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为已经填注脚色,郑直不得不早起,以便在辰时前赶到翰林院点卯。至于勋卫司,到如今都没有消息,郑直有了前车之鉴,坚决不凑过去找不自在,索性忘了。

一出卧房,就看到腊梅正在蹑手蹑脚的准备洗脸水。郑直同样蹑手蹑脚的凑了过去,从后边抱住了对方,吃了口胭脂。好在对方已经习惯否则屋里的两个人都要被吵醒。

唐姨妈自打岑氏成了亲,就搬了出去,美其名曰陪闺女。虽然每日都要过来和两姐妹说笑,却坚决不留宿。十三姐已经有了去处,如此唐小姨妈留在这里的唯一作用就变成了二嫚儿的帮衬。

“听人讲,昨个儿跟鹿鸣置气了?”郑直一边洗漱一边问。

为了汤素娥的名声,他昨个儿傍晚就回来了,直接来看二嫚儿,然后就听唐小姨妈讲了这事。

也不是什么大矛盾,不过是公库里有一匹蜀锦,二嫚儿晓得了,让腊梅领回来,准备给十三姐做一件圆领。偏偏腊梅过去时,鹿鸣也到了,同样要领蜀锦,说是准备给六太太做一身月子里穿的中衣。以如今郑家三房和五房的底气自然不会在乎一匹蜀锦,偏偏这东西因为年初四川闹匪一时半会没法补齐。于是两个人就由和颜悦色到冷嘲热讽再到急言令色,最后还是闻讯赶来的,刚刚从跤趾胡同搬过来的张嬷嬷发话,这东西谁也不给,才告一段落。

“人家是姨娘,奴婢可不敢。”显然腊梅是受了委屈。

“那是俺十哥的姨娘,又不是咱三房的。”郑直坐下,将对方拉进怀里逗弄一句“黄姨娘咱是大辈,不生气阿。”

腊梅撇撇嘴“爷就和稀泥吧。小心,最后莫掉进了裤裆里。”

郑直一听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

吃过早饭,郑直来到前院,确认了郭帖送过来的曹大姐聘礼单子,他就准备上值,不曾想孙汉已经等着了。为了不迟到,他拉着对方上了马车

原本要跟着一起的郑墨识趣的留了下来,帮着郭帖准备一会给曹大姐送聘礼。

“咋了?”郑直点上烟。

“赐婚这么大的事,你咋不讲一句?这都过去多久了,若不是刚刚路上听人讲起,俺都不晓得。”孙汉直接将郑直的烟袋拿了过来,抽出一颗,剩下的没收了。

郑直无语,他以为大前个儿赐婚的事对方早就晓得了,却不想孙汉耳目太不聪明。边璋等人第二日就得到消息,因为找不到他,只好昨日来问“俺玩砸了。本来想要俩,结果主上只赏了一个。”

孙汉也无语,赐婚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本朝连表亲成亲都不允许,遑论平妻,郑直真的是太狂妄了“五虎,你是不是晓得可以还魂的事?”

“啥?”郑直不是装的,他真的没听懂。毕竟‘穿越’这个词是杨儒,史臻享他们讲的,郑直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词。

“算了。”孙汉见此顿时打消顾虑“俺们走到如今不容易,何不安分一点。你说说你,已经是状元了,缝着武臣的胸背四处转悠,何苦来哉?”

“你以为俺想啊。”郑直郁闷的讲了前因后果“赐婚的时候,李老公可是一口一个‘郑勋卫’的喊着。俺若是不特立独行,该怎么娶双妻?”

“你还没死心?”孙汉恼了“遇到这种事,谁不是如履薄冰?五虎咋还甘之如饴?”

“有人给俺讲‘危机’就是机会在危险中。”郑直却坚定的说“一年前,俺讲俺能中状元,还是文武都中,僧保会信……”

“俺信……”孙汉立刻坚定的打断了郑直的话。

“滚。”郑直笑骂一句“俺自个都不信。”

“那是五虎把事情想的太难了。”孙汉却一本正经道“俺之前也是,以为做事情千难万难,可是真正做起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关键就是下决定,那是最难的。”

郑直看孙汉的神情,大概懂了,对方这是深有体会。岔开话题“对了,僧保往礼部交卷没有?”

殿试之后,从进士之中,再次选拔优秀人才,然后进一步加强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国家政治人才储备力量庶吉士。

朝廷会从每科二三甲的进士中挑选庶吉士。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想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觉得可以就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本次答卷的水平如果和先前送上来的文章水平相近,就算是通过了。

随着文官地位提升,庶吉士也越发被看中。散馆之后,会根据历次阁试的成绩定等,表现优异的就可以留在翰林院供职编修和检讨,其余的也可以在京师担任给事和御史等科道职位。

“俺是不成的。”孙汉摇摇头“有这工夫俺打算好好在都察院学学本事。”

“俺师兄,老程,老孟,还有范进士都打算试一试。”人各有志,这一次郑直没有强求,毕竟孙汉的出身在会试和殿试时被多次针对。

“对了,你的状元坊修在哪?”孙汉之前一直没顾上问“俺们卫里来人了,讲了一大堆,可是县里也来人了,弄得俺头疼万分。”

武功中卫卫衙在京师,名字霸气,内里却全是工匠。分散在真定府,保定府,顺天府境内。因为每地驻扎不过一个总旗左右,至多一个百户所,因此连地方志都不会过多记录。

“俺教给你个法子,价高者得。”郑直笑笑“修不修,咋修,你不要插手,谁给的好处最多,你就选哪。不是在乎那点银子,而是你的牌坊修到哪,就是哪的政绩。他们凭啥不劳而获?”

孙汉有些无语“那谁给五虎的价高?”

“俺的喜报送去藁城县了,至于牌坊自然修在了真定。跟俺六叔相反。”郑直卖弄道“刘知县在俺会试结果出来前就派人来了。”

其实知府彭泽派的人也来了,明年严童生就要变成严秀才了。

看郑直早就成竹在胸孙汉也就不劝了,待马车到了都察院他就直接下车走了,郑直则在翰林院大门前下了车。

门口已经新换了门子,对方瞅见他,立刻点头哈腰的让开。

无故殴人,后果可大可小。这就跟郑直的那个疯了的姐夫徐光祚一般,明明杀了人,证据确凿,可只在大兴县狱住了一夜,就回家养病去了。借口很好,旧病复发,谁让老定国公就是个疯子。

可当初老定国公不过当众拦下了宪宗宠信的中官抽了三鞭子,就差点被夺爵。郑直昨日可是把四个人砸的半死,反正直到如今,也没有人找他的麻烦。

因为都是清贵名流,自然不用如同丘八一般需要列队,而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去经历司划卯。划卯之后,郑直老老实实的跟着已经等着的郑宽,开始在翰林院内拜码头。

如今不算兼差,翰林院内一共有四位翰林院学士刘机、江澜、武卫、张苪。不过武卫上月病休回乡养病去了,估计病得很重,否则都坐到了翰林院学士的位置哪会轻易离开。

剩下的三位翰林院学士刘机,江澜,张苪在院内各管一摊。

三人之下是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廷和,侍读学士刘忠,侍讲学士杨时畅,刘春,白钺。然后其余的春坊官,翰林官就无足轻重了。

能进来翰林院的,除了偶尔读书读傻的,绝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不错的。昨日郑直若是没有闹出动静,那么对方的勋卫职没个讲法可以说是被忽略了。可自从郑直打了门子后,哪怕都察院昨日就有御史风闻上本弹劾,朝廷依旧没有正式回应,这就耐人寻味了。被特许身兼文武两职,不就间接证明郑直简在帝心。

这里是翰林院,不是都察院不是兵部,除了居心叵测之人外,不会多言。哪怕就是受会试影响颇深的杨廷和都对郑直笑脸相迎。

郑直原本以为这些老学究会各种卖弄考校,甚至昨个儿夜里还想着温故而知新。奈何被二嫚儿这婆娘搅了,早晨还惴惴不安。不曾想根本没有人讲那些,一杯清茶,几句话就行了。

松了口气的郑直送郑宽回了公坊后,来到了他的桌前坐下。这时翰林院经历司经历钱笈将一扎名帖送了过来,也不多讲,行礼之后走了。

郑直好奇,打开几个瞅了瞅,是各个翰林的贺仪,礼金全都不过七分银子。

词林交际最简,其始入者,合衙门自政府以下至史官,各送贺仪分金七分,即书名于书仪之上,不具他柬。其以奉差谒补入者,具青布一端为礼。

郑直哪里会在乎这点东西,不过他看人人都是七分银子,也就懂了这是规矩。将名帖收好之后,起身走了出去。

不多时再回来,手里已经多了一堆帖子,并不回自个座位,而是来到距离最近的一位正在闭目养神的翰林跟前“这位同僚,俺在望凤楼订了几桌,还望晚上赏脸。”说着将帖子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上。

那人睁开眼,瞅瞅郑直,瞅瞅帖子,拱拱手“一定一定。”

郑直也不懂对方啥意思,反正只要人家答应就好,立刻走到下一桌邀请。

等郑宽得到消息找过来的时候,郑直刚刚走进白钺的公坊。郑宽无奈,转身就走。

君子之交淡如水,词林虽号清华,然迁转最迟。编检历俸须九年始转,即已得五品,亦有至十余年始得再转者。况且翰林院不理俗务,因此所有人都是靠着朝廷俸禄,家乡供养过活。郑直可好,一来就包桌宴请众人,还是京师数得上号的望凤楼。

“又错了?”郑直从刘机公坊出来,就被郑宽拽进了屋“俺就是想着日后大伙同朝为臣,多个照应。”

“照应谁?”郑宽原本只是想忠告几句,此刻听了郑直的话,气的想骂人“你跟谁照应?君子不党,书都白读了?”

郑直缩缩脖子却还是不服气“那俺瞅着叔父的那些同年……”看到郑宽刀人的目光,不吭声了。

“俺们是同年,同年之谊朝廷是不会计较的。”郑宽压住火,低声道。

“……”郑直要哭了,他哪晓得这些,早知道恩荣宴上就给谢丕等人留点脸了。而经过恩荣宴这么一闹,同年之中究竟有多少人还愿意和他来往也未可知“如今咋办?要不晚上算了?”

“算了?五虎帖子都发了,要是算了郑家的脸才算是彻底没了。”郑宽怒其不争“五虎,这里是做翰林院,你是做官的,不是行商的。五虎奇遇不断,所有人都会对你的一言一行观察入微,日后一定要谨言慎行。还有官场没有仇人,只有老朋友和新朋友。就算是如今做不成朋友,可只要目的一致,日后也会成为朋友的。凡事不到万不得已要留三分余地。记住,不要害怕被人利用,五虎想想你行商时的那些本事哪学的?”

郑直点点头,从郑宽公坊出来,再看各个公坊内无所事事的一众翰林,他顿时感觉浑身不自在。

傍晚下值的梆子声响起,无所事事一天的郑直终于一溜烟的冲出了疯人……不……翰林院。贺五十早就等着,待郑直窜上马车后,就一甩鞭子,上了官道,直奔望凤楼。

在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盛行以“三杨”为首、以翰林作家创作为主的台阁体,几乎达六十余年。随着“台阁体”流弊渐多,馆阁文学创作万喙一声,在景泰、天顺年间失去活力,成化至正德时期,李东阳重振翰林院馆阁文学,他和友人、学生组成以翰林作家为主体的茶陵派,这是一个创作上与三杨“台阁体”有一定区别的作家群体