:“镇卿大人特意为远道而来的告状人准备的住处,不需要银子。您老只管安心住下,等着明日升堂。”
老者千恩万谢,随衙役去了。
捉拿生来黑的衙役快马加鞭,寻到生来黑只告诉他“你被人告了”,捆住手脚搭在马背上,一路狂奔回了衙门。将生来黑嘴里塞上破布,扔在小黑屋,直到转天衙役来带他过堂才算看见个人。
一堂过下来,生来黑便知道自己逃不了了。他没想到那个姓沈的老不死的竟敢告他,竟敢告他!老不死的你等着俺回去就弄死你,弄死你孙子。
他不想供出神棍,但是他受不住刑杖,五十棍打了二十下他就招了。
镇卿下令查抄莒平章家,莒家人等全部缉拿收押,空闲已久的大牢一下就满满当当了。镇卿随后也到了莒庄子,亲自坐镇。
从莒家查抄了金元宝两匣,银元宝五匣,银票三千两,碎银子和铜钱一升,地契一百余张。
莒家对外甚是低调,住的是土坯房,起先是四间,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一再扩建,直至现在的三十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