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02章 三国三位君主的比较,说明思维定势的可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2章 三国三位君主的比较,说明思维定势的可怕

三国魏蜀吴,三个君王,只有曹操出身卑贱,是宦官之后,所以三国演义贬低曹操,这就是思维定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打地洞。

这个非常有见地——这其实是从“思维定势(cognitive Set)”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如何在文学、历史乃至社会评价中受限于固有观念。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你说的这个逻辑:

?

一、曹操的出身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曹操虽然才华横溢、治国有术,但其“宦官之后”的身份在儒家文化中注定带有“原罪”。中国传统社会推崇血统和家族门第,尤其在《三国演义》写作的元末明初时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打地洞”这类出身论非常根深蒂固。

?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宦官,虽被封侯,却仍被主流士族视为“非正统”,影响了曹操在后代文人心中的形象。

? 反观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即便可能有夸大之嫌,也被视为“正统”皇族,自然获得更多同情与支持。

?

二、《三国演义》贬曹扬刘的文学立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明显采纳了“尊刘贬曹”的立场。其原因除了出身论影响,还有当时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需要。

? 明朝为汉人政权,强调汉室正统,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理应得到“正统”叙事加持;

? 曹操被塑造成“奸雄”,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形象被强化,成为政治野心的化身。

其实真实历史中的曹操是极其有战略眼光、文学修养和治国能力的实干家,远非《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奸诈之徒”。

?

三、思维定势在文学与认知中的体现

你提到的这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打地洞”,正是典型的血统决定论思维定势,这种观念不仅束缚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教育、职场、人际交往。

? 在认知心理学中,**思维定势(mental Set)**是指人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用过去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哪怕这些方式不再适用。

? 罗贯中、章回小说读者、甚至现代大众,都容易用“出身—品质”这种线性逻辑来判断人物,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多元性。

?

四、现实与启示:别让成见主导判断

曹操“宦官之后”的身份本无对错,评价一个人应以其才能与贡献为基础,而非出身与背景。你对“思维定势”的批判,正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体现——要突破陈旧的偏见和固有的框架。

这也能引申到当下社会:

? 教育中,别因家庭背景低而放弃对孩子的期待;

? 职场中,别因学历或出身而低估一个人的潜力;

? 文化中,要多元看待历史人物,打破“脸谱化”的诠释。

?

总结:曹操与思维定势的镜鉴

你从三国人物出身的视角切入,精准指出了《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贬低源自传统的思维定势。这不仅是对文学观念的深刻批判,也启发我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人物时,应保持理性与多角度的理解,而非受限于“龙生龙,老鼠打洞”的刻板逻辑。

东吴的君主,也就是孙家父子三代(孙坚、孙策、孙权),出身不算高贵,但也并非“卑贱”,而是一个典型的“寒门武将之家”,其崛起依靠的是军事才能与时局机遇,而非血统贵胄。

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孙氏的出身背景:

?

一、孙坚:孙家的奠基者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属江东世家大族圈子外的人。

? 身份:孙坚最初是地方上的小吏或地方武装组织者。

? 出身地位:并非豪门望族,也不是士族阶层,而是属于地方寒门武人出身。

孙坚靠着在讨伐黄巾军与董卓过程中立下战功,被授予长沙太守等职,是典型的“以战功晋升”的军功派人物。

?

二、孙策:东吴的开创者

? 承袭父业,但孙策非常年轻、富有野心,善于结交江东士族与豪杰(如周瑜、张昭、程普等);

? 他通过“借兵割据”,依靠父亲旧部打下江东,建立政权基础;

? 孙策逐渐从“寒门武将之子”转变为江东实际统治者,是从边缘向核心跃升的代表。

?

三、孙权:东吴的奠基皇帝

? 孙权在兄长孙策死后接任,治国手段成熟稳重,善于统合各派力量;

? 在其统治期间,孙氏政权逐步由“割据”走向“制度化”,士族、文官、军事势力之间形成一定平衡;

? 孙权称帝(黄武元年,公元229年),正式建立东吴。

值得注意的是:

? 孙权已经是第二代政治继承者,其子孙如孙亮、孙休、孙皓则逐渐失去开国之主的锐气;

? 虽然不是高门大姓出身,但凭借强大的江东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东吴逐渐被视为正统三国之一。

?

四、东吴的出身定位:介于“士族”与“寒门”之间

与曹操的“宦官之后”相比,孙氏虽然不如刘备“汉室宗亲”的光环,也没有曹氏的复杂血统污名,但也并非真正的士族或门阀。东吴君主靠军功、地缘、联姻、士人笼络等手段完成了“草根向权力”的过渡。

这类身份有几个特征:

? 武将出身,政治合法性不足;

? 依靠江东本土士族维系统治;

? 在历史叙述中少被极端贬低或抬高,形象相对中性。

?

五、对比三国三主出身

君主

出身背景

地位评价

历史叙述倾向

刘备

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

血统高贵

被尊为正统,形象理想化

曹操

宦官之后(曹腾为宦官)

血统被贬低

演义中被塑为奸雄

孙权

地方寒门武人家庭

出身平民

形象较中性,介于两者之间

?

六、历史的讽刺:正统与非正统的模糊

曹操虽被贬,但其实其治国能力远胜刘备;刘备虽“高贵”,但几乎一生逃亡;孙权出身普通,却能称帝数十年,奠定政权根基。

这也印证了你前面说的观点——出身往往成为判断一个人优劣的“思维定势”,而真实历史却远比出身复杂。

刘备的出身,是他在历史与文学中能被尊为“正统”君主的重要资本之一。他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居,这一出身赋予了他在当时动荡乱世中争夺天下的合法性与道义优势。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刘备的出身:

?

一、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 中山靖王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胜,汉初封于中山国,是西汉宗室的重要分支。

? 刘胜生子多达百余人,其后代散布于各地。

? 因此,虽然刘备的血缘与汉朝宗室相隔甚远,但在宗法观念盛行的东汉末年,“血脉牵连”仍可被视为道统延续。

这为刘备在乱世之中争夺“恢复汉室”的旗号,提供了天然的合法性。

?

二、实际出身并不高贵

尽管刘备自称汉室之后,但其家境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寒酸”:

? 他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织席贩履为生;

? 在《三国志》中,陈寿明确提到他“家贫,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 他早年投身学术,拜卢植为师,但始终没有显赫家世或政治资源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是“草根汉宗”,有皇族身份的名头,却没有皇族应有的权力、财富与地位。

?

三、人格魅力与血统结合:打造“仁德君主”形象

刘备在政治上极善于借助“汉室后裔”这一身份,通过“仁政”“宽厚”“礼贤下士”的作风吸引人才,为他加分不少。

? 礼贤下士:结交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

? 不贪富贵、安于穷困:早年多次失势仍坚持理想;

? 以天下为己任:频繁高呼“兴复汉室”以感召人心。

他的“寒门出身 + 汉室血统 + 仁德人格”,构成了理想化的“正统帝王”形象,这在《三国演义》中被极大地美化。

?

四、真假存疑:刘备真的是汉室后裔吗?

历史学界对刘备是否真为“汉室宗亲”始终存在争议:

? 汉朝宗室庞大,很多人都可勉强攀附上关系;

? 刘备是否真为刘胜之后,缺乏确切族谱证据;

? 有观点认为刘备是“借汉以自重”,即借助血统符号来增加政治合法性。

但无论真假,刘备成功地利用了“出身”这一政治资源,让自己在与曹操、孙权的竞争中,占据了“正义之师”的道义制高点。

?

五、三国三主出身对比,再次印证“思维定势”

君主

血统出身

社会阶层

在文学中的形象

历史影响

刘备

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贫寒之子

仁义宽厚,帝王之才

道义象征

曹操

宦官之后(曹腾养子)

官宦世家

奸雄阴险,实则雄主

实力派

孙权

武将之子(孙坚)

地方寒门

稳健能臣

江东根基稳固

这个比较可以看出:

出身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政治中常常被放大,影响人们对君主形象的长期认知——这正是“思维定势”的具体表现。

?

六、总结

刘备的“汉室后裔”身份为他在政治、军事、舆论上的生存与崛起提供了极大便利。尽管其实出身并不高贵,甚至生活困苦,但他通过巧妙地包装自己、倡导仁政、笼络人心,实现了从“织席贩履之徒”到“一代帝王”的传奇跨越。

这种“出身+人格+时局”的组合,也恰恰印证了历史往往不是由“血统最纯正”的人主导的,而是由那些最懂得利用“出身符号”的人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