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正月就是年,整个应天城里的热闹气氛一直到了二月初才算是告一段落。
年过完了,自然这些学子就要出发去河南报名参加书院的测试了。
此时的贺太平有些失落,从这次离家,孩子们估计到了过年才能回来。
一大早看到人坐在府前愁眉苦脸,正前往北司的李星寒停驻了马。
“你怎么了,谁惹你了。”
“义父来了。”
贺太平将屁股朝着旁边挪了挪给李星寒让出了位置,接着又是一阵唉声叹气。
“这不是孩子们要去书院跟着方先生学习了吗,我有些失落,感觉家里马上就要空落落的了。”
李星寒不禁失笑,还以为贺太平遇到了什么难事。
“孩子送过去读书不是好事吗,你可知道若不是你的面子和我的情分,想送孩子们去参加这个考试都需要等等呢,这次方先生偷偷开了后门,跟我书信里恼了好一段时间。”
“这次念卿和苏家也会送些孩子过去,为首的是他的儿子玄竹和玄城。你告诉孩子们,到了那边有事情就找他们,他们离家近,能帮上不少的忙。”
“念卿也要送人过去啊,我还以为他们会留在岐王府学习呢。”
听到念卿的子嗣也要去,贺太平这才放心了一些:“要不要我和陛下请几天假,我去送他们。”
“那倒是不用,陛下让我去给方先生送一批书,正好我就将他们捎过去了。”
贺太平顿时大喜,有了李星寒的护送,那就彻底安全,而且方孝孺看在自己义父的面子上,一定会多多关照几个孩子。
“义父稍等,我去叫人。”
贺太平转身进了府中将几个孩子叫了出来:“你们几个,过几天出发你们小叔会亲自护送,到时候莫要惹他生气,知道吗?”
贺云带着两个妹妹对着李星寒行礼:“那就麻烦小叔了。”
“不麻烦,这几天你们好好收拾行囊,等我从文渊阁领了书籍名单取了书,就带着你们先过去。”
“行了,我就不多留了,北司还有些政务需要我看看,等晚一些我过来。”
“好。”
等李星寒走远,贺云这才发问:“爹,为何你跟小叔的关系如此好,在外面他总是叫你太平,你还要叫他大人呢。”
贺太平摸着贺云的头:“傻小子,官场上的事情,是做给外人看到,你小叔是当朝太师,自不可失了礼数,可在家就不一样了,我是他的义兄,他是我的义弟。”
贺云一知半解,他还小,哪儿懂官场上的这些规矩。
李星寒说是晚上回来,可这一忙,就忙到了三天之后,书籍名册清点完毕,所有书籍也都严密的封好装了箱,等第四天清晨,马队也到了贺府的门前。
“你们几个,带的银子省着点花,虽然说穷家富路,可是书院管吃管喝,不要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贺云,照顾好几个妹妹,到了书院,先找到玄竹他们几个。”
絮絮叨叨的贺太平将人送上了车,李星寒看到了府内抹着眼泪的林娟红和曾秀云。
唉,不能再多待了,里面的二人比起贺太平更是舍不得孩子。
“行了,别送了,我们出发,这次回来若是有跑外的政务,你就多去几趟,万一能顺便看看他们呢,再说了,过年就回来了。”
李星寒下了出发的命令,马队都走远了,身后还传来贺太平注意安全的喊声。
走走停停,还是在报名之前到达了书院之外。
方孝孺得知李星寒亲自到来,早早带着铁铉和一众先生在书院外迎接。
“太师亲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哈。”
方孝孺和铁铉走上前,对着李星寒拱了拱手。
身后的先生们异口同声:“见过李太师。”
“先生们客气了,不如让方先生和铁先生陪我聊聊天,你们去看看你们的宝贝?”
闻言,早就按捺不住的先生们朝着马车冲了过去,对他们来说,这些珍贵的书籍就是世上最好的宝贝。
“你们几个,别抢!把书抢坏了,你赔不起!”
铁铉看着哄抢书箱的众多先生,顾不上和李星寒聊天,急匆匆的去维持秩序。
方孝孺拉着人走到一旁:“不过也好,让铁铉忙着吧,我没告诉他你的身份。”
“方先生大义。”
方孝孺笑着摆摆手:“什么大义不大义的,应该的,保守秘密是知晓秘密的人必须要做的,不过我有个疑问,押送书籍是小事,你怎么亲自前来了。”
李星寒告诉方孝孺,这是朱棣的意思,书院第一次招生,还是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大员过来帮着操持一下,不然也显示不出朝廷的诚意不是。
方孝孺眼睛一瞪,表示诚意拿银子来就是。
“方先生怎么也被孔方兄蛊惑了,这可不是一个读书人该想的事情。”
李星寒打趣。
方孝孺自是知道这调侃,干脆说了实话,不是自己爱钱,这些学子的统一着装,吃喝,书本,纸笔,都是书院出的,这一年算下来不是个小项目的。
李星寒小心提醒:“方先生,虽然你会看家庭情况收取学费,可也不耽误你去拉人出钱啊。”
“出钱?出什么钱?”
“你看啊,我给你举个例子。这次念卿也会送李家和苏家的人过来学习对吧,当然了,不是让你开后门,但是这些孩子一旦录取,你完全可以让他们打着修缮啊,补贴啊,改善伙食的名义上捐些银子的。”
这话可点通了方孝孺的思想,当即一拍大腿:“对啊,这倒是个好法子,不过你这个爹当的也算有趣,连自己儿子都算计。”
“这可不算是算计,我一直就跟念卿说着等孩子们来了给书院捐些银子的,一万两对于他不多,可是在书院看来,也够用一段时间了吧。”
方孝孺点点头:“那倒是,一万两省着用够半年的开销了,啊,我懂了,你是用念卿的钱,来勾起其他人捐钱的热忱,这样下来,不但朝廷拨钱,我还能自己拉来很多,这样书院就彻底富裕了。”
“好好好。”
方孝孺高兴的原地绕了几圈:“按照这样的方式,我原本计划的招生一千,就可以变为两千人了。”
“两千?怎么这么少?”
方孝孺给出的解释是现在书院刚刚建成,还需要磨合,一次招收太多的学生也不好管理,不如先从小做起试试手,等习惯了再扩张,而且自己也打听了,虽然人人都想着让孩子读书,可大部分人不愿意让孩子读好多年的书,这种情况的家庭一般就会让孩子找个普通私塾读上一年半载能认字写字便可。
“百姓家的孩子出路依旧是做工和种地,这个是几千年来的习俗,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就算书院做到了如此地步,很多人也想着让孩子多种点田,能将钱变现才是真理。”
“不过慢慢来吧,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任重而道远啊,我现在只想培养出一些心怀天下的学子,能投身到教书育人,朝堂之上,为了让天下的百姓过得更好而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