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穆公的亡马之士和韩简的晋军大战之时,庆郑驾着战车缓缓驶来,他一看秦穆公被围在晋军之间,现在是插翅难逃。
庆郑不被晋惠公器重,不但不听自己劝谏,救援秦国灾荒,相反,还轻信吕甥,郤芮,狐射等人怂恿,不但不救援晋国,相反去攻打秦国,这才惹得秦国来伐晋。
自己好心劝谏,晋惠公不但不听,还把他当成丕郑一伙,差点丢了性命,所以庆郑是一肚子火没处撒。
所以庆郑可不希望晋惠公赢了这场战争,最好是输了,秦国人杀了晋惠公才好呢!
到时候晋国换一个英明君主,对晋国,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于是庆郑来到狐射跟前道。
“国舅,你们在这里磨叽啥呢!国君在那边被围了,再不去救援就挂了” 。
狐射是个无勇无谋之人,打不能打,智商还低,就是仗着自己外甥晋惠公才坐的高位。
狐射听到庆郑所言,于是憨里憨气的道。
“韩简说了,那边不好打,这边咱们只要捉了秦穆公,到时候就算是国君被秦人捉了也不要紧,咱们双方互换国君就行了”。
庆郑道:“嗐……国舅,你糊涂啊!秦国人这次为何来讨伐晋国,这是因为国君三次失信于人,并且还趁着秦国饥荒偷袭秦国。
咱们要是不去救援国君,国君铁定会被秦国人杀了,如果国君被杀,还换个毛线啊!
就算这边捉拿了秦穆公,难道韩简能把秦君杀了吗?到时候为了保全晋国,肯定会把秦穆公放回去,再立新君。
韩简和其他人一样,都对公子重耳心有所属,一旦国君在这里被杀,他们定然会迎接公子重耳回来继位。
公子重耳继位,第一个死的人就是你,然后是郤芮”。
狐射听闻大吃一惊道:“先杀我,这是为何”。
庆郑冷笑道:“哼哼……因为你们两个怂恿国君和秦国交恶,导致秦国伐晋,国君被杀你们两个就是罪魁祸首。
我记得不错的话,是你出的主意,联合梁国偷袭秦国,所以现在必须赶紧去救国君,别在这里跟着韩简耗下去”。
狐射经庆郑这么一忽悠,于是对着自己的手下梁有靡和卾溪道。
梁大夫,卾大夫,赶紧西进,前去救援国君,国君被围,有性命之忧。
韩简听闻道:“国舅,你这是干嘛?国君那边的道路已经被阻断,咱们只有活捉秦君,才能确保国君安全”。
狐射道:“你可拉倒吧!国君是我外甥,我不能看着他被秦人杀了,是晋国忠臣良将的跟我走”。
狐射能力虽然不咋样,但是人家是国君的外戚,身份不同,梁有靡,卾溪这都是晋惠公和狐射提拔的人,自然要听从狐射的,韩简虽说是副帅,可是却指挥不了狐射等人。
梁有靡和卾溪心中暗自思忖,前去解救国君原本就是职责所在,去了能不能救,反正自己尽力就好,就算国君被杀,自己也没有主责。
要是抗命不去救援,国君出现意外,自己就是死罪,吕甥,郤芮,狐射当政,自己一定会被严厉惩处,于是梁有靡,卾溪不听韩简劝阻,立即调转马头,领兵西去前去营救晋惠公。
韩简一看这都走了,剩下他自己玩个屁啊!气得直跺脚,事已至此只能无奈跟着狐射前去营救晋惠公。
秦穆公看到晋国突然撤走,向西边涌去,秦穆公知道他们是去营救晋惠公,于是立即令旗一挥,所有秦君也朝着晋惠公方向移动。
这下好了,果然如韩简所料,晋国军队根本冲不进去,现在秦穆公被人救走,晋惠公也救不出来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公孙枝带着人开始强攻,晋惠公身边的人被打死打伤过半,其他人一看公孙枝和秦军勇猛异常,这里又被重重围困,于是决定缴械投降,剩下晋惠公和郤步杨两人。
公孙枝拿着打铁棍走了过来,对着晋惠公深施一礼道:“晋君别来无恙乎,让你的人停下吧!要不然我这铁棍可翻脸不认人”。
公孙枝一棍砸下去,把晋惠公的戎车砸掉半拉,晋惠公和郤步杨扑通一声甩下车去。
此时韩简等人强攻,终于撕开一道口子,冲进来之后才发现为时已晚,晋惠公已经被公孙枝活捉。
公孙枝手拿大铁棍,指着晋惠公道。
“你们再上前一步,老子就砸烂他的脑袋”。韩简等人这下子傻眼了,国君没救成,秦穆公也丢了,韩简大骂庆郑和狐射误事。
此时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国君被抓个个都得死,并且还要连累家族,于是韩简等人请求公孙枝。
“休要伤了我们国君性命,我们愿意投降,以我们的性命换去国君性命”,于是韩简,狐射,郤步杨,卾溪,梁有靡一共二十三名晋国将领放下武器投降秦国。
而此时庆郑早就溜之大吉,在晋军当中制造恐慌,说是国君已经死了,晋国大败,于是晋国将士立即溃败,秦军乘机追杀,晋国军队溃不成军。
庆郑则带着残兵游勇朝着都城绛城逃去,秦军占据整个韩塬,秦穆公大胜晋国,并且活捉晋惠公。
秦穆公获救后就询问这些野人,你们是那部分秦军,为何如此不顾生死保护我。
于是野人就告诉秦穆公,他们是为了报答秦穆公不杀他们当年偷马吃的恩德。
秦穆公告诉他们,我可以册封你们为正式官职,编入秦军,这些野人道。
我们只会种地,目不识丁,醉不了官,秦穆公赏赐他们金银,他们也都谢绝了,告诉秦穆公,打完这次战事,他们还要回去务农,给秦国种好土地也是报国之情。
秦穆公听闻此言,顿时热泪盈眶,回头告诉百里奚道。
百里大夫,你说说,就连这目不识丁的野人,尚懂得知恩图报,恪守信义。
那夷吾堂堂一国之君,以怨报德,毫无信义,竟然不如野人,真是让人唏嘘。
百里奚感慨万千地说道:“今日秦晋两国国君竟同时遭遇危难,但最终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别啊!
想那晋国,君与臣之间龃龉不合,相互猜疑、争执不断,导致指挥混乱不堪,以至于他们的国君都被生擒活捉,成为阶下之囚。
再看咱们秦国,君臣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尤其是国君您,平素宽厚待人,对待子民犹如亲生子女一般关爱有加。
若是当初您未能保持那份宽厚大度,执意要将那些偷吃了您战马的野人处死,只怕今日国君您也难以幸免,性命难保啊!
此乃先古圣贤所极力推崇之事——国君具备贤能之德,施行仁政以治理国家,则国中之人皆能效仿圣贤之行。
反观晋国,自从晋文侯之时起,便屡屡发生以下犯上之举,小宗竟敢公然取代大宗。
如此一来,整个晋国从上至下,无论是国君还是臣民,个个皆是极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之辈,全然丧失了仁义道德之心呐!”
秦穆公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赞同道:“百里大夫所言甚是!从今往后,寡人定会加倍留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时刻秉持仁德,关爱百姓,勤勉政事,致力于治理好咱们秦国。
若能如此坚持下去,又何必担忧我大秦无法向东拓展疆土,称霸天下呢!……”
欢迎阅读下一章晋惠公被囚灵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