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 > 第62章 对科举制的一次撬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对科举制的一次撬动

大汉一朝,虽承秦制,然汉朝的前几任皇帝,都很好的将秦制中好的部分保留下来,剔除掉一些糟粕。

尚武之风,就被汉朝很好的保存下来,但也因为尚武之风,导致了大汉一朝始终的一个顽疾,便是民间私斗不断。

在汉朝,游侠之风是很盛行的,这些不事生产,整日里标榜侠义,却捉鸡逗狗的游侠,人样时还能做些人事,一旦不做人起来,那也是祸害地方的一股势力。

若是在秦国,这样的游侠之风,是要被明令禁止的,因为秦国律法规定,不准私斗,而要勇于公战。

秦国地处边陲,各族杂居在内,私斗之风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还容易引发后续的报复及血仇,这是秦国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很多人因为一件小事,往往大打出手,没有多大仇恨,而只是一时的怒气上头,控制不住情绪而已。

过后出事,不过是损人不利己而已,有了律法牵制,想动手也得掂量掂量后果,自然也就能止住不断出现的私斗了。

司马迁言,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战,乡邑大治!

反之,民勇于私战,而怯于公战,则国家必定崩坏,商鞅曾言,法之不行,自上而下!

一个国家吏治崩坏,是从上到下的,而不是从下到上的,官吏不作为,则底下的百姓得不到伸张,自然吏治就会崩坏。

赵贞吉提出让这些前往南洋教学的士子,五年可授予其举人身份,这一招阳谋,便是切实如同汉高祖刘邦的广赐民爵一般,撬动科举制。

科举制对于大明来说,是选拔官吏最为公正的,这一点是无法反驳的事实,但如今洪治帝广推工业,需要大量的其他人才之时,在让这些士子,去专研四书五经,浪费时间不说,也耽误了大明的国家建设。

大明如今要的是懂各种手艺的匠人及筹算家,以及那些肯为大明化工业‘献身’的道人,而不是整日之乎者也的儒生。

说到道人,从隆庆元年起,被洪治帝关押起来的那些老道士,为了大明的化工,付出了许多,洪治帝也没有忘记他们,在京师城内,特意为他们修建了一所学院,让他们专门选拔一些学生,教授他们熟知的化工知识。

这所学院,洪治帝命名为‘京师道学院’,而老道们称他们的学问,为道学,以前那些炼丹手艺,如今成为炼制研究各种化学药剂,也不算是跨界转行了。

这些老道,开口就是老君言: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完全不在像过去那般,整日里想着如何研究丹药,他们这十几年来,试验过的多了去了,知晓了这些丹药的毒性,再让他们吃下去,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有了陈志的支持,赵贞吉的提议便也被高拱给采纳,一并列入奏疏之中,商议到这个时候,也到了晌午,外头的翰林文书已经过来敲门,告知各位阁老,已经可以用膳了。

会议室内的众人,这才收拾各自面前的奏折,三两一组的走出会议室,前往内阁食堂处用餐。

从隆庆年起,内阁及六部等京师官衙,便各自设立了大小食堂,以供官员们就餐,也得亏是新法施行后,朝廷户部那边有了大笔的进项,隆庆帝才肯这般的‘大方’,给官员们包午餐这一顿。

嘉靖年时,你就别想了,皇帝虽然不差饿兵,可皇帝及户部也得有钱才行啊!

加上那时还没有发票,就是皇宫之中,动不动就是一两银子一颗的鸡蛋,皇帝就是在有钱,也不敢给官员们建食堂,光是这个食材,都能给皇帝造破产不可。

高拱与陈志两人一桌,此时边吃着餐食,便就会议时的一些问题,还在小声商谈着,就听高拱道,“远长,若真的要授予那些前往南洋士子以举人的身份,只怕到时前往南洋之士子过多,导致大明本土科举出现良莠不齐。”

陈志吃了一口烤鸭肉,放下筷子,小声道,“陛下已经不是一两次说过,要大力的提高公务员笔试的规模了,如今的科举,考出来的都是些迂腐的书呆子,陛下早就不满了。”

“你也见识过那些老道整出来的火药,威力之大,是以往那些黑火药数倍,如今那些老道年岁也已高,陛下为了不使好不容易出现的人才,出现断档,一定会让学子们进入道学院学习。”

“科举出来的进士,从政可以,让他们去搞道学方面的研究,就委实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作为洪治帝信任的内阁首次辅,一些大明最新的研究成果,洪治帝也是带过两人去实地看过的。

对于如今大明有这般的成就,高拱陈志两人也是对大明新军有十足的把握的,不说如今新军光是训练及纪律,就甩过去那些卫所兵一大截。

就是新军现在装备的火铳及火炮,内里的弹药,就全都是道学院内的这些老道给捣鼓出来的,这些老道也一改过去养生炼丹的习性,现在是开口道学,闭口老君。

取代科举制,洪治帝就要大力的将公务员笔试给推广向全大明,你不能将全大明的士子晋升之路给堵死,不然是要出乱子的。

虽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出现些心生怨气的,提早将‘东林党’给整出来,也是洪治帝所不想的。

待吃完午餐之后,休息了半个时辰,内阁这才重新忙碌起来,翰林文书们首先就是将各位大臣们商议出来的结果,给工整书写成疏,呈送至司礼监那边。

其余六部官衙的文书,必须呈递至通政司处,唯独内阁这边,可以让人转呈至司礼监处,倒也是内阁的一种权利,省却了传统文书过程的时间损耗。

乾清宫的洪治帝在看到了内阁的这份奏疏后,连忙就将高拱陈志两人,给诏到了乾清宫内殿,对于西南及南洋两事,洪治帝还需要两位首次辅过来。

就具体的一些事,进行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