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干勇院士,1947年8月3日出生于四川内江。
内江,古称汉安、中江,别称甜城,现为四川省辖地级市。
内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位居重庆、成都两大城市中心,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成渝之心”之称。
内江是国家重点交通枢纽之一、“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交接点。
内江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梁州之地,西汉首设资中县,东汉设汉安县,南北朝汉安县更名为中江县,隋朝因避讳得名内江县 。
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 。
之后行政区划又有调整,逐渐形成如今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代管隆昌市的格局 。
内江人文底蕴深厚,圣水寺被誉为“川中第一禅林”,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依山沿江而建,含东汉崖墓、唐宋石窟造像等历史遗存 。
内江牌坊文化源远流长,隆昌古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建筑格式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等 。
内江古镇文化独特,罗泉镇、云顶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其中,罗泉古镇有1700多年历史,有“九宫一寺八庙”等古建筑。
云顶镇素有“古寨之乡”美誉,境内云顶古寨是全国两大古寨之一 。
内江人才辈出,它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 。
此外内江还涌现出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教育家董均、宋代理学家陈抟、被孙中山授予四大将军之一的喻培伦大将军等杰出人物。
出生地解码
干勇院士出生于四川内江,内江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从多方面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江地处四川东南部,是重要的交通和物资集散地。
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其接触各类科学知识和研究资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当地的矿产资源等,可能激发了干勇对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兴趣,为其日后从事相关研究埋下了种子。
内江的山水等自然环境,培养了干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如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地质地貌等,促使他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锻炼了他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他探索自然规律,为其科研之路奠定了思维基础。
内江历史悠久,从古代的建制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经诸多变迁。
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干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立志在科学领域为家乡、为国家争光添彩,以科技成就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内江文风鼎盛,历史上人才辈出,如张大千、范长江等。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激励着干勇追求学术卓越。
这为他树立了高远的人生目标,促使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
内江众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对干勇产生了直接的激励作用。
张大千在艺术领域的创新精神、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等,让干勇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从而激励他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院士求学之路
1965年09月—1970年08月,干勇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就读大学本科,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79年09月—1982年06月,干勇在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炼钢专业攻读硕士,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03月—1987年12月,干勇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钢铁冶金专业攻读博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干勇院士的求学之路,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东北工学院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学习,让干勇打下了扎实的工程学基础。
他掌握了热能转换、能量传递等基础知识,为其后续在钢铁冶金等领域涉及的热工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科阶段严格的课程学习和学术要求,培养了干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习惯。
这使他能高效地吸收新知识,为其后续深入科研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
热能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干勇初步形成了工程思维。
他学会从实际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在他日后科研中用于解决钢铁冶金工程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硕士转读炼钢专业,干勇的研究领域从热能工程拓展到钢铁冶金的核心环节。
他深入学习了炼钢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为其综合研究钢铁生产全流程奠定了基础。
硕士期间,干勇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锻炼了他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
上海工业大学的学术氛围及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干勇接触到炼钢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
同时 这也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促使他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找准切入点。
在钢铁研究总院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干勇得以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聚焦前沿课题,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钢铁材料组织性能控制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专业造诣。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行业顶尖科研机构,拥有先进设备、丰富科研资源和优秀科研团队。
干勇在此能开展高水平实验研究,与同行专家交流合作,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为取得创新性成果创造了条件。
博士阶段面临高难度科研挑战,干勇在攻克难题过程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面对复杂的钢铁冶金问题,能持之以恒地探索解决方案,这种精神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品质。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08月—1979年08月,干勇在四川内江电力修造厂担任技术员。
1988年01月—1993年10月,干勇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炼钢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
1993年11月—2001年03月,干勇担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
1994年11月,干勇出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04月,干勇出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06月,干勇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
2009年06月—2011年08月,干勇担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2010年06月—2014年06月,干勇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研究员。
从业之路解码
干勇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四川内江电力修造厂担任技术员期间,干勇参与电力设备修造等实际工作,积累了大量现场实践经验。
他深入了解设备运行原理、生产工艺等,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使其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工作中,他需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这锻炼了他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面对复杂问题能迅速找到切入点,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科研中至关重要。
基层工作培养了干勇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职业态度,让他明白踏实工作的重要性。
这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炼钢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干勇主持和参与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他深入研究炼钢技术,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成为院士积累了坚实的学术资本。
担任炼钢室主任和总院副院长,干勇负责团队管理和项目统筹,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和团队领导能力。
他能有效整合资源、激励团队成员,为开展大型科研项目和带领科研团队打下基础。
在总院的工作,使干勇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合作,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
这提升了他在钢铁冶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他后来当选院士赢得了同行认可和支持。
担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等职务,干勇从更高层面参与行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
这拓展了他的战略视野,使他能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为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
这些岗位让干勇有机会整合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科研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随着职务提升,干勇肩负更大责任,这强化了他的使命感,促使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他带领团队攻克更多行业关键难题,为行业发展做更大贡献,这种责任担当也是他成为院士并持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院士科研之路
干勇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冶金材料专家,长期从事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工作。
干勇首次提出亚快速凝固的cet自由晶粒的半定量计算公式,为连铸过程中晶粒生长和凝固组织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有助于优化连铸工艺,提高铸坯质量。
干勇建立了伺服振动系统两级固定匹配控制模型等多种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结晶器弯月面综合计算模型。
这为连铸装备的设计、优化和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提高了连铸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干勇建立了带液芯压下过程的传热及应力变形耦合模型和仿真软件,能精准模拟连铸过程中复杂的物理现象。
这为解决连铸坯内部质量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可指导实际生产中工艺参数的调整。
干勇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半工业化和工业试验薄板坯连铸机组。
该机组在椭圆双曲面结晶器理论设计等方面有创新,它推动了我国薄板坯连铸技术的发展。
同时,它也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薄板坯连铸生产线的国产化和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干勇主持了高效连铸关键装备及系统技术开发,形成自主产权的高效连铸软硬件配套工程技术,推广以连续锥度结晶器等为核心的方坯高效连铸技术。
该技术提高了连铸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我国连铸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升级。
干勇主持了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
他从整体上,对钢铁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促进钢铁工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干勇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现代连续铸钢实用手册》等着作3部。
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传播,为钢铁冶金领域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干勇获准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这些专利涵盖了连铸技术、钢铁冶金工艺等多个方面,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之路解码
干勇院士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他在凝固理论、系统模型等方面的突破,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科研视角。
这也奠定了他在钢铁冶金学术圈的地位。
这些理论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据,得到了学界高度认可。
在技术研发成果上,干勇在薄板坯连铸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等取得的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这显着提升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这些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他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卓越能力。
这在院士评选中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干勇丰富的论文着作和众多专利成果,一方面扩大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专注与持续贡献。
这些成果综合起来,全面展现了干勇院士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创新性、引领性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使他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院士。
后记
干勇院士的出生地四川内江,其深厚文化底蕴为他奠定了精神基石,激发他探索求知的欲望。
求学之路上,他从东北工学院到上海工业大学再到钢铁研究总院,系统且扎实的专业学习,使他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
从业之路中,他从基层技术员到科研机构领导岗位,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管理经历,让他得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能力,拓展了他的科研视野和战略眼光。
科研之路上,他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其成果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确立了他在钢铁冶金领域的权威地位。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