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283章 陈玉成:太平天国最后的猛将,悲壮的落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3章 陈玉成:太平天国最后的猛将,悲壮的落幕

一、早年生涯

陈玉成,原名陈丕成,出生于1837年广西梧州府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先祖从福建上杭迁至广东韶州府翁源县的枫树井。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陈玉成的十世祖陈珦因不满家乡环境的不安定,带领家人再次迁移,最终在广西定居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陈玉成的曾祖父陈文毓时,他们才在西凤岭脚下的西岸村落稳了根。

陈玉成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父母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便去世了,留下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尽管如此,他的祖父陈拔兰仍然尽力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条件,在家境允许的情况下送他去私塾读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济上的压力,陈玉成很快不得不辍学,开始帮助家里分担生活的重担。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多种劳动技能,包括放牛、挑泥舂墙盖房子等体力活,这些早期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过程中,陈玉成遇到了几位对他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陆海平(即后来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和李以文(即后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这两位来自附近村庄的朋友不仅成为了陈玉成童年时期的好伙伴,更是在未来共同投身于反抗清政府统治的伟大事业中并肩作战的战友。

同时,通过住在同一地区的大黎古盘冲胡姓人家以及他们与平南地区拜上帝教成员之间的联系,少年时期的陈玉成接触到了“上帝会”这一新兴宗教组织,并很快成为其一员。

二、崭露头角

1851年初,随着金田起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当时年仅十四岁的陈玉成和他的家族成员一起加入了这场反清起义。在太平军中,他最初被编入“童子兵”队伍,并担任了重要将领罗大纲的卫兵。尽管年龄尚小,但陈玉成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机智。当罗大纲率领部队向北推进至永安州时,陈玉成主动徒步前往谒见,并为太平军充当向导,引导部队成功攻占永安。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天的南京)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年纪轻小,陈玉成参与的实际战斗并不算多。然而,这段时期对他而言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通过学习与观察不断积累经验。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稳固后,陈玉成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 圣 粮 ,主要负责管理粮食供应等后勤事务,这显示了他在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方面的潜力。

到了1854年,太平天国开始了大规模西征行动,目标是扩大控制区域并向内陆省份进发。在这次战役中,陈玉成得到了更加重要的任务——协助国宗韦俊指挥西征部队。面对进攻湖南还是继续攻略湖北的选择,年轻的陈玉成展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认为应集中力量攻克已被围困数月之久的武昌城。这一决定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玉成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周密的战术部署。首先,他亲自带领一支精锐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情况,发现守城清军因长期封锁已陷入物资短缺、士气低落的状态。利用这个关键情报,陈玉成精心策划了一次夜间突袭行动:数百名 精 选 士兵趁着夜色掩护,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攀爬城墙,在城内发起突然袭击。这次奇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仅迅速突破了防守严密的武昌城门,还引发了清军内部的大规模混乱,使得整座城市很快落入太平军手中。

陈玉成此次胜利不仅标志着个人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也为整个太平天国带来了巨大鼓舞。消息传回天京后,洪秀全及杨秀清对这位年轻将领给予了极高评价,并破格提拔其为殿右三十检点,统帅陆军后十三军与水营前四军。

三、转战湘鄂

太平天国在1854年攻克武昌之后,陈玉成乘胜追击,继续向长江中游地区扩张势力。他首先率军进攻黄州、孝感等地,并随后转向岳州(今岳阳)。然而,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太平军遭遇了由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顽强抵抗。特别是在争夺岳州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尽管太平军一度失去了岳州,但陈玉成凭借智谋成功夺回该地。他采取伪装成清军士兵的方式,带领少数精锐混入湘军水师内部放火,造成对方大量船只损失。不过,由于天气因素及清军增援部队的到来,太平军最终不得不撤退。

同年八月,随着清军重新占领武汉,太平军被迫撤退至江北田家镇一带固守。此时,燕王秦日纲奉命巡视长江防线,与陈玉成商讨对策。根据陈玉成建议,太平军加强了田家镇及其周边地区的防御工事建设,包括建立木牌水城、设置江中铁锁等措施以抵御敌军攻击。同时,陈玉成被指派驻守蕲州,负责指挥北岸作战。

面对清军三路并进的战略布局——塔齐布领兵攻打大冶、兴国;杨霈率领湖北地方武装进攻蕲州、广济;以及曾国藩亲自指挥水师顺流而下——太平军采取了分兵把守策略。其中,秦日纲统帅主力坚守田家镇,而陈玉成则独立负责蕲州方向的安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虽然陈玉成部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但由于整体局势不利,加上敌人使用特殊工具破坏了江面障碍物,导致太平军舰队遭受重创。最终,在经历了连续十天的激战后,田家镇失守,太平军被迫向东转移。

尽管如此,陈玉成并没有因此气馁。相反,他在后续战斗中表现得更加英勇无畏。例如,在保卫黄梅时,他亲自上阵对抗强敌,甚至用长矛刺伤了企图攀越城墙的塔齐布脸部。此外,在孔垄驿和双城驿等地,陈玉成协同秦日纲多次击败数量占优的清军,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伤亡。此后,他又协助林启荣防守九江,成功抵挡住了曾国藩所率湘军主力的猛烈攻势。

进入1855年后,为了扭转颓势,太平天国高层决定派遣石达开和罗大纲分别从安徽、江西方向前来支援。随着这些增援力量的到来,太平军士气大振。在此背景下,陈玉成再次奉命返回湖北战场,配合秦日纲等人发起反击。通过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军事行动,他们不仅收复了之前失去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了控制范围。特别是陈玉成单独指挥的一支小股部队,在鄂北地区取得了显着成果,接连攻克多座城市,并对清军高级将领形成了有效震慑。

四、驰骋苏皖

1855年秋天,陈玉成在鄂北地区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调往安徽支援庐州(今合肥)的防御,并随后前往芜湖解围。同年十二月,他又接到命令向东进军,参与镇江解围战役。此时,由于他在战场上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已经被提升为 冬 官 正丞相。此次行动中,陈玉成与其他几位重要将领如李秀成、涂镇兴等共同受燕王秦日纲指挥,从天京出发,目标是打破清军对镇江的包围。

太平军抵达栖霞、龙潭、石埠桥一带时,遭遇了由提督余万清和总兵张国梁率领的清军阻击。经过激烈交锋,太平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然而,在此期间,负责镇江防务的吴如孝试图突围与援军会合的努力未能成功。面对清军沿东阳至龙潭、下蜀长达三十里的连营布阵,双方陷入了长期僵持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秦日纲召集各路将领商讨对策,决定采取内外夹攻的方式解除镇江之围。陈玉成主动请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带领少数精锐战士乘小船穿越重重炮火封锁线进入城内,成功将作战计划传达给了守军。

到了1856年2月底,根据既定方案,太平军发起了全面攻势。经过一夜激战,他们大破清军,迫使钦差大臣托明阿逃离战场,同时占领了扬州,标志着第一次破解江北大营的成功。紧接着,陈玉成等人率部南下,通过瓜洲渡过长江,接连攻克了镇江黄泥洲以及江宁知府刘存厚驻扎的高资大营。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率援军前来救援,但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最终败亡,吉尔杭阿本人也在战斗中牺牲。

随着局势逐渐向有利于太平天国的方向发展,秦日纲、陈玉成等又将注意力转向了位于南京外围的江南大营。五月上旬,他们集结重兵准备发起攻击。十五日,陈玉成、李秀成等人进入天京与杨秀清讨论具体作战部署。得到明确指示后,太平军迅速展开行动,于十八日成功摧毁了江南大营。尽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这次战役中,陈玉成也不幸负伤。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八月,“天京事变”突然爆发,这场内部冲突导致了包括秦日纲在内的多位高级领导人丧生。两个月后,石达开平息了动乱,而陈玉成则 因 未 卷入其中得以保全,并且开始独立领军。此后一段时间里,他主要活动于皖南地区。同年十二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在枞阳举行了首次枞阳会议,旨在整顿部队并制定下一步战略计划。

接下来的一年即1857年,陈玉成继续活跃于鄂、皖、豫三省交界地带,频繁调动兵力进行游击作战。在此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度,拒绝追随石达开出走。鉴于其卓越贡献,洪秀全对其极为赏识,不仅多次给予封赏,还将他提拔为全军又正掌率,并授予“成天豫”的爵位,令其与李秀成共同主持整个太平天国军队的指挥工作。

五、连战连捷

1858年初,清廷在天京(今南京)外围重新构建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包括修建“万里长壕”和重建江南大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太平天国高层决定采取行动打破僵局。同年七月,陈玉成与其他几位重要将领如李秀成、黄文金等在枞阳举行了第二次枞阳会议,制定了收复皖北并解围天京的战略计划。洪秀全此时重建了五军主将制,并任命陈玉成为前军主将。

按照计划,陈玉成与左军主将李世贤联手攻下了庐州府,迫使清军安徽布政使李孟群撤退至六安州。与此同时,后军主将李秀成从全椒出发直指滁州乌衣镇,并最终与陈玉成会师。八月,两路大军联合,在东西葛、乌衣等地击败了清钦差大臣德兴阿及胜保所部骑兵,随后顺利攻克浦口,再次打破了江北大营,恢复了天京与江北之间的联系。

正当陈玉成在外围作战取得进展之时,清湖北布政使李续宾却率领部队进入安徽境内,迅速占领了太湖、潜山等多个战略要地,并包围了三河镇——一个对太平天国至关重要的粮草补给基地。得知此消息后,陈玉成立即从江苏调集军队回援,通过巢县、庐州等地快速推进至白石山、金牛镇一带,意图切断李续宾的后路。同时,他还指示吴如孝联合捻军阻断庐州至舒城的道路,防止清军增援。李秀成也加入到这场战斗中来。经过周密部署,太平军于十月初九日发起总攻,经过五天激战,成功消灭了李续宾全军约六千余人,其中包括四百多名文武官员,取得了着名的“三河大捷”。这次胜利极大地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安全局势。

随着战事的发展,陈玉成因其卓越战绩被洪秀全晋升为英王,享有极高的军事决策权。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859年夏天,天京再度面临危机。陈玉成奉命率部从庐州返回支援,联合捻军龚得树部攻打扬州,迫使围攻六合的清军分兵救援,然后趁机猛攻清军营地,歼灭福建提督李若珠所部三千余人。紧接着,他与李秀成协同作战,在浦口地区大败清军,击毙署湖北提督周天培。但与此同时,曾国藩秘密调动多隆阿、鲍超等四路大军向安徽发起攻势,企图夺取庐州和安庆。对此,陈玉成迅速作出反应,集结包括捻军在内的十余万兵力迎战,最终成功击退了多隆阿的进攻,并将目标转向湘军主力鲍超部所在的太湖小池驿。

1860年春季,天京又一次陷入危急状态。陈玉成再次接到命令离开安庆前线,前往天京城外协助李秀成等人进行防御。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他们最终于闰三月第三次破解了江南大营。随后举行的军事会议上,陈玉成主张集中力量优先解救安庆以确保天京的安全;而李秀成则支持洪仁玕提出的先南下夺取苏杭上海再回头西进的战略构想。洪秀全采纳了后者的意见,并立即付诸实施。

根据新的部署,陈玉成和李秀成分头行动。陈玉成率领其精锐部队作为先锋经句容向丹阳进发,在那里取得了重大胜利,导致清军指挥官张国梁溺水身亡,另一位高级将领和春也在逃亡途中自杀。此后,陈玉成继续北上攻取扬州,而李秀成则占领了苏州。两人在苏州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时决定:陈玉成领兵进入浙江,尝试扩大控制区域;李秀成则留在松江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陈玉成按计划行动,很快便占领了浙江境内的多个城市,直到抵达杭州附近。但由于夏季高温导致疾病蔓延,加上曾国荃部已趁机逼近安庆,陈玉成不得不暂时放弃进一步深入浙江的打算,转而返回参与保卫安庆的重要战役。

六、兵败就义

1860年,为了打破清军对安庆的围困,洪秀全召集陈玉成、李秀成等重要将领回到天京(南京)商讨解围策略。根据洪仁玕提出的建议,太平天国决定采取分兵两路的战略,以夹击长江中游的武汉地区,迫使清军抽调兵力回援,从而为安庆解围创造机会。按照计划,陈玉成率部沿长江北岸向湖北推进,目标是攻占武昌;而李秀成则从江西出发,意图绕道湖南岳州,最终从西侧威胁武昌。此外,还有其他几路人马也参与了这一行动。

陈玉成迅速执行命令,率领大军从天京出发,沿途与捻军龚得树、孙葵星等部会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经过一系列快速机动,他成功占领了英山、蕲水、黄州等地,并逼近武昌。然而,在关键时刻,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及参赞巴夏礼介入,劝说陈玉成不要进攻武汉,以免影响英国在该地区的商业利益。陈玉成听信了他们的意见,停止了直接攻击武昌的行动,转而向西北方向发展,继续扩大控制范围。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未被太平军的动作所迷惑,依然坚定地围绕安庆布防。面对这种局面,陈玉成不得不调整策略,于1861年初重新集结部队东进安徽,试图通过正面突破来解除安庆之围。与此同时,他还调动了包括平西主将吴定彩在内的多支队伍加入战斗。虽然太平军在此期间取得了几次局部胜利,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局势。随着清军主力的猛烈反击,特别是集贤关的失守,安庆形势愈发危急。

到了六月底,陈玉成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发起最后的努力,兵分三路进行反攻。尽管他在前线亲自指挥作战,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由于整体实力对比悬殊以及内部协调问题,最终未能阻止安庆落入敌手。八月初,这座对于太平天国至关重要的城市终于陷落。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陷入困境。不仅面临着兵力分散、士气低落的问题,还遭受来自高层的压力。为了寻找新的出路,他派遣马融和、邱远才等人率队前往西北招募兵马,同时自己退守庐州(合肥)。然而,正当他准备重整旗鼓之际,却遭到了致命一击。曾经合作过的苗沛霖暗中投靠清廷,并设计诱捕了陈玉成。

1862年四月,陈玉成接到了苗沛霖发来的密信,邀请他前往寿州共谋大事。尽管手下有人提醒可能存在陷阱,但出于对局势的迫切需求,陈玉成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不幸的是,当他抵达寿州时,果然落入了苗沛霖预先布置好的圈套之中。陈玉成及其随行人员被俘虏后,随即被送往颖州接受审讯。在面对钦差大臣胜保时,陈玉成表现出了一名真正战士应有的尊严与不屈精神,甚至直言自己的被捕将给太平天国带来沉重打击。

鉴于陈玉成的重要性以及防止途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清廷最终决定就地将其处决。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县西郊,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年轻将领惨遭凌迟之刑,其首级也被传示各地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