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夺宋:水浒也称王 > 第571章 宗室被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氏父子投降后,原本梁山军的根据地里,就属河北两路百姓最是欢喜,若论对朝廷的不满,河北两路百姓那可是相当有发言权。

京西北路北面诸州县,尤其是开封府与河南府之间,百姓们纷纷杀官响应,这股杀官的风潮迅速蔓延到了淮南两路,毕竟王伦只杀了一个李彦,西城所外派的太监、官吏,都还没来得及清理。

故而王伦命萧嘉穗领兵向东南,韩世忠领兵向南,岳飞则领兵向西,占据了河南府洛阳。

原本王伦觉得,永兴军路、秦凤路的抵抗会更加激烈,但秦桧过了陕州,先拜访了种师道,二路皆奉诏来降。

调任户部的卫忠很快给王伦找出了答案,根据历年来朝廷对关中地区的钱粮物资调拨,关中对朝廷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或许关中两路的武将们尚且有些不满,但许多文官却很清楚,单单靠着一个关中,已经无法与王伦对抗了,不如投降。

萧嘉穗往两浙路推进的速度相当快,沿途州县皆开城门归顺,于是他一鼓作气冲过了长江,直接冲到了苏州。

跟随萧嘉穗南下的,还有孙安、樊瑞、项充、李衮、李逵等诸营。听闻东京城变了天,朱勔便打算南逃,但李俊已经领水师南下明州,截断了朱勔的退路。

这厮掌管苏州应奉局二十年,权势滔天,有良田三十余万亩,分在十余个大田庄中,又建了一座极尽奢侈豪华的同乐园,其中所藏的太湖石,比他送给赵佶的还要名贵。

朝廷派往东南的知州、知县等官员,上任第一件事是先去同乐园拜见朱勔,否则在两浙路便寸步难行,号称“东南小朝廷”。

故而京师有变后,两浙路的百姓们再次冲向了朱勔的田庄,想要杀死这个残害东南二十年的民贼。

但朱勔被赵佶赐予了自建卫队的特权,拥有私人武装,组建了一支大约六千人左右的军队,一应兵器、铠甲、服色,都与朝廷官兵相同,待遇极好,战斗力也极强。

正是靠着这支卫队,当初方腊起义攻打苏州,始终不能建功。

等萧嘉穗领兵攻进苏州时,朱勔见势不对,将卫队、两浙路来投的官员所领州兵约一万余,都驻扎在同乐园周边的几个大农庄之中。

李俊这里,则派出了陆战二营的单廷圭领兵从明州北上,同时以水师继续巡视,防备其余州县可能赶来支援朱勔的原朝廷官兵。

当初王伦与众人商议南下,对于南京应天府的处置,王伦几乎是明示让李逵去干这件事。

都知道李逵性子莽撞、嗜杀,那么攻下应天府后,梁山军搞一次屠杀也不过分。

但孙安领樊瑞、鲍旭等诸部冲入应天府后,这里的禁军以及赵宋宗室的私人卫队、家仆组建起来的大军抵抗很是激烈,打到最后,孙安众人都打出了真火。

好消息是,应天府最终被平定,梁山军在东京城东南打了一场惨烈的城市战,过半的赵宋亲王宗室被灭门。

坏消息是,本该由李逵充当刽子手,但孙安等诸将全员参与了进来。

由于赵宋宗室基本都被安置在应天府,故而发生在应天府的战事,规模并不算大,但几乎每一座城池都要攻坚,城池易下,巷战无法避免,梁山军累积伤亡成为各条战线方向最大。

最终应天府近三千宗室,被杀了一千八百余,几乎有爵位的宗室被屠戮一空,唯有赵不群、赵不试两家安然无恙。

赵不群虽然是宋太宗六世孙,但已经脱离了宗正籍,可以出来做官了,他投降梁山又早,自然不会受牵连。

赵不试也是宋太宗六世孙,曾在太学求学,三年皆为上等,与李若水齐名,便被赵佶释褐授官,做到了唐州通判。

京师有变后,王伦逼令赵桓下发的诏书送达,唐州百姓也学北面的汝州百姓,冲入各州县衙门,杀官殴吏,唯独赵不试的宅院,百姓不曾侵犯。

因为这位赵不试为官清正廉洁,前两年淮河流域发大水,朝廷不管,只有赵不试上书为百姓发声,并自请治水,赵佶不许。赵不试到了唐州,便修缮水利,劝课农桑,很得民心。

听闻大宋灭亡,赵不试便要投井自杀,被家奴拦住,百姓听闻,自发前来守卫,并联名上书,请求大将军饶恕赵通判性命。

王伦听说此事也是大为感叹,赵宋非无良将良才,宗室也不全都是废物,但皇帝就是最大的废物,空有贤才而不用,徒奈之何?

于是亲写一封赦令,由韩世忠领兵南下时,将赵不试接到东京城来。

至于大宋宗室还有没有人才,王伦并不在乎,有赵不群、赵不试这两个榜样就足够了。

应天府的消息,王伦也没法完全掩盖,他本意是要调孙安前往关中坐镇的,出了这样的事,也无法成行,干脆跟随萧嘉穗南下,去杀朱勔发泄一下吧。

于是孙安部下诸将,唯有鲍旭被召至东京城。

应天府屠杀宗室一事,也传到了东京城,赵佶父子全无半点反应,反正他俩的子女们都在东京城被梁山一锅端了,皆被软禁,哪有心思考虑这帮亲戚的死活?

投降的前朝廷官员,唯有张叔夜说了一句“杀戮过重”,再无后话,他还能怎么办?一个前大宋中基层官员,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么?

李纲也不说话,只是用心整顿东京城的军器生产,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做这些事,并非是为了谄媚迎事王伦,而是不希望王伦的这个新王朝迅速被金国击败。做完这些,他就请辞,隐居着书,再不问世间事了。

就当是为天下百姓再做一些事情吧。

最为愤怒的是李若水,他不像秦桧那样迅速转变立场、毫无任何心理上的自责,仍旧不肯归顺,听闻太上皇和官家投降,李若水大哭,数次哭昏了过去。

又听闻应天府被屠,李若水便突然转变,就嚷嚷着要投降,但王伦却不傻,不肯见他,也免得挨一顿怒骂。

王伦之所以留李若水一条性命,除了惜才外,也不希望他做赵宋的忠臣,大宋灭亡时,有一个吴革殉国就够了,要那么多殉国之士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