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林临走之前倒是走到三妮面前:“你不肯跟我回去,是不是早就找好了下家,想嫁给你旁边这个男人?”
我一听这话乐了,神助攻啊。
三妮看了一眼始终护在自己身旁的赵顺:“是,我要嫁给他了,所以你就死了这个心吧,我是不会跟你回去的。”
张树林面如死灰地跟着他娘走了,看背影很是落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造成如今这样的场面都是他咎由自取,身为一个丈夫,不能为妻子孩子挡风遮雨,没有责任感,毫无担当,最后落得个妻离子散的下场,活该。即便他回头再找一个,有他娘在,也不会和他媳妇过得幸福的。
被看了一出好戏,老太太赶紧轰走围观的村民:“都走吧,没事了。”
有那快嘴的婶子打趣道:“三妮,顺子确实比那张家的靠谱多了,还是个上门女婿。”
等众人散尽,里正说道:“盼弟跟那张家断了也好,省得回头出幺蛾子。”
三妮冲我感激道:“二嫂,谢谢你,那五两银子应该我出,可我现在没那么多钱,就当先欠你的,等回头凑齐了就还你。”
“什么还不还的。你要是舍得,不如让盼弟帮我做事,就当她脱离苦海的费用了。”
“谢谢二嫂,我知道你是帮我们母女俩,我当然舍得了。盼弟,快给你二舅母磕头。”
看着孩子跪下,我赶紧拉她起来:“好,以后你就跟着小六她们一起学习,一起做事。”
盼弟这孩子也是可怜,平时不爱说话,心事极重,别看她跟在大妞、二妞后面,但寄人篱下肯定也是经常被外人说三道四的。有事可做,忙起来,她也就不天天胡思乱想了。
旁边赵顺忽然出声道:“你想什么时候办事?我好提前准备。”
这突然的一句话让三妮闹了个大红脸。
赵顺着急问:“怎么,你刚才是瞎说的吗?不算话了?好多人都听到了。”
三妮不好意思小声说:“我没瞎说。只是......”
老爷子发话道:“好了,就3天后吧,也不用准备啥,摆上两桌,叫上里正,一家人吃顿酒便成。”
这事就这样拍定了。虽然老爷子说简单办,但老太太也不想委屈了自己的闺女,被褥给准备了2床,还和老四媳妇一起布置了新房。赵顺算是入赘,三妮是二婚,不用大张旗鼓,村里也没那么多讲究,怎么方便怎么来。
顺子给三妮买了个银簪子,三妮给顺子缝了套新衣服,云朵带着小六她们给置办了2桌酒席,盼弟这孩子跟在我左右。
终于,赵顺搬去了三妮屋,俩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转日看着三妮一脸娇羞,我不禁感叹道: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莫不过找到一个知道心疼自己的男人。
顺子很是感激我和二栓:“二嫂,要不是当初你和二哥救了我,我就过不上如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都是缘分,以后和三妮好好过日子吧,成个人家不容易。”
俩人的婚书,里正帮着送到衙门给备案,回头顺子也能分田地了。
我问老爷子:“爹,族谱上是不是也得加上赵顺的名字。”
“是,下午就可以去祠堂。”
我忽然想起我上族谱时,只有个姓氏,古代的族谱,男孩可以往下传,女孩直接就被略过了,只登记几男几女,连个名字都不配有,这古代女人地位也太低了。
于是便跟老爷子商量:“爹,不如我们弄个家谱,将起源、迁徙、婚娶、生平等信息都详细记录下来,就比如您的族长身份,还有赵平,以后万一考中秀才,也能成为后世子孙的榜样不是?”
老太太附和道:“老二家的,你说的很对。以前咱家平平,可如今不一样了,日子越过越好,是该传扬下去。”
老四媳妇兴奋道:“那咱们这些女人是不是也能写个详细。”
“当然了,万一以后小宝给你挣个诰命呢?”
“行”,老爷子略一琢磨就拍了板。老赵家家庭情况简单,比较好理,也就花了不到三天时间就让里正给拟了个初稿。
传阅时,我建议道:“既然跟张家断了亲,盼弟不如改姓赵,名字最好也改了,这孩子性子如火,红彤彤的,不如就叫赵彤。三妮你觉得可好?”
为了照顾我来回走动不方便,现在家庭聚会都改在了东跨院的院子里,全家围着两张大桌子,天不冷,又有茶水点心,四周点上灯笼,亮堂堂的,商议闲聊都很惬意。
三妮点点头:“二嫂,我觉得可以,娘,你说呢?”
老太太也赞同道:“既然不是他们张家的人了,就得改,我觉得赵彤也好。”
看到一直照顾弟弟的大妞、二妞,我又说道:“娘,家里这些孩子,过几年,上学的上学,议亲的议亲,还叫小名不合适,不如也都取个好听的名字,才能配得上咱家如今在村里的地位。”
老太太附和:“老二家的,你说的在理,就像现在赵平,都去镇上读书了,外人面前再叫他铁蛋,确实给他丢脸,行,老二家的,你懂得多,看着孩子们叫个什么好?”
我也是起名废,这里没有字典可以翻,只好硬扯道:“大妞很是聪慧,不如就叫慧儿,二妞温温柔柔,不如就叫柔儿,小石头是大嫂好不容易盼来的,不如就叫盼儿。大哥、大嫂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嫂将孩子们的名字默念几遍,欢喜道:“慧儿、柔儿、盼儿,我觉得都挺好。孩子他爹,你说呢?”
问大哥等于没问,他只乐呵呵的点头:“都行,叫啥都行。”不过孩子们却很喜欢自己的新名字,眼神都亮晶晶的。
老四媳妇插话道:“二嫂,那我家小宝叫什么?”
“四弟妹,你视孩子如珍宝,不如就叫赵珍。”
她小声嘀咕:“赵珍,珍宝,二嫂,我觉得这个名字好。”
“四弟没在家,等他回来了,你们商议商议再定。不着急,等商量好了,随时可以写上去。”
家谱的誊抄是赵平休沐时让他写的,毕竟现在老赵家只有他的字能拿得出手,经过书院的教授,现在写的比里正写的都好。按照族谱的款式,专门从镇上买了一本外皮硬装的册子,看着很是精美。
等誊抄完毕,老爷子一遍遍用手摩挲着,这可是要传承下去的东西,当之无愧是传家宝。树有根,水有源,世代子孙的血脉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