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毕竟此时牵扯甚广,甚至连地方豪强集团的利益都会有所牵扯,如此大张旗鼓,势必会引发他们的不满。”

“而这些地方豪强又基本上都雇佣了一批无状儿,专门替他们解决这些麻烦的。”

“若是事情闹大,说不定还会因此而产生动乱,让当地百姓们不稳,恐有刀兵倒悬之苦啊。”

摄政王一脸奇怪地看着这个官吏。

“这位大人看着有几分脸生,你可是新晋调上来的?”

“是,在下不才,只是区区一个并不成熟的念头而已,权当抛砖引玉,让殿下见笑了。”

即便是在面对摄政王朱柏,他的表现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这也不由让摄政王朱柏对他多看了两眼,心中将他的面向记住了。

“我麾下精兵强将如云,若是有人胆敢作奸犯科,鱼肉相邻,被我发现了,必定会亲自主持这个公道!”

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朱元璋也同样持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这样做的性价比未免也太低了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劳民伤财。

现在大明的情况才刚稳定下来,百废待兴。

如果能够将这笔钱,用到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地方,将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看上去像是在端水,两边各自夸奖几句,又责怪了一二。

但实际上,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那隐晦的态度和倾向。

对此,身为摄政王的朱柏,当然不能强求朱元璋的眼光,能够跟一千多年后的自己相提并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限制和局限。

自己能够成为那一尾跃出时间长河、逆流而上的唯一,并不代表朱元璋也能如自己一般。

再者,他之所以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迎合朱柏,其实也是因为他心系百姓的表现。

朱元璋在历史上,再怎么被人黑,但至少就文治武功、治理天下而言,这是绝对黑不动的。

想到这儿,朱柏思索了片刻。

决定还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正面说服众人,以免夜长梦多。

毕竟,要是失去了眼下这个最好的时机,再往后要等到什么时候,那可就难说了。

“父皇,儿臣斗胆,有几句话想说。”

朱元璋看了朱柏一眼,沉声道:“准了。”

“父皇,先前我所推崇的一条鞭法,其主要内容便是放弃征收实物与劳力,州县仍然能够以原有的税额为基础,按比例分摊到田地、人丁上。”

“各种田赋、徭役、杂税一律合并计算,以此来征收银两。”

紧接着,朱柏便向众人阐述了他的观点。

洋洋洒洒,鞭辟入里。

众所周知,明初的时候规定里甲十年一役的轮流服制度,被改为了每年出银代役。

把力役分摊于田赋,每一丁出银若干,定每一亩田出银若干,赋役皆折纳银两。

赋役的催征、收纳和解运将不再由百姓助力,改为由官府统筹自办。

换个说法,其实一条鞭法就是以徭役、田赋合二为一的征税制度。

就跟我们现在社会的税务一体化、政务一体化,是同一个道理。

这样可以简便了征税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止富户的逃避纳税,也因此由实物纳税改成了折为银两。

这种做法,就目前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基层官吏在粮食转钱、钱转事物的过程之中赚取差价、牟取私利。

继而,减少了营私舞弊的机会。

但是!

这样做,并非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一条鞭法只能算是当下能够给出的最合理的方式,但实际上它远远不算完美。

毕竟,这个税法是根据田亩面积进行计算的,而不按照土地的实际产出进行计算。

众所周知,地是有好有坏、有肥有贫的区别。

对于一些没有好地、肥地的农民而言,这种收税的方式其实是相当不公平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没有考虑进去,那就是南方、北方存在的地域差异。

北方的土地相对比较贫瘠,就产粮的量而言,是远远比不上南方,尤其是江南鱼米之乡。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以前北方的农民,有很多都是需要靠徭役和体力劳动,去抵扣赋税。

像是现在这么进行一个更改,其实对于北方的农民而言,负担和压力反而是更大了。

因为农民必须在完税期之前,将自己在地里所生产的粮食进行变现,这样他才能够去进行缴纳税收。

在这个时候,又会产生一个更加新的矛盾,那就是所谓的供需关系与价格波动。

供需关系会极大影响价格的波动。

当百姓们扎堆一起卖粮食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买方市场,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银价就会上涨。

这一升一降,负担可就全部都来到了老百姓的肩上扛着。

双重损失!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可能过得就会比以前更加辛苦,付出更多。

这样的变法,最终会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社会的贫富差距,将会更进一步扩大,社会之间贫富矛盾也会愈发尖锐。

说到这儿,朱柏看了众人一眼。

继续阐明之前一条鞭法所存在的最大的一个弊病!

那就是方便政府加派赋税、杂役!

剿匪、练兵、征兵等等,都可以分摊到田赋之上,由老百姓们进行分摊。

这样一来,老百姓将会再度生活在水生活热之中。

跟当初被元鞑子们欺负,又有什么区别?

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文武百官们都不由瞪大了双眼,仿佛看神明野兽一般看着朱柏。

尤其是刘伯温、杨宪、宋濂等人。

因为这些问题,他们其实也有想到过的。

但自问也没有摄政王朱柏所想的那么彻底,那么透彻,只能大致感觉到这样做似乎是有些不够妥当的。

就好像是近视眼,还没有戴眼镜,看什么都模模糊糊的。

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朱柏的这一番话,就等同于是给他们配上了镜片,让他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