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文贼 > 第347章 绝世之作(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在人群的另一端,一个同样戴着墨镜的男人也站在人群外,安静地扶着栏杆,同样看着外边的风景,没有一点催人让路的意思。如果李云及郭旭看到此人一定会想起这个人就是当时第一次来到昌南时,借电话给郭旭的那个人。

人群里,那读稿人再度发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句一出,先是扶着栏杆的老人脸色一变,本来云淡风轻的表情顿时变得有些严肃起来。

回头沉声命令道:“小许,快去,快去,把地方志唐朝篇取来,小杜,你们几个,快点,录音……。

说完,转身朝向人群,侧耳倾听起来。

“好一个物华天宝,好一个人杰地灵,这词用的,……惊艳。”

那墨镜男也露出了庄重的神色。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如果说之前的几句让老人与墨镜男变得郑重,那么这几句一出,先是老人当即变得大惊失色,也不顾身份,小声急促催促:“让小许快点,怎么这么慢。”说完,也不顾身体和形象,主动上前拨开人群,想要进去一探究竟。

只是,一些围观之人虽然听不懂这些句子,但偶尔一句,却让他们感觉直入心扉。原本看滕王阁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一下子变得通透,尤其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让人不禁有一种念头通达豁然开朗感觉。简直神了。这种情况下,老人想要挤进去当真是痴心妄想。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又是一金句,金句啊……,老人激动的无以复加,急得在人群外直转圈。”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墨镜男低声沉吟着,随后,两行清泪顺着脸庞流了下来,这两句简直写到了他的心缝里。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稿之人自己越读越激动,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连声音都带着颤音,刚开始时还能保持着缓慢的节奏,到后来,根本就停不下来,只觉得如果不有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的意境将会被他彻底毁掉。

“不能一气呵成就是犯罪,就是暴敛天物。”

读稿人这么想着,嘴上更不敢停息,只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充斥胸口,真想一气读完后,对着天外长叹一声。

人群外,老人呆呆地立在原地,那个叫小许的年轻人终于拿来了地方志,不过老人却没有接过 ,以他堪称渊博的知识,这个作品中有好多的地方都没有听明白。

但他知道,这绝不是胡写乱写,凭空杜撰而来,不为其它,就是那种字里行间的感觉,没有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博览群书,并融汇贯通即使让你扎在书堆里你也写不出来。

每一字,每一句好像都关联着一个典故。每一个成语都在意有所指。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是集华夏典籍之大成,这要是古人所作,是完全可以成立一个学会,逐字逐句地去研究。

如果有好信儿者,把他翻译成外文,足足可以写厚厚一本书籍,但很遗憾,以外国的文字述事能力和文字感情表达能力,即使翻译成功,文章中全部精华也都会消失不见。

想要体会文章中的妙处,不但要学习华夏文,而且还要深入了解华夏的历史才行。

要不然,连文章中的意思都听不明白。

老人十分肯定,围在这里的的游客,能完全听明白这些文章的十不足一,甚至有些人连字都不一定认得全。

但,这完全不影响文章的效果,有些人因为文章中的某一句话触动了心弦,引起了共鸣。

就是这篇看起来深奥至极,水平极高的文章居然能引起普通华夏百姓的共鸣。

这需要多强的文字功底,需要多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写出来这样的文章啊!

老人呆立,脑中百转千回,而昌南大学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用目瞪口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他们是历史系的学生,接触的各个朝代知识比一般人要多的多,各个朝代的事件更是比一般人了解的更为深入。

可越是如此,越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可怕。

“事先准备好的?”

一个学生喃喃自语,下意识地为自己找了一个自己都不信的理由。

“放屁!”

那个带头的昌南大学的学生张嘴就冒出了句粗话。

“题是临时出的,事儿是咱们挑起来的,他是能提前预知么?”

至于这篇文章能不能宣传历史,吸引回游客已经不需要证明了,说句不夸张的话,就凭着这一篇文章,滕王阁会因它而名声大噪。短时间内就可以享誉全国。来西江就得来昌南,来昌南就得来看看滕王阁,不来滕王阁就等于没有来过昌南。

“这比试,输的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