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07章 雍正帝:清朝盛世的奠基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章 雍正帝:清朝盛世的奠基者

一、早年经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在当时的宫廷制度下,胤禛并没有获得特殊的皇子地位。按照清初的规定,后宫不允许生母亲自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便被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本身没有生育过皇子,仅有一个早年夭折的公主,所以她将全部的母爱倾注在了胤禛身上。佟佳氏出自显赫家族,她的父亲是一等公佟国维,而她又是孝康章皇后的侄女,这样的身份背景为胤禛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进入尚书房接受教育。在这里,他师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并向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是顾八代,胤禛对其评价极高,称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在少年和青年时代,胤禛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文化知识。这一时期的胤禛勤奋好学,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儒家经典,还创作了《春日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禛开始跟随康熙帝四处巡视,并逐渐参与到一些政事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胤禛陪同皇三子胤祉前往曲阜孔庙进行祭祀活动,显示出他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角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禛随康熙帝征讨噶尔丹,虽然并未直接参与战斗,但他密切关注战况,并为此创作了《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以此表达对父亲军事成就的赞赏。此外,他还前往遵化暂安奉殿祭祀孝庄文皇后,表明他对先祖的尊敬和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被封为贝勒,正式踏入了政治舞台。两年后,他随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表现出他对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支持。随后的几年里,胤禛多次随同康熙帝外出巡视,包括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五台山之行以及次年的江南巡视,期间对黄河、淮河的治理工程进行了验收。

二、经营争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因不满太子胤礽的行为,第一次将其废黜。这次废黜引发了朝野震动,诸皇子纷纷窥视储位。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采取了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他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试图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保持平衡。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礽得以复立为太子,胤禛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然而,这种短暂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胤礽再次因为行为失当而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废黜。这次废黜进一步加剧了诸皇子之间的争斗。胤禩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但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康熙帝的认可,反而多次受到斥责。与此同时,皇十四子胤禵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委以重任,担任抚远大将军,率军征战西北,巩固了西藏地区的稳定。他的声望日益高涨,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面对复杂的局面,胤禛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在激烈的储位争夺战中,过分显露锋芒可能会招致忌恨,因此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他表面上表现得淡泊名利,甚至自称为“天下第一闲人”,但实际上却暗中经营自己的势力。胤禛与年羹尧和隆科多等大臣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些人成为了他在朝堂上的重要盟友。同时,他始终向康熙帝表现得极为孝顺,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值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庆之际,胤禛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前往盛京祭告祖陵、复查贡士会试试卷,以及在冬至时节代替康熙帝主持南郊祭天仪式。这些任务不仅彰显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也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各地的情况,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通过多次随同康熙帝出巡,胤禛得以亲自考察各地的经济状况、水利设施、民间风俗等,这些亲身经历为他日后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储位争夺战中,胤禛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具备出众的才能和务实的精神,能够赢得一些大臣的支持。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整顿积弊、振作朝纲的政治主张,这与皇八子胤禩的温和仁义方针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最后,胤禛巧妙地运用策略,通过与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合作,在关键时刻稳住了局势,特别是在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巩固帝位

雍正帝即位之初,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巩固自己的帝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奉康熙遗诏于十一月二十日在太和殿即位,改元雍正。然而,即位并不意味着权力的稳固,尤其是考虑到之前激烈的储位争夺战,雍正帝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即位初期,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首先,他任命了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以及隆科多等人总理事务,这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为了平衡朝堂内部的力量。同时,他也没有立刻对政敌采取严厉措施,而是暂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以避免激起更大的反弹。然而,这种宽容并没有持续太久。

雍正帝深知,要想真正稳固自己的皇位,就必须消除那些潜在的威胁。因此,在政权初步稳固之后,他开始逐步削弱和打击政敌。首先是将胤禵从西北战场召回,并加以圈禁,这不仅是为了消除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是为了展示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胤禟则被发配至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远离权力中心。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任何可能的反叛。

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之后,雍正帝进一步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手段。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胜利的消息传来,雍正帝政权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于是他开始加紧惩治胤禩一伙。四月,他公开指责胤禩“肆行悖乱,干犯法纪”,并宣布要与诸大臣共同追究其责任。随后,胤禩被削去了宗籍并被圈禁,还被改名为“阿其那”,而胤禟同样被削宗籍、圈禁,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此外,皇十子胤?被圈禁,康熙帝的皇十四子胤祯(胤禵)先是被派去守陵,后来也被圈禁。康熙帝的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就连曾经支持过胤礽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苏努贝勒被革职,雍正帝御制《朋党论》,进一步打击胤禩党人的势力。然而,随着年羹尧和隆科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雍正帝暂时放缓了对胤禩的攻势,转而处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问题。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死,雍正帝随即加快了对胤禩等人的惩罚。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和胤禩先后被囚禁致死,胤禵被迁至京城景山。蔡怀玺自杀,郭允进被枭首示众,其他胤禩党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至此,经营多年的胤禩集团彻底垮台。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并削去了隆科多的太保职位,后也将其圈禁致死。这些行动不仅是对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朝堂的一次震慑,表明了雍正帝维护皇权的决心。

四、主政改革

雍正帝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和社会秩序的政治改革。他深知康熙晚期的社会问题,诸如朋党斗争导致的政治腐败、官僚系统的混乱、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长期的西北用兵带来的财政压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雍正帝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解决当时的困境。

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变得懈怠,各种弊端丛生,如果不及早纠正,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为此,他要求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就政事中的应行应革事项进行密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在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他向地方各级文武官员发布了上谕,强调古代的忠臣都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兴利除弊的目标,以此号召官员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改革之中。

雍正帝的改革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反对因循苟且:雍正帝认为,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敷衍了事,如果不对这种现象进行整治,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他明确表示反对“因循玩愒”,即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态度,并批评那些认为改革是“多事”的人是“浅见无知”。

整顿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深知官员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在元旦上谕中指出,许多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公职,这种行为必须得到纠正。他希望通过整顿吏治,提高政府效率,最终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

反对朋党:雍正帝认识到朋党之间的斗争会破坏朝政的统一性和君主的权威。朋党间的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会失去正常用人原则,还会干扰君主的用人权。因此,他决心清除朋党势力,尤其是那些基于科甲出身官员的师生同年的宗派关系。

雍正帝在具体改革措施上也采取了果断行动。雍正元年(1723年),他接受了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前者是指将地方官员征收的额外税款( 耗 羡 )上缴国库,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后者则是通过发放养廉银的方式,鼓励官员廉洁自律,减少贪腐行为。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严重的亏空问题,决定进行全面清查。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下令立即抄家追赃,并规定民间拖欠的款项必须在短时间内分期缴纳。同时,他还规定地方若有亏空,必须在三年内补足,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五、执政中期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开始筹划对准噶尔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准噶尔部一直是清朝西北边境的一大隐患,与清朝在西藏、新疆等地的利益冲突不断。雍正七年(1729年),他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负责西路的军事行动;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负责北路的军事行动。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并未如愿取得预期的效果,前线接连失利,雍正帝不得不囚禁岳钟琪,并频繁更换北路军营的将领。最终,双方都无法继续支撑这场战争,转而开始了谈判。雍正帝原本希望一举消灭准噶尔部,但未能实现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雍正帝及其将领们在战前过于自信,低估了敌人的实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西北的军事冲突,雍正帝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是一个专门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重要机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此外,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中的官员兼职担任。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编制,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只有靠近雍正寝宫养心殿的一个值班房,便于军机大臣随时被召见议事。这种设置使得军机处成为一个非常灵活且高效的机构。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雍正帝也强化了思想统治,通过大兴文字狱来打击异见分子。雍正七年(1729年),前工部主事陆生楠因撰写《通鉴论》十七篇,讨论封建、建储、兵制、君臣关系等敏感话题,被认为是在借古讽今,影射当朝的朋党之争。雍正帝认为陆生楠的文章“借托古人之 事 几 ,诬引古人之言论,以泄一己不平之怨怒”,下令将其在军前正法。同一时期,监察御史谢济世因为在批注《大学》时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也被视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挑战,雍正帝命令在处死陆生楠时让谢济世陪绑,以示惩戒。

同年,曾静派遣弟子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事件暴露,牵涉到了已故理学家吕留良。雍正帝借此机会大兴文字狱,不仅打击了反对势力,还通过审查书籍和文字,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权威。这一系列的文字狱事件,显示了雍正帝在思想控制方面的强硬态度。

为了记录自己的政绩和谕旨,雍正帝将他批阅过的奏折精选辑录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则由张廷玉等人记录编纂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雍正帝的各种文章也被后人整理成《御制文集》。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雍正帝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也为后世研究其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六、离奇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一带发生了苗民叛乱。雍正帝迅速采取行动,任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的官兵进行征讨。同时,他还命果亲王胤礼、皇四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皇五子弘昼,以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协同办理苗疆事务,并安排刑部尚书张照和副都御史德希寿帮助处理相关事宜。在军队的迅速行动下,贵州的苗民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雍正帝在位期间,十分注重修建园林,尤其是圆明园宫苑。他常常在圆明园和紫禁城之间往返居住。由于年轻时曾经中暑,雍正帝对炎热天气特别敏感,因此偏爱气候较为凉爽的圆明园。园内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成为他常住的地方,这些宫殿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居住。

然而,就在这一年,雍正帝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帝开始感到不适,但仍坚持处理政务。然而,仅仅两天之后,即八月二十三日子时(深夜),雍正帝便突然驾崩,享年58岁。他的去世显得非常突然,以至于历史上对此有许多猜测和传言。

雍正帝的去世引起了朝野的震惊,因为他的健康状况在去世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恶化迹象。关于雍正帝的死因,历史上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记载认为他是因过度劳累而猝死,有的则推测可能是中毒或其他突发性疾病所致。尽管如此,官方的记载仍然将其去世描述为突发性的。

雍正帝去世后,根据他生前所确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承皇位。弘历即位后,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这一秘密立储制度的实施,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确保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雍正帝在位期间,虽然执政时间相对较短,但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清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上的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还是经济上的摊丁入亩、耗羡归公,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清朝的社会状况,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雍正帝在位仅十三年,但他所推行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一些政策和手段备受争议,如严格的监控制度和对反对者的无情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帝的努力为康乾盛世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逝世发生在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极尽尊荣,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并将帝位传给了他的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雍正帝一生勤于政事,被誉为“以勤先天下”,其治国理念和实际成就至今仍值得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