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50章 王辅臣:乱世枭雄的传奇一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0章 王辅臣:乱世枭雄的传奇一生

一、早年经历

王辅臣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原本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的仆佣之子,在明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王辅臣追随姐夫刘某参加了农民军。据说王辅臣生性好赌,曾在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两银子。这一举动激怒了姐夫刘某,刘某甚至打算杀掉王辅臣。在一个紧张的时刻,刘某在屋内拉弓欲射杀王辅臣,但第一箭未中,王辅臣趁机反杀刘某后逃亡。

逃亡后的王辅臣辗转来到明朝大同总兵姜镶麾下。姜镶手下有一位将领名叫王进朝,因膝下无子,便认王辅臣为义子,从此王辅臣改姓王。因为王辅臣面孔白皙,身材高大,眉如卧蚕,酷似当时流传的吕布画像,因此在军中获得了“活吕布”的美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大同也顺应时势举城投降了大顺军,王辅臣也随之被编入姜镶的部队中。然而,形势变化极快,不久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迅速崩溃,清军如飓风般席卷中原大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姜镶决定改变立场,他杀掉了大顺将领张天琳,并举城投靠清军。王辅臣也跟随姜镶一同归顺了清军。这一转变对于王辅臣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还为他日后在清廷获得重用奠定了基础。

二、大同拒清

投清不久后,姜镶对于满人的态度感到不满。他认为自己有功于清军,却未得到应有的赏赐,反而屡遭训斥。与此同时,一些原先投降清军的明朝将领开始重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给了姜镶极大的鼓舞。于是,姜镶自称“兴汉大将军”,以大同为根据地,联合周边省份的多支地方武装力量,正式宣布反对清廷统治。

王辅臣始终紧紧追随姜镶,成为这场反清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在这场被称为“大同拒清”的战役中,王辅臣以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经常骑着战马,身穿白袍,在乱军之中冲锋陷阵,勇不可挡。据记载,他能在战场上十荡十决,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即便是阿济格麾下的八旗精锐部队,在面对这位勇士时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军士兵甚至给王辅臣起了一个绰号——“马鹞子”。

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自率军围剿姜镶和王辅臣领导的反抗势力,但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王辅臣凭借其过人的武艺和勇气,在这些战斗中一战成名。然而,这场反清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王辅臣在战斗结束后选择了投降阿济格,从而避免了被处死的命运。作为投降的条件,他被迫成为辛者库(清朝的一种奴隶制度)中的奴隶。

尽管如此,王辅臣的武勇之名已经传遍京城。在北京,许多满族人都以能够结识这位号称“马鹞子”的勇士为荣。王辅臣的名声和事迹,在当时的满洲贵族中广为流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三、平步青云

顺治七年(1650年),随着摄政王多尔衮的去世,顺治帝正式亲政。新帝即位后,十分赏识王辅臣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意味着王辅臣直接服务于皇帝身边,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这样的安排显示了顺治帝对王辅臣的高度信任和器重。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命令洪承畴率领大军出征西南,以平定那里的叛乱。在这次征讨行动中,王辅臣被选为随军侍卫,负责保护洪承畴的安全。当时共有两位御前侍卫随行,另一位是张大元。张大元自视甚高,对洪承畴并不尊重,而王辅臣则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尽心尽力地照顾洪承畴,赢得了洪承畴的好感和信任。在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对王辅臣的工作非常满意,因此推荐他升任总兵官。

王辅臣的晋升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出色的军事能力。这一时期,平西王吴三桂正在积极笼络各路武将,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王辅臣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年轻将领,自然也进入了吴三桂的视野。吴三桂请求顺治帝允许王辅臣加入自己的军队,并授予他援剿右镇总兵官的职位,这意味着王辅臣成为了吴三桂麾下的一员重要将领。

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参与了一项重大军事行动——入缅擒获南明皇帝朱由榔。这次行动不仅显示了吴三桂的强大实力,也为王辅臣的职业生涯增添了辉煌的一笔。吴三桂对王辅臣的表现非常满意,视他如同子侄一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

四、专镇一方

王辅臣与吴三桂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两人常常以兄弟相称。有一次,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饮酒时发生了口角。据传,吴应麒戏弄王辅臣,问王辅臣是否能吞下一碗带有苍蝇的食物。王辅臣以一种豪迈的态度回应说,他曾吃过死人肉,甚至连亲贵的脑髓都敢吃,何况是一只苍蝇。

这番言论很快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形,变成了王辅臣声称连吴三桂的脑子都敢吃。这让吴三桂颇为不悦。为了平息事态,吴三桂派人向王辅臣传达了自己的不满,表示他们之间的玩笑不应该牵涉到长辈,以免引起外人的非议。

王辅臣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他认为吴三桂偏袒自己的儿子,因此决定离开吴三桂的麾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辅臣花费了一笔钱打通关系,最终请求调任到甘肃固原担任提督。离开之际,吴三桂显得十分不舍,他说:“王辅臣这小子究竟花了多少钱?他的胆子竟然这么大。”吴三桂送别王辅臣时,一路相送,眼含泪水地说:“我知道你从不吃空饷,可是你家人口众多,从云南到平凉,路途遥远,旅途艰辛。”为了帮助王辅臣顺利完成迁徙,吴三桂慷慨解囊,拿出白银二万两作为路费。

抵达京城后,王辅臣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见。康熙帝亲自安排钦天监为王辅臣选定出行吉日,并邀请他在宫中一起庆祝上元节。在宴会上,康熙帝将一把具有特殊意义的豹尾枪赠予王辅臣,这把枪是先帝顺治帝遗留下来的宝物,共两把,康熙帝每次出猎都会将其挂在马前。康熙帝解释说,这把枪代表着先帝的信任与荣耀,他希望王辅臣能够将这把枪视为对自己使命的象征,以此激励自己在平凉尽忠职守。

王辅臣深受感动,他跪地谢恩,表达了自己将竭尽全力回报圣恩的决心。这次任命标志着王辅臣告别了寄人篱下的日子,正式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负责镇守一方。

五、首鼠两端

康熙十二年(1673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吴三桂开始积极联络各地将领,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吴三桂派遣使者汪士荣给王辅臣送去书信,邀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加入反清行列。此时,康熙帝已经任命王辅臣和张勇共同统领陕西军务,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

王辅臣没有事先通知张勇,而是私下里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招降书交给了康熙帝。康熙帝见到信件后十分高兴,下令将汪士荣处以极刑,并且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忠诚,封其子王吉贞为太仆卿。然而,张勇在此之前军功高于王辅臣,这次事件导致二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随着局势的发展,四川提督郑蛟麟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公开叛乱。为此,康熙帝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全权处理陕西军务。莫洛是鳌拜一党的成员,康熙帝赋予他调动山西和陕西兵马的权力。王辅臣之前与莫洛有过矛盾,而莫洛与张勇关系良好,这使得莫洛一开始就对王辅臣持有偏见,并在军务上处处为难他。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由于粮饷和马匹的分配不公,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感到极度不满,带领部队冲击了八旗军营,导致莫洛在混乱中中箭身亡。关于莫洛之死,《八旗通志·莫洛传》中记载,是王辅臣亲自指挥军队攻击莫洛军营。而萧一山的《清代通史》也采用了同样的说法。不过,这些记载的具体细节和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莫洛死后,其部队被王辅臣合并。随后,王辅臣派遣使者携带书信前往吴三桂处,表示愿意跟随反清。紧接着,王辅臣率领部队北返,到达沔县时,得知洞鄂率领满营骑兵前来。考虑到自己的兵力不足,难以对抗,王辅臣与总兵蔡元、副将白光勇等人率部进入陇右地区。洞鄂得知莫洛死亡的消息后,不清楚具体情况,也不敢轻易开战,于是率领部队返回西安。

六、占据平凉

王辅臣在占据平凉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他率部自沔县出发,经略阳,进入陇南地区。在这一路上,阶州、徽县及其下属的成县、文县等地方相继依附于他。随着部队北进至秦州,知州巴山刚也归附了王辅臣。基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王辅臣决定以平凉为根据地,这里位于陕甘要冲,北可控制宁夏,南可连接巴蜀,东可抵御清军。

王辅臣率部抵达平凉后,平凉游击李师膺打开城门迎接王辅臣及其部队。不久,庆阳和平凉各州也归附于他。此时,吴三桂已经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并提供饷银二十万两的支持。此外,他还命令王屏藩和吴之茂率部北进,援助王辅臣攻取整个陇右地区。

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王辅臣派遣部将白光勇攻克清水县,秦州知州巴山刚率领秦州守军攻克巩昌。随后,陇西地区的其他府、州、县,包括伏羌、宁远等地也被王辅臣攻占。

面对王辅臣的反叛,康熙帝派遣王辅臣之子王吉贞回平凉,向王辅臣传达朝廷既往不咎的信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然而,王辅臣并未立即接受这一提议,反而继续扩张势力,先后攻破兰州等地,使得陕甘地区陷入危急状态。清军方面,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在进攻平凉时未能取得进展,攻城八个月也未能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前往陕西平叛。图海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抵达平凉。面对平凉坚固的防御,图海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他强调仁义之师应先招降后攻打,并表示要保护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这一做法触动了城中军民的心弦,很多人自发地走出城外投降,人心开始动摇。

随着平凉城内粮草耗尽,守军不得不杀马为食,人心惶惶。图海利用地形优势占据城北的高地,使用红衣大炮对城内进行轰炸,进一步削弱了守军的斗志。鉴于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图海利用这一点,反复传达康熙帝既往不咎的政策,最终说服了王辅臣再次投降。

康熙帝宽宥了王辅臣的罪行,并恢复了他的官职,任命他为平凉提督,同时还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七、畏罪自尽

在经历了多次叛乱与归顺之后,王辅臣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康熙帝命令他与图海一起镇守汉中,但王辅臣内心始终不安,甚至一度试图自杀。康熙帝得知后,特别严令图海必须看护好王辅臣,以防意外发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王辅臣的行为变得异常起来。一天,他无故殴打了自己新娶的妻子,并将她赶出家门。之后连续几天,他不再过问任何军务,而是整日与部属痛饮高歌。在一个饮酒正酣的夜晚,王辅臣突然将酒杯摔在地上,对着众人说道:“多年来,你们跟着我东奔西走,历经风雨,我深感愧疚,未能给你们更多的回报。今天,我要与大家做最后的诀别,请大家畅饮至醉,醒来后各自寻找出路,从此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将来,请不要再提起曾在我麾下效力,以免受到牵连。”

说完这番话,王辅臣将自己的家财分发给了部属们。酒醒之后,他发现部属们都已含泪离去,只剩下一名亲兵留在帐下。王辅臣看着这名亲兵,感慨万分:“我分发家财时,忘记了给你留一份。你为我服务多年,至今没有家室。以后谁会照顾你呢?这个银碗重达数斤,你拿去安家吧!”说完,他递给亲兵一只银碗。

到了夜晚,王辅臣对这名亲兵说:“如果我死于兵械之下,必然会以畏罪自杀的理由牵连图海。为了避免图海受累,我希望你能用桑皮纸喷上酒,一层层蒙住我的口鼻,这样我就能无声无息地死去,没有任何痕迹。你明天上报时,就说我在路途中突然病逝。”当晚,王辅臣饮毒酒自尽。

康熙帝得知王辅臣去世的消息后,沉默许久。最终,康熙帝没有追究王辅臣的家人和部属的责任,只是将王辅臣之子王吉贞革职。这一决定反映了康熙帝对王辅臣过往贡献的认可以及对其家人的宽容。

结语

王辅臣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转折,他是那个时代复杂多变局势下的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作为起义军领袖、清朝将领还是叛军首领,王辅臣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中国明末清初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