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图中c装置里是反应后的产物(含有有机物)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9.将若干只蝗虫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蝗虫用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b组蝗虫不使用杀虫剂.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蝗虫的后代比b组蝗虫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蝗虫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A组蝗虫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杀虫剂处理,使 (选填“有抗药性”或“没有抗药性”)的蝗虫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 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杀虫剂处理,有抗药性和没有抗药性的蝗虫都存活下来。
(2)在实验中,蝗虫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变异的方向是 的。
(3)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4)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蝗虫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增强是由于 的结果。
【答案】(1) 有抗药性 遗传
(2)不定向
(3)有无杀虫剂处理
(4)自然选择
【分析】蝗虫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蝗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详解】(1)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抗药性弱(或没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A组蝗虫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杀虫剂处理,使抗药性弱(或没有抗药性)的蝗虫被淘汰,有抗药性的蝗虫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杀虫剂处理,没有抗药性和有抗药性的蝗虫都存活下来。
(2)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害虫种群中存在着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3)A组蝗虫用-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理,b组蝗虫不用杀虫剂处理,故该实验中的变量是杀虫剂处理的有无。
(4)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