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46章 伏尔泰:启蒙时代的思想巨擘与自由斗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章 伏尔泰:启蒙时代的思想巨擘与自由斗士

一、背景

在巴黎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中,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孕育了未来法国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伏尔泰。他出生于1694年,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最终只有三个孩子存活)。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法律公证人,后升任审计院司务,为家庭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则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优雅和教养深深影响了伏尔泰的成长。

伏尔泰自小便在父母的呵护下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先是在巴黎耶稣会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宗教和古典文学基础,随后转入着名的路易大帝高中深造。在这里,他不仅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这两门古典语言,还逐渐展现出对文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尽管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法官,但伏尔泰却怀揣着成为诗人的梦想。他渴望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世界、揭露真相,为扞卫真理而“面临一切,对抗一切”。因此,在法科学校的学习期间,他常常逃课,转而沉浸在诗歌创作的海洋中。他的讽刺诗以其机智和犀利着称,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股清流。

二、成长经历

高中毕业后,伏尔泰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走上法律的道路,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他曾在法国驻荷兰大使馆担任秘书一职,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还让他与一名法国女子陷入了热恋。然而,这段恋情并未得到父亲的认可,两人的私奔计划最终泡汤,伏尔泰也被迫回国。

回国后的伏尔泰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反而更加坚定地走在讽刺和批判的道路上。1715年,他因写诗讽刺当时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而被流放到苏里。这次流放虽然给他带来了短暂的痛苦和困惑,但也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1717年,伏尔泰再次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而被投入巴士底狱。在狱中,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俄狄浦斯王》,并首次使用了“伏尔泰”这个笔名。这部作品不仅让他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还让他更加坚定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场。

出狱后,伏尔泰并没有选择沉默和妥协,而是继续用笔触去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1726年,他再次因遭到贵族的污辱和诬告而被投入巴士底狱。这次囚禁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出狱后他被迫流亡英国。

在英国流亡期间,伏尔泰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和思维,还让他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他的《哲学通信》就是在英国流亡期间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也是他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的专着。

三、创作经历

1729年,伏尔泰在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后回到法国。此后,他陆续完成了多部悲剧作品和历史着作,如《布鲁特》、《扎伊尔》以及《查理十二史》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还让他在法国文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1734年,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这本书宣扬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并抨击了法国的专制政体。然而,由于书中的观点过于激进和犀利,出版后即被查禁,伏尔泰也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他不得不逃至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起来。

隐居生活虽然让伏尔泰暂时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争,但并没有削弱他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继续创作了大量的史诗、悲剧、历史、哲学着作以及哲理小说等作品。如哲学和科学着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这些作品的发表不仅让伏尔泰的声誉更上一层楼,还让他成为了法国乃至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领袖和代表人物。

在隐居期间,伏尔泰还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分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学院院士。这些荣誉和地位不仅是对他才华和贡献的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的信念。

四、启蒙运动

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后,伏尔泰短暂地回到了巴黎。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斗争和追求。相反,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启蒙运动中,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的小册子来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以及专制政府的罪行。

同时,伏尔泰还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还成为了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伏尔泰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着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还展现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坚定追求。

伏尔泰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他用自己的笔触和行动为法国乃至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与世长辞

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他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然而,不久之后他便病倒了,并于同年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这既是对自己一生信仰和追求的总结,也是对教会和专制政府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嘲讽。

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巴黎,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