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村滥 > 第425章 桂琴嫂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靠山屯出发到杨树屯就不远了,全程国道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林翠薇很奇怪这里的村子为什么都叫什么什么屯。

这话要是说起来那可就远了,过去山海关以北人烟稀少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在此活动,满清在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只是女真的一个部落世代就居住在这里。

后来推翻了大明的江山建立了大清,从那时候开始,满清政府下令封锁了山海关以北、现在的东三省地区,认为那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不允许随便进入采伐、开垦、定居,怕破坏了祖龙风水。

后来到了嘉庆年间,京城的八旗子弟越来越多,这些人的祖上当年都是随着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后来又跟着皇太极打天下的这些人。

这帮小子自持祖上的功绩横行霸道到处惹是生非,嘉庆帝就把这部分人给送到了老祖宗的龙兴之地,让他们开垦耕种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所谓的“屯垦”

这些人也按照八旗那样分成无数个小队建房耕种,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个村屯。

在解放后也搞过屯垦,但形式上就有所区别了,确切的来讲应该叫军垦,又或者是某某建设兵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地区。

在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别的没有,全都是一望无际的庄稼,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别看杨桃小学都没毕业,但肚子里还真有点东西,当地这点事林翠薇问什么她都能答的上来。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说的一点不假。

三个女人虽然没真的唱戏,但却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的热火朝天,有的地方听不懂,三个人又连说带比划。

……

在杨桃的指引下,路虎车下了国道一拐弯上了一条土路。

又往前走了一段,远远的就看见庄稼地当中矗立着一棵十分高大的杨树,枝繁叶茂目测少说也得有三四十米,普通的杨树能长这么高可不常见。

杨桃指着杨树说道:“看见没?那儿就是杨树屯”

顺着村道一直往前走,再看那棵杨树越发高大了起来,等到杨树底下就到地方了,这棵杨树正长在村头。

杨桃指着车窗外冲根壮说道:“村头第三家就是”

根壮点着头数到第三家把车停了下来。

几个人下了车,根壮仔细看了看。

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子,红油漆的铁大门,用土坯砌的围墙,院里散养着几只小鸡正在地上刨土找虫子吃。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这户人家的日子过的应该还不错。

这时,不知是从哪儿跑来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围着车看了看又仔细打量根壮他们。

其中有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歪着头问道:“你们是来找梁老仙儿的吧?”

根壮一愣。

“梁老仙?谁是梁老仙啊?”

大一点的孩子“哼”了一声很得意的说道:“连梁老仙都不认识,告诉你吧,可神了,经常会有大汽车来找他,连村长都得听他的”

小孩子这几句话听着似乎没头没尾,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

不用猜也能知道,梁老仙肯定就是梁教授。

可为什么梁教授在杨树屯会有这样一个绰号呢?

肯定是这里的人知道又或者是亲眼见识到了他的手段。

经常有大汽车来找他就更好理解了,梁教授手段非一般可比,名声肯定是传出去了,所以就会有些人过来找他处理一些特殊的事情。

至于村长都听他的那就不用提了,村里有这样的一个人还不得供起来呀?

根壮心里暗暗埋怨梁教授,年轻时视金钱如粪土,怎么越老越财迷啊?

都这么大岁数了反而搞起副业来了,难道退休金不够用?又或者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有困难你跟我说呀,还用得着这样吗?

一想到这儿,根壮心里不免有些心酸,感觉有些亏欠。

几个人在大门口说话的声音应该是被屋里的人给听见了,就见从屋里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站在屋门口仔细打量根壮他们。

杨桃冲那个妇女挥挥手大声喊道:“桂琴嫂子”

就见妇女一拍大腿,嘴里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就快步走到了大门口。

“哎呀妈呀!真是杨桃,你咋来了呢?”

妇女边问边打开了大门。

杨桃急切的问道:“粱教授在吗?”

妇女扫了一眼其他人答道:“在家呢,有事啊?”

听说粱教授在家,杨桃松了口气,赶忙冲根壮说道:“根壮,这就是粱教授的侄儿媳妇桂琴嫂子”

根壮急忙上前说道:“你好桂琴嫂子,我是根壮”

根壮与眼前这位桂琴嫂子彼此是第一次见面,但这位桂琴嫂子却听粱教授说过根壮以及他的过往。

桂琴看了一眼根壮身后的路虎车很热情的说道:“原来是根壮大兄弟啊!二叔可没少念叨你,赶快都进屋吧”

初次登门自然是不能空手,更何况这次来是有事找粱教授帮忙,几个人拎着大包小裹的跟着桂琴嫂子往里走。

等进了屋,就见粱教授正盘腿坐在炕桌前用毛笔在黄纸上写写画画,一见根壮来了头也没抬只是轻声说道:“根壮来了,坐吧,一会就写完了”

根壮没敢打扰,歪头仔细看了看,原来粱教授正在写挽联。

根壮疑惑的问道:“师叔,你这是......?”

粱教授写完最后一个字捧起挽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说道:“刚接了个白事儿,明天一早就要用”

根壮以为只是熟人或乡里乡亲的帮忙而已于是说道:“师叔,帮忙操办白事儿怎么还得你给写挽联啊?”

粱教授没有回答,桂琴说道:“啥帮忙啊,一场白事儿再加上选坟茔地人家给一千块钱呢”

听桂琴这样说,根壮心里就是一酸。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粱教授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要如此操劳,这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