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完我妈,我立即想写的是我的老外公,尽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可是,我在我妈身上,看到了他。甚至,我因为看到了他,还看到了我的老外婆,尽管我也可能没有见过她。又或者,他们我都见过,当时只是没有意识到那是我的老外公和老外婆。
千万不要因为我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又读了一个博士后,就以为我从小就很聪明。事实上,我从小到大,对很多事情压根就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并不是我主动选择漠不关心,而是我的身体决定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那么多。
从小就常常生病的我,养成了一个我现在才觉察的习惯:别人不找我,我基本上不找别人,非必要不互动。
雍正、乾隆两朝的宰相张廷玉幼年也常常生病,走路没有走几步就气喘吁吁。但是,雍正皇帝后来发现,张廷玉竟然能够一天完成别人十天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张廷玉总结分析的时候,特别感激他的父亲张英,那个六尺巷的主角。
那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至今让我们吟诵的诗词,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着张英的大方与豁达。
为什么张廷玉会特别感谢张英呢?因为,张英将他带在身边重点培养,更因为,张英告诉张廷玉,凡事不要入心。心里不搁事,就不会那么累了。
张廷玉慢慢放下了心事比较重的毛病,从此之后,他的人生越来越好。
我走了三步。最开始的时候,心里不搁事。后来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心事重重。再后来又一次回到心里不搁事的状态。
我最开始心里不搁事达到了什么状态呢?那时候我们活在山村里,十里八乡各种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
于是,每次出去,我爸和我妈总会告诉我:“这是你太太姥爷。”“这是你太老爷。”“这是你舅老爷。”“这是你舅。”“这是你表哥。”“这是你侄子。”“按辈分算,他是你孙子辈,但你们年龄相当,就直接叫名字吧。”“按辈分算,他是你玄孙,但……”
我从来都是耳朵进,嘴里出,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无论我爸还是我妈,还是我的其他亲戚,见一次介绍一次,从来不会因为我不认识他们了而觉得有什么问题。我也不觉得我自己必须认识他们。
现在这么想着,还挺同情王熙凤和贾府里那个聪明伶俐的小丫鬟小红的。那么累心,不累吗?!
今天因为回忆起我妈的传承和发展,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外公和我的外婆都有长寿基因,在我小时候常常拜见老外公和老外婆。也许,他们中就有我现在笔下所写的老外公和老外婆。毕竟,我外婆曾经五代同堂,我的老外公和老外婆见到我这个第四代,还是很有可能的。
这么想时,我竟然有一种愉快的情绪升腾。也许是因为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