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一天的到来,崇祯帝应该是有预感的,不过,当预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真的要变成现实的时候,崇祯仍是感到突然,甚至有点难以接受。
崇祯对时局的估计,一直就抱有幻想和侥幸,但是也正是这些幻想和侥幸,才使他落到了此时进退无路的地步。
当初在李自成的军队刚杀过黄河的时候,崇祯和他的大臣们就在商讨应对之策。
除了前边所说的李建泰奉命督师的闹剧之外,其实当时还真是提出来了两个对策:一是调辽东总兵吴三桂部进关守卫京畿,抵挡李自成;一是南迁,退守东南半壁江山。
关于征调吴三桂进关,其实崇祯早在一个月前就在召对群臣时候提出来了,崇祯想抽调五千精兵随吴三桂入关,并认为关外余兵尚多,调走五千仍可支撑局面。
崇祯是一个优柔寡断而且还不愿负责任的人,他还擅长诿过于大臣。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下达调兵命令,而是要求大臣们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崇祯把皮球踢给了大臣们,而早已深知他的德行的大臣们,则又把皮球踢了回来。
首辅陈演坚决反对调吴三桂入关,兵部尚书张缙彦也持此态度。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吴三桂率精兵一撤,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住也成了问题。
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大臣们能负得了责的,因此还得请皇帝圣裁。
最后锅还是由崇祯自己背了起来,下诏决定放弃宁远,调吴三桂进关。
不过,陈演等人并没有立即去执行此策,他们一议再议,不断扯皮,千方百计地想推卸责任。
一直到了半个月前,蓟辽总督王永吉、巡抚杨鹗、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再次奏请放弃关外宁远等地,调吴三桂入关屯卫京师。
崇祯对陈演等人的拖延也已十分不满,便将此疏让陈演及大学士魏藻德阅读,两人不敢应对。
说到底还是陈演等人,害怕负责任而不敢决策。
他们先是请崇祯召见吴三桂之父吴襄,询问吴襄的意见。
在得到吴襄肯定答复后,他们竟又请崇祯下令派人赴关外询问吴三桂的意见。
这样的一来一往,便到了月底。
六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锋已经直指北京了,实在是不能再等了!
崇祯这才下定决心,于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挂平贼将军印、援剿总兵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
不久又补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平东伯。
六月十八日,崇祯帝下令放弃宁远,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卫京师,同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
这几路勤王的人马,吴三桂是根本没有赶到北京,而山东总兵刘泽清则谎称有伤,在大掠济南后率兵南逃。
唐通倒是及时赶到,但是就是他把居庸关,拱手让给了李自成。
至于南迁之议,早在二月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曾经向崇祯提出,却被崇祯严词拒绝。
但是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驸马巩永固、督师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人也纷纷提出南迁之议。
南迁之议一共有两个方案,一种方案主张崇祯赴南京,太子留守北京;而另一种方案则是主张太子先赴南京,崇祯本人则留守北京。
崇祯的意思,当然是愿意自己赴南京,而把太子留在北京。
但是出于照顾面子,他又希望大臣们能出面固请,并以亲征之类的名义出京南赴。
可是以陈演为首的内阁,却不肯出面承担责任,而且还有不少大臣反对此举。
到了后来,崇祯看到支持太子南下监军的大臣越来越多,就担心生出事端来,就下决心都留在北京,谁也不去南京。
为此他还有着一番漂亮的说辞:“祖宗辛苦百战,定鼎此土,贼至而去,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
他对于建议太子南下监军的主张更是不满。
他斥责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
崇祯对时局仍抱有幻想和侥幸,他仍然寄希望于李建泰的督师,还幻想着吴三桂等部的入卫勤王。
他甚至认为即使李自成兵临城下,也未必就能攻破北京城。
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想法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了。
六月二十七日,,李自成率领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同日开始攻城。
当时京城的防守,外则由襄城伯李国桢主持,内则由提督太监王承恩负责。
李邦华整理京营连一年的时间都没有,连老幼病残的杂兵都没清理完,最可怕的是崇祯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拿出来!
京营连最基本的武备都没有,李邦华只能修理一下老旧兵甲,组织了五六万人还算壮年的兵士守城!
京畿之地除了京营,还有李国桢的“三大营“驻扎在城外。
当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率部掩杀而来时,“三大营“基本上未作抵抗,便已瓦解、投降。
三大营是明帝国京畿卫戍部队中最为精锐的部队,配备有火炮、鸟枪等火器。
而这些装备精良的火器,此时成了大顺军的利器,转而被用作攻城。
城外“三大营“瓦解后,守城的重任就部全由太监负责了。
当时登陴守御的兵卒只有五六万而已,外加数千小太监,根本难挡攻城之势。
更为让崇祯没有想到的是,那些他素为他所亲信,危难之时被他委以重任,主持守城的宦官们,此时已经起了投降之心,准备献城。
六月二十七日晚上,已降于李自成的原宣府监军太监杜勋射书城中,与守城太监曹化淳联系。
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大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向大顺军投降,外城被占领。
而城内的崇祯居然对此事毫无所知!
他还在白痴的下着人生的最后一次“罪己诏“,痴人说梦般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其余的人都可获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