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 第126章 买船和造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来话长,这保乡军的第一桶金便是从贩卖私盐开始积累,如今那海边的盐田规模已经经过数次扩建,足足有一千余亩。

盐工.护卫等杂七杂八的人员约六七百名,像牛.骡等牲口也有好几百头。

这一年下来,扣掉各种开销和成本后,利润足足有五万多两。

而这渔人头领郑元秋,之前便是负责管理这盐田的一概事务,将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

而作为最早的从龙之臣,徐晋对他也是极为信任。

这盐田运转的过程倒也不是一帆风顺,期间遇见过好几次海盗侵袭。

最厉害的一回大约在两个月前,北部湾上一支数百人规模的海盗杀上海岸,冲进盐场之后见人就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情况危急万分,保乡军当时又在和明军交战,根本无暇顾及此地。

最终还是郑元秋力挽狂澜,率领由渔人组成的盐场护卫和诸盐工将海盗击退,盐场足足死了上百号人,就连他自己也是身负重伤。

徐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火冒三丈,不过介于当时的处境,也根本没有精力和资金去剿灭海盗。

不过现在总算是站稳脚跟,这水师的事情也应该提上章程了。

“别来无恙,老郑。”

徐晋笑呵呵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伤势恢复的如何了?”

郑元秋心中一暖,笑道:

“不碍事,呵呵…多亏了柳神医啊。”

徐晋微微点头,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此些海盗伤天害理,死有余辜,不仅是盐场,就连我保乡军的货船都曾遭其多次袭扰...”

“我意组建一支水师,由汝统御兵将。”

“如何?”

听见这话,尽管心中早有准备,但郑元秋还是欣喜万分,如此一来自己便是水师的一把手了。

盐场虽好,但他更喜欢乘风破浪,于大海上遨游四迹。

此为渔人的天性,沁入骨血的本能。

“敢不效命?”

听见这个回答,徐晋非常满意。

他表示,鉴于目前的财政状况,最多给水师一个“都”的编制,也就是千余号人。

等日后打下来的地盘大了,再继续扩张。

而水师所需的一干兵卒,即日便会开始招募。

如果,郑元秋看上步军中的哪个军官.将领,也可向自己申请,将其调到水军中。

兵员编制的的事情,相对来说好办一些,毕竟徐晋也没打算让郑元秋立马就和明军,或者夷人水师作战。

还是有一段时间可以操练兵员的,等初步形成战斗力后,先把北部湾的的海盗荡平再说,也算是实战演练了。

而这郑元秋虽说只是渔人身份,但其爷爷和父亲皆在广东水师担任过低级军官,后因战败被杀,这才家道中落。

此人也算是水师世家了,自幼耳濡目染,虽只习得纸上谈兵之法,并无实操。

不过,眼下保乡军中却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兵卒的事儿相对好办一些,末将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给大将军操练出一支可战之军。”

“不过...”

郑元秋犹豫道:

“这战船的事该当如何?”

“此物造起来不但费工费力,还需有技艺精湛的各种船匠,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徐晋深以为然,别说战船了。

就是一艘普通的大型商船,从龙骨船架的选材打磨到船体的加固.封漆,没个一年半载别想下水。

尤其是像“宝船”那种大型远洋海船,造价极其高昂不说,那船身所用的龙骨就难倒一大片了。

能给这种巨船做龙骨的木材,可是极为稀缺的。

非倾国之力,不可造成。

故此,才有了“百年海军”这句话。

对于这个问题,徐晋胸中早已有了对策,那就是“买!”

从夷人手里买。

战船估计够呛能弄到,老旧一些的武装商船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商人是不会跟银子过不去的。

话说回来,其实大明的造船技术已经是封建王朝的巅峰。

尤其是在明朝早中期,其海船领域在全球范围都是首屈一指。

绝对的遥遥领先。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宝船大福号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六十米,载重八百吨,吃水两千多吨。

与这个庞然大物比起来,把同时代的欧洲海船放在跟前,就跟竹筏差不多。

只可惜,随着海禁政策,大明的海船优势逐渐丧失。

到了十六世纪的时候,甚至被欧洲反超,从而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言归正传,回到买船这件事上来。

此前,保乡军与红夷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葡萄牙商人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双方交易频繁,彼此都还算满意。

保乡军这边向来结账爽快,属于优质客户。

而红夷商人也是极有信誉,轻易不会耍什么花招。

直至后来,红夷人想以“燧石”.“硝土”为筹码来换取在保乡军治下的传教权,以及建造教堂。

却被徐晋直截了当的拒绝,连商量的机会都没给。

红夷人自然心中不忿,便大幅度缩减了与保乡军之间的贸易往来。

向来不会坐以待毙的徐晋,却找到了他们的死对头佛郎机人。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西班牙人。

好事从天而降,直把佛郎机商人乐的鼻涕泡都要冒出来了。

这钱你不挣是吧?

我挣!

商人都是理性的,见“制裁”这个手段没用,红夷商人连忙又全面敞开了贸易。

如此,徐晋如今便有了两个可以选择的商家。

“买船一事需卿多加留意,最好货比多家,挑些船况好的。”

徐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郑元秋:

“暂且以大小船十艘为标准,预算控制在三万两银子之内。”

“遵命!”

郑元秋不敢怠慢,连忙回家简单收拾之后,便立刻就准备带人去与这两名商家谈判。

看看哪家的性价比更高。

船的问题总算是有了解决办法,不过,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

若从长远来看,自行建造海船才是正道。

徐晋自不会将自己的命门让别人掌握,因此在郑元秋带人出海买船之时。

他便在裴山县沿海成立了,集研发.制造为一身的,造船机构。

并命名为:

“南部造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