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电和新进门的妻室叶氏在庄子上住够了一旬——这是蓝老爷子特别给蓝电的假期,要求他必须休够了才能回来。
新婚小夫妻从庄子上回来后,蓝电就更加精神饱满地跟着蓝老爷子谈生意、见管事、巡视等,蓝老爷子觉得啊,男子真的得成亲,成了亲以后真的会成熟稳重很多。
和成亲前判若两人。
事实证明,叶氏是个非常能干的人。
这能干 不仅仅表现在支撑家业上,她能胆大地跟着船下西洋赚银钱养家,也能掌管家事,哪怕是从叶家那样的两口人到蓝家这样的几百人的大府大宅。
蓝府因为人口简单,所以情况简单,多数管事奴仆都是蓝家的老人,一心为蓝家好,但是对待新嫁进门的少奶奶,尤其原本还是和她们身份相当的护卫之女,心中难免有所轻待。
但因为现在掌家的是卫圆圆,她很高兴地将家事交出去,交接上非常顺利,而叶氏也是个妙人。
她从来不因为出身而自卑或自轻,也从来不避讳,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懂,真诚地向管事请教和学习,让那几个想要找点麻烦打打少奶奶威风的小管事自讨没趣。
加上有卫圆圆这个助攻,卫圆圆的本事她们经过这几年可是知道的,不敢轻易得罪。
因此在卫圆圆的配合下,叶氏接过蓝府的府务也很顺利。
卫圆圆落得轻松,加上她现在有更担心的事要操心。
这下不用见管事说家事了,卫圆圆就待在她的欢喜楼里,楼都不怎么下,除了睡觉以外,要不待在卧房的窗边,望着楼下园子里的风景发呆。
要不就在书房里,字也不怎么写了,拿着一本书,很久都不翻一下,盯着楼下的园子发呆。
开始时,欢喜楼的小丫鬟们还在楼下嬉戏,踢个毽子打个沙包什么的,但小丫鬟们也都很敏感,感觉到主子的情绪不对,没两天就安静下来了。
连每天都来院子里找卫圆圆的叶氏也感觉到了。
叶氏除了才接手府务的前几天有些手忙脚乱,后来就越来越轻松。
蓝府事不多,蓝电成亲前送到叶家的两个大丫鬟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将来都可以当内总管的人,由她们的协助,现在的府务根本不是问题。
蓝电交代过叶氏,让她多陪陪卫圆圆,现在卫圆圆年龄大了,出府也没那么容易和频繁了,蓝电让叶氏陪卫圆圆,也是让卫圆圆陪叶氏,姑嫂互相做个伴儿。
叶氏每天午后都来。
她也是接触了几次后,真心喜欢这个聪明活泼又通透的小姑子。
开始时,两个人的话题总在那趟下西洋的事上。
卫圆圆很羡慕叶氏,因为有功夫,走了这一趟,别说女子,很多男子一生都没这样的机会。
叶氏是女子,讲述的情况和蓝电、蓝老爷子完全不同,他们只讲有趣的事告诉她,遇到的惊险、艰难、刺激都不愿意说。
但叶氏不一样,她从另外一种视角,用另外一种讲述风格,和卫圆圆描述了那一场为期两年的出海冒险,听得卫圆圆常常抓着椅子扶手忘记呼吸。
就知道蓝老爷子和蓝电瞒了她很多事!
姑嫂两人很快熟络起来,卫圆圆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叶氏,让她想起了曾经的三嫂王氏。
比起叶氏与卫家的门第差异,叶氏与蓝家的门第差异更大。
但王氏掩饰她自卑的方式就是拼命地挑剔,拿着所谓的礼法指责和要求卫家人,以此证明自己的高洁。
而叶氏,从来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她坦然地面对和接受门第差异,同时更加努力地融入蓝家,用真心对待蓝家。
当然,她肯定也有很多不喜欢不适应和不理解的地方,但是人与人哪儿能什么都一样,求同存异,她会先观察,了解原因,即使还是无法接受或理解,那就保留意见。
叶氏也不是没手段的,这才多久,恩威并重,已经让府里那些大大小小的管事或者尊重她或者惧怕她。
叶氏绝对是能撑起家业的宗妇。
卫圆圆觉得叶氏很像是话本里的女侠,会武功,心胸宽广性格豁达,热情又仗义,但是行走江湖也得有脑子,这些,叶氏全都有。
卫圆圆觉得四哥很幸运,第一次动心,就看上了这么好又适合他的姑娘。
因为有叶氏的陪伴,卫圆圆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叶氏看出卫圆圆的心情不好,旁敲侧击地开导她,希望她能拨开云雾。
卫圆圆在送走了叶氏之后,突然对青书说,“留意一下七皇子的动向,有什么变化立即告诉我!”
青书最近一直觉得姑娘心情不好,但是她想不通也看不出,一直想问又忍住了,这次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口。
“姑娘,是发生了什么事吗?”让姑娘心情那么不好,总是感觉很担忧。
“还没有,我希望永远都不会发生。”卫圆圆回答,双目失神地看着窗外。
交代下去没几天,青书回话,“七皇子已经从福建启程了,这几天就会路过临安。”
“去北疆临安是必经之路吗?”卫圆圆突然问。
青书认真想了想路线,“其实有更快的路线。”
“行,我知道了,你找人盯着,七皇子快到临安时告诉我,我们去会会他!”
傍晚时,卫圆圆去见了刚回府的蓝老爷子,蓝老爷子让下人全都退了下去,留了个老仆看着门,和蓝老爷子聊了快一个时辰。
卫圆圆离开时,眉头比来时松开了一些,老仆有些好奇,看蓝老爷子先是皱着眉,后来又舒眉大笑。
“这个外孙女啊,可是全家最聪明通透的那个,可比她娘强多了!”
“老爷,姑娘可是远近闻名的聪慧!”蓝氏已经嫁人多年,但府里的老仆还是改不了口,即使又有姑娘来了,但还是习惯称呼蓝氏为姑娘。
“她啊,可不及她这个女儿啊!”蓝老爷子抚着胡须感慨,“卫家有福,蓝家有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