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4月,也就是清顺治二年的农历三月,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满清政权已入主中原,并开始向南方扩张势力范围。
这一年春天,清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横扫到了江南。
他们的目标是攻占扬州城。
这座城市位于长江北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扬州城由史可法率领的明军主力守卫着,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清兵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扬州城外的扫垢山,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和血腥之气,反清义士们身着残破盔甲,手持染血兵刃,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喊杀声震耳欲聋,士兵们怒吼着冲向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兵,他们脚步坚定,每一步都踏在生死之间,毫无退缩之意。
一位年轻的士兵,面庞被鲜血和尘土掩盖,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他挥舞长刀砍向敌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反清复明,守卫扬州!
另一位老兵,纵已伤痕累累却依然拼死抵抗。他知道这一仗是为了大明的尊严,为了百姓的安宁!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几日之间城外便是尸横遍野,反清义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扫垢山的每一寸土地!
但清兵们也并未讨到便宜,他们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扫垢山之战,清兵有三位将领相继倒下,甚至还有一位贝勒爷也在混战中阵亡。
四月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岸,但这一个春天的阳光并没有给扬州城带来丝毫的温暖和希望。
这场悲壮的反清之战也没有给扬州带来和平,相反它激怒了满清军队,引发了清兵对扬州城中百姓的愤怒和报复心理。
清顺治二年,农历四月半,这一天注定成为扬州城历史上的一个黑色印记。
经过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清兵终于是攻破了扬州城门,杀红了眼的清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他们挥舞着锋利的刀剑,眼中闪烁着狰狞的光芒。
扬州城,这个曾经被誉为\"春风十里\"的繁华都市,此刻已被无尽的黑暗和恐惧笼罩。
百姓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城市,似乎要将天空撕裂。
大街小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状让人不忍直视。
清兵们如同恶魔般狂笑,手中的利刃不断挥舞,无情地收割着无辜百姓的性命。
曾经繁华的扬州城,那车水马龙的街市和欢声笑语的人群都已不复存在,繁华与生机随之灰飞烟灭。
城中的青壮年男子大多已在与清兵的激战中英勇捐躯,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他们在清兵的肆虐下,脆弱得如同狂风中的残叶。
幸存的孩子们在废墟中无助地躲藏,小小身躯在瓦砾残骸间穿梭,四处寻找着失散的父母,那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神令人心碎;
老人们紧拥着怀中的孩子,试图用自己单薄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可在清兵的屠刀面前,这份守护显得如此无力。
妇女们拼命奔逃,发丝凌乱衣衫破烂,每一步都充满了恐惧,她们不仅是面临死亡的威胁,还要面对被敌人凌辱的危险。
无情的清兵没有丝毫怜悯,即使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终究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之中,生命的光芒在瞬间熄灭......
扬州十日,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最惨烈的屠城之殇,共计有 80 万百姓惨遭屠戮。
那是一段浸满鲜血与泪水的黑暗篇章,那不仅是扬州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心中无法言说的创伤!
......
扬州十日后,离扬州城不过百里尔尔的河州府,气氛凝重而压抑。
这日,州府大人面色沉重地召集手下于府衙内商议要事。
大堂之上,州府眼中含泪,声音颤抖地说道:
“扬州屠城之事,怕是诸位均已知晓,惨状犹历历在目,数十万无辜百姓遭屠戮,扬州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唉,扫平扬州之后,清兵便会直指我河州城,这几日啊,我整夜辗转未眠心乱如麻,我忧虑的是,以我河州之兵力,恐怕难以与之抗衡。”
宛清洋少爷作为曾经的河州府衙役领兵司,此刻他也被召回府衙参与议事,他听到州府的话,拍案而起:
“大人,我宛清洋愿领兵驻河州城外誓死抵挡清兵来袭!大人尽管放心,我宛清洋定会以死相拼护河州城周全!”
州府大人看着血气方刚的宛清洋,对他说道:
“清洋啊,我丝毫不怀疑你的勇敢与忠诚,你们宛家是大明的忠烈之门,但请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说来,我深知忠义之重,但为了河州城的黎明百姓免遭杀戮屠城,我倾向于归降清兵。”
此言一出,堂下一片哗然。
有官员怒目而斥:
“大人,怎能轻言归降,我等应为大明朝廷尽忠,誓与城共存亡!”
州府长叹一声:
“唉,我何尝不知忠义所在,然战争一起,受苦的终究是我们的黎明百姓啊。若是让我们的河州府像扬州城那样拼死抵抗,但城破之时,河州城也会像扬州城那样生灵涂炭!你们都要想想啊,我们的河州城也有80万的百姓!难道也要让我们的80万百姓被屠戮殆尽嘛?我思来想去,为了这天下的安宁,为了我们河州城百姓的安康,唯有归顺大清或许才是最好的决定!”
清洋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向州府大人,然后跪地请安,眼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他沉重地说:
“大人,我知道您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河州城的百姓着想。但是,若归降,虽然我们能够苟且偷生,但我们的民族气节在哪里呢?后人又将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举动呢?”
州府大人从座位上走下来,扶起了宛清洋,他凝视着清洋那坚毅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情感。
他挥手解散了会议,支走了所有人,只留下宛清洋。
“清洋啊,你与你父亲一样果敢又无畏,你的忠诚和勇气令本府敬佩不已,然而我们不能只考虑对大明的忠义与荣耀,我们的大明朝属实已亡!我已听说......你们宛府时常会有一位来自三百多年后的后人来拜访,你不如,听听后人的建议,让三百多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高处俯看这人间的过往和朝代的变迁,他们定会比现在的我们看得更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