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谷另外一侧的九层基地里,达叔也在紧张的忙碌着。
这边的雪要小一些,众人站在基地新修的羊圈跟前看着达叔正在把线头连接到电线上。
放开里面拴着的羊,达叔合上手中的开关,啪的一声闪过一个火花,随即众人都后退一步离羊圈稍微远了点。
刚被放开的那头公羊,转悠了两圈,摇了摇脑袋之后突然就朝边上走了过来。
看到羊圈周围有这么多讨厌的人类,他似乎有点生气。
两只脚抬起低下头就朝羊圈的木栏杆上撞去。
啪啪啪!随着几声电击响起,公羊发出难听的叫声,立刻蹿回了母羊群中。
但它还不死心,没一会儿又走向另一边,结果再次被电了回去。
刘晓莉看着这一幕乐的直接拍手叫好,这段时间她们几个真的是快被这几头公羊整疯了。
新修的羊圈,三天被撞坏不下十次。
而且这些公羊最喜欢晚上越狱,冲出羊圈之后就像疯了一样到处乱跑。
木屋的门被撞坏两次,做饭用的土灶被撞蹋一座。
女厕所被撞蹋了一面墙。
基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等着喝羊汤了,但刘晓莉舍不得。
现在羊圈里母羊有十几只,而公羊就只有这三只了。
之前已经有羊下了小羊,但是正好赶上天冷两只小羊就只活下来一只。
她现在也知道羊怀孕大概是5个月左右,所以现在如果让母羊成功配种。
正好会在春天的时候生下小羊,那样小羊的存活率会大大的提高。
马世杰跟她说留一只就行,结果刘晓莉还是不同意。
她觉的这有十几只母羊呢!要是就留一只公羊肯定不行。
那还不得把那只公羊累死啊!
这么生猛的话,直接就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后来被这几只羊折腾的睡不好觉的达叔终于出手了,利用电车里拆出来的配件,做个升压模块对达叔来说是小意思。
再配合几个大容量的电容,一个高压电网就成形了。
当然再做这个可不只是为了关住羊,有了羊圈的经验,下一布达叔就打算在基地的栅栏上也围上一圈,平时也不用开。
如果真有人敢来袭击基地,那随时合上电闸,基地就多了一层防护。
进入冬季的工作安排,核心成员们早就已经商量了多次。
首先是头等大事‘食物’。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狩猎队就要出去捕猎。
为了尽可能的扩大范围,这一段时间基地派出了三个小组,分别在基地的三个方向,紧急修建了三个不大的木屋。
不但墙面用泥糊了,同时还用泥搭了一个小号的取暖炉子。
木屋里备了木炭。
但是没有放任何食物。
因为害怕动物会因为食物破坏木屋。
这三座木屋就是专门给狩猎队外出捕猎无法赶回时用的。
有了它们的存在,狩猎队就可以摆脱一天往返路程的限制,尽可能的去更远的地方狩猎。
除了狩猎队之外,基地其他的工作组平时都会转变为制造工作。
肖总原本打算继续炼铁但考虑到碳的消耗量还是也先暂停了。
要是基地现在最缺的是什么,那无疑是衣服和鞋。
尤其是保暖的衣服。
之前应急制作的皮毛马甲实在是太粗陋了。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皮子太硬。
硝制皮子的方法,肖总和达叔已经从拷贝回来的那个百科程序里查到了。
不过那种为了应付科技馆所做的项目写的实在是过于简略。
给小朋友们看看还行,要想拿它当操作手册实在是有点抬举它了。
好在肖总本身就是化学方面的专家,既然知道硝制皮子最关键的就是需要用碱液,那就不难。
倭人基地之前就用草木灰提取过盐,而制碱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只不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碱液浓度比较低,所以浸泡皮毛的时间要更久才行。
早在一个月前,在大规模烧炭的时候,肖总就已经顺手在做这方面的准备。
她让人在基地厕所旁边挖了一个深坑,下面用广告布简单铺了一层用来防水。
之后把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所有皮子全都扔进坑里。
旁边架起大锅熬煮淋洗草木灰的水,以此方法增加水里面碱的浓度。
熬煮碱水的工作当时足足用了两天。
淋洗过的草木灰也没有浪费,全部被马世杰安排人运到了明年准备种植红薯的地里去了。
那边距离小溪不远了,基地目前的外侧栅栏也就只有几十米远。
早在第一批红薯还没成熟的时候他就已经选好了这块地。
这里应该是那条小溪原来流淌过的区域,地是属于沙土地的状态,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
入秋之后他一经常带着那几名囚犯来这边清理乱石和杂草。
基地人所有的粪便也都定期运到这边来堆肥。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明年能开启大规模的农耕工作。
因为丁浩还带回了类似野燕麦的种子,所以植规模预计将会达到20到30亩地的水平。
想要整个用栅栏围起来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考虑在地块周边建几座小一点哨塔,主要也是为了预防野兽和鸟雀。
也幸亏是进入了冬季,那些浸泡的皮子味道还稍微好了点。
刚开始时那种腐烂的味道,甚至让上厕所的人都得捂着鼻子。
达叔他们在搞电网的时候,琳琳和肖总就带人开始把泡软的皮子开始往小溪边上运。
借助流动的溪水能更快的把皮子冲洗干净。
等晾干之后再经过捶打鞣制就可以得到相对柔软的皮料了。
当然这个时候在溪水里洗东西绝对不是一个舒服的活儿。
冰冷的溪水人站进去没几分钟脚就冻得麻木了,女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
就算是男人们也得轮换这下水,用最快的速度把一片片的皮子依次放进溪水,用大石压着利用自然的水流来冲洗皮料。
一时间整条小溪都散发着浓烈的臭味儿。
聪明的苏晴带着一支狩猎队,就在小溪下游不远的地方等着被吸引来的动物。
果不其然,一下午的时间,他们就收获了十几只那种像是狐狸又像狗的动物。
因为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苏晴就用周先生那篇着名的文章里的“猹”来称呼这种,肥嘟嘟味道不错的家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