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78章 刘国轩:风云际会与台湾的明郑时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章 刘国轩:风云际会与台湾的明郑时代

一、追随郑氏

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远征台湾,目的是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这块被占领的土地。在这次行动中,刘国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郑成功大军的集结,刘国轩作为其中的一员,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年四月,郑成功的大军从金门出发,驶向台湾岛。刘国轩作为先锋部队的一员,肩负着突破荷兰防线的重要任务。荷兰人占据的赤嵌城是台湾岛上的一个关键要塞,荷兰人在此部署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

当郑成功的大军抵达台湾岛时,刘国轩率领的部队迅速展开行动。在赤嵌城外围,荷兰人设置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炮台和城墙,这给郑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刘国轩凭借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指挥部队巧妙地避开了荷兰人的主要火力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步削弱荷兰人的防御力量。

在赤嵌城的围攻过程中,刘国轩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荷兰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荷兰人发动了猛烈的反击,企图夺回一些失守的阵地。刘国轩身先士卒,率领弓箭手们英勇抗击荷兰人的反扑。在这场战斗中,刘国轩和他的部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术素养,有效地压制了荷兰军队的火力,为后续的攻城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军逐渐占据了战场上的优势。荷兰人意识到无法长期坚守赤嵌城,开始寻求与郑成功谈判。然而,郑成功坚持要求荷兰人无条件撤离台湾。与此同时,荷兰人从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派遣了一支增援舰队,试图打破郑军的包围。但在1661年10月,这支增援舰队在巴达维亚附近被郑军击败,丧失了增援的机会。

荷兰人意识到局势已经无可挽回,最终于1662年初签订了投降协议,撤离了台湾。这场历时近八个月的战役,不仅展现了刘国轩的军事才能,也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权势日增

1674年,随着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起兵反清,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陷入了动荡之中。此时,郑经控制下的台湾成为了这场动乱中的一个重要力量。耿精忠派人前往台湾,请求郑经派遣军队支援其反清活动。郑经随即命令刘国轩率领大军前往福建,支援耿精忠。

刘国轩率领的大军在四月抵达思明(今厦门市),但耿精忠却因为郑军兵力和战船数量有限而轻视了郑军,甚至拒绝履行先前的盟约。这种态度激怒了刘国轩和郑军将士,导致耿精忠与郑军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1674年十月,刘国轩在泉州涂岭与耿精忠的部将王进交战,并取得了胜利。不久之后,耿精忠被清军击败,被迫再次投降清廷。这一连串事件使得刘国轩不得不重新评估战略方向,他决定率军进入广东,寻找新的机会。

1675年五月,刘国轩率领仅有的数千士兵在广东潮州的鲎母山迎战清军。尽管兵力悬殊,刘国轩却运用灵活的战术和士兵们的勇猛,成功地击败了数万清军。这场战役让刘国轩在广东地区名声大振,提升了郑军的士气。

1676年二月,刘国轩率军进入广东惠州,试图与吴三桂的势力形成某种形式的合作。在惠州,刘国轩巧妙地处理了与当地势力的关系,包括刘进忠和尚之信等地方领袖。他通过周旋于不同的势力之间,尽力维持郑军在广东的地位。

到了1677年六月,刘国轩奉命率军撤出惠州。离开之时,广东的百姓对刘国轩的军队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许多人夹道相送,赠以食物和其他物资,表达对郑军的感激之情。刘国轩的军队在广东地区的行动不仅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处理复杂政治局势方面的高超手腕。

这段时间里,刘国轩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尽管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但他仍然能够保持军队的士气,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这为郑氏政权在动荡时期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三、进攻闽南

1678年,随着郑经任命刘国轩为中提督并赋予他总督诸军及行事便宜之权,刘国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郑军在福建地区几乎丧失了所有领地。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刘国轩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组织起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战略行动。

刘国轩率领郑军出击,接连取得了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的胜利,攻克了平和、漳平等县,并进围海澄。清军闻讯后,纷纷派遣援兵,试图阻止郑军的攻势。面对强大的敌人,刘国轩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水陆交替作战,让清军疲于奔命。经过长达八十三天的围攻,刘国轩终于在六月初十日攻破了海澄,清军守将段应举、穆黑林自缢身亡。

随后,郑军乘胜追击,相继攻占了长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并对泉州形成了围攻之势。郑经见状,于同年七月封刘国轩为武平伯、征北将军,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然而,围攻泉州两个月后,清军的援兵陆续到达,刘国轩不得不调整战略,指挥军队应对清军的攻势。

同年九月十九日,刘国轩与耿精忠等清军将领在长泰进行了一场激战,结果郑军败退,刘国轩凭借深沟高垒,退守海澄。这次失利给郑军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刘国轩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维持军队的士气。

1679年,面对清廷实行的迁界禁海政策,郑军的粮饷来源受到了严重威胁,金门和厦门两地的居民负担加重,怨声载道。为了缓解百姓的压力,刘国轩自请停发自己的俸禄,并为麾下士兵提供三个月的额外军饷。其他将领如吴淑、何佑、江胜、林升等人也跟随刘国轩的脚步,自请停发俸禄,共同分担困难。

同年七月,刘国轩仅用一夜的时间就筑起了浔尾寨,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十月,他又着手修建丙州城,但尚未完工就遭遇了清军数万大军的袭击。面对强敌,刘国轩率领数千士兵坚守阵地,英勇抵抗,成功斩杀了清军将领巴石兔等人,使得清军不敢轻易进攻,确保了金门和厦门的安全。

四、掌握军权

1680年,郑经统治下的台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一年二月,郑经的心腹施明良秘密勾结清廷总督姚启圣,计划捉拿郑经献给清朝。刘国轩得知消息后,果断行动,迅速处决了施明良,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政变。然而,此时郑军的水师刚刚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退守金门。海澄守将苏戡(一作苏侃)献城投降清军,导致金门和厦门失去了重要的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郑经本人还是郑军的将士们都失去了继续坚守的信心。刘国轩也意识到局势已经难以逆转,因此做出了放弃金门和厦门两岛的决定,率领军队撤回台湾。

郑军撤回台湾后,原本留守台湾的东宁 总 制 陈永华失去了支持。陈永华在台湾有着较高的威望,负责管理台湾的兵马和守卫事宜。然而,侍卫冯锡范对陈永华怀有嫉妒之心,企图夺取他的兵权。冯锡范与刘国轩的关系微妙,冯锡范利用这一关系,逐步排挤陈永华。同年五月,陈永华被解除职务,他所统领的兵马全部转交给刘国轩管辖。几个月后,陈永华在抑郁中去世。

撤回台湾后,郑军并未立即遭到清军的大规模攻击。清廷认为水师尚未准备充分,加上台海的恶劣天气条件,暂时搁置了进攻台湾的计划。在此期间,刘国轩加强了水师的训练,并严密布防,同时也不时表现出对福建的野心。

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去世,引发了关于继承权的争端。郑经的长子郑克臧被视为合法继承人,他已经成年,并且担任监国多年,各方面评价都很高。然而,冯锡范希望让自己的女婿、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冯锡范与刘国轩商议此事,起初刘国轩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支持了冯锡范的主张。不久之后,冯锡范与郑经的其他儿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子的理由将其杀害,确立了郑克塽为延平王。

五、澎湖兵败

1682年,随着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出专 征 权 ,准备武力攻台,台湾局势再度紧张起来。福建总督姚启圣则倾向于通过招抚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刘国轩尝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他向清政府提议,台湾可以仿照琉球、朝鲜那样成为大清的属国,只需称臣进贡而不需剃发、不登岸。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清廷的认可。

1683年五月,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正式进兵台湾。刘国轩深知双方实力悬殊,但他仍然尽力布防,寄希望于六月份台湾海峡常见的飓风天气能够为郑军带来优势。然而,施琅熟悉水师作战,对台风季节有着充分的准备。

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出兵澎湖,刘国轩指挥郑军迎战。十六日,两军在海上交战。然而,直到二十二日,海面风平浪静,郑军在海战中处于劣势,最终大败。刘国轩无奈之下只好率残部退回台湾。

施琅占领澎湖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事,从投降的郑军将领中挑选出刘国轩的亲信,派遣他们前往台湾劝说刘国轩投降,并承诺给予高官厚禄。经过此次惨败,刘国轩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决心。此时,台湾岛上人心惶惶,部分人甚至打算趁乱作乱。刘国轩一方面敦促郑克塽和冯锡范等人尽快作出决定,另一方面积极维持岛内的社会稳定,并阻止了一些将领打算逃往吕宋(今菲律宾)的图谋。

六、仕清生涯

1683年,随着郑克塽向清朝请降,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刘国轩在澎湖之战后的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确保了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还为台湾岛内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次年,也就是1684年三月初六日,清政府正式任命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四月初二日,刘国轩告别京城,前往天津赴任。临行前,康熙皇帝给予了他特别的嘉奖,显示出对其贡献的高度认可。

在天津任职期间,刘国轩展现了杰出的行政才能和个人品德。他为官清廉,不贪财,积极致力于地方建设,尤其是在水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刘国轩认识到天津地处海河下游,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洪水泛滥的问题。因此,他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河道疏浚和堤坝加固工程,有效防止了洪水灾害,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刘国轩还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地方的粮食自给能力,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刘国轩的努力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他的声誉也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再次对刘国轩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命令赐予他京城宅第,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一种奖励。刘国轩在天津总兵的职位上勤勉尽责,深受百姓爱戴。

晚年,刘国轩仍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天津的发展贡献力量。1694年,刘国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清政府对于刘国轩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在十一月初二日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予其在顺天府苏家口的安葬之地。

结语

刘国轩不仅是明郑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也是台湾早期开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投身抗清到收复台湾,再到最后的归顺清朝,每一步都体现了他的智慧与胆略。刘国轩的事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